中國「三大史詩」搶救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題:中國“三大史詩”搶救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

中國“三大史詩”——“格薩(斯)爾”“瑪納斯”“江格爾”被譽為“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專家表示,在以民間為基礎、以政府為後盾、以學界為智庫的三重互動保護模式下,我國“三大史詩”保護工作取得許多實質性進展。

為了更好地推進中國史詩學學科建設,推動中國多民族史詩傳統的賡續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在京舉行了“推動‘三大史詩’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研討會。

專家介紹說,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史詩蘊藏豐富,類型多樣,分佈廣闊,源遠流長。舉世聞名的“三大史詩”內涵豐富、情節曲折、結構恢宏、氣勢磅礴,皆為幾十萬詩行的鴻篇鉅製。除“三大史詩”外,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學界還至少發現並記錄了數以千計的史詩或史詩敘事片段,蒙古、土、哈薩克、柯爾克孜、維吾爾、赫哲、滿等北方民族,以及彝、納西、哈尼、苗、瑤、壯、傣等南方民族,都有源遠流長的史詩傳統和篇目繁多的史詩敘事,而且大多至今仍以活態的口頭演述方式在本土社會的文化空間中傳承和傳播。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表示,“三大史詩”震撼人心的偉大之處在於其跨省區、跨民族、跨國界傳播的宏偉格局;在於凝聚民心、團結人民、給予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和嚮往;在於結合口頭與書面形式的活態傳承體系以及恢弘的敘事主題和崇高的演述風格。

據瞭解,“三大史詩”在國內的流佈地域覆蓋大半個中國,在國外流佈於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蒙古國以及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圖瓦、卡爾梅克、阿爾泰共和國等國家和地區。它們在國外傳播的地域覆蓋大半個亞洲,並且正好與古代絲綢之路軸心線路相重疊,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以‘三大史詩’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增強我國文化自信的核心元素之一,同時也是接軌國際、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說。

“‘三大史詩’是人民的史詩,帶著泥土芬芳,凝結著人民的智慧與心聲。安定世界、主張正義、造福百姓、建設美麗家園,是‘三大史詩'核心主題,這對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邊疆穩定都有積極的影響和意義。”李培林說,“三大史詩”被稱為多民族文化“百科全書”,是文學、語言學、人類學、宗教學、社會學、哲學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也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生動例證。

自1980年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成立以來,我國“三大史詩”的搶救、保護、傳承和研究工作正式走上科學軌道。近年來,“三大史詩”的搶救保護及傳承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在人才隊伍建設、資料學建設、理論方法論建設、田野研究基地建設及國際學術交流和對話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就。

為推動“三大史詩”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專家建議,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三大史詩非物質文化遺產統籌保護計劃”,加大力度保護“三大史詩”集中傳承區域的文化生態,推動整體性保護和多樣化當代實踐;加大對傳承人的培養,推動“三大史詩”的代際傳承。

“在科技和傳播技術發達的今天,‘三大史詩’的傳播也要與時俱進,新的傳播方式和途徑正在不斷拓展。”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斯欽巴圖說,以“江格爾”為例,隨著電視動漫《英雄江格爾》的製作播出、《江格爾》歌舞劇的創作和演出以及相關動畫電影、電視紀錄片的策劃拍攝,傳承和保護正從文本記錄向多方位、多途徑、多形式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