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這一段兒,好媽群裡不少孕媽媽聊得火熱朝天~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38周開始要去胎毒~”

“我寶寶生下來,頭頂很多黃色的結痂,老人家那是胎毒,孕後期吃了鵝蛋就不會有!”

“寶寶出生後給他喝點黃連水去胎毒的。”

“孕後期我每天堅持吃綠豆湯,寶寶出生後皮膚很好,黃疸三天就好了!”

胎毒這個詞,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

有的媽媽在孕期就開始吃各種食品防“胎毒”,例如鵝蛋、綠豆等。等生下來,孩子身上黃黃的、起了疹子,也常被鄰居說是“胎毒”。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今天,專家和好媽一起跟大家聊一聊“胎毒”那些事~

究竟什麼是胎毒?胎毒到底存不存在?那些據說是由“胎毒”引發的症狀,是不是真的是“胎毒”背的黑鍋?

胎 毒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什麼是胎毒?

胎毒這種說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問題。

老一輩的傳統觀念中,會把某些疾病或新生兒正常的生理現象當成胎毒。

胎毒的說法可以追溯到隋朝的《諸病源候論》,在中醫古籍中,胎毒又因為性質不同分為熱毒、溼毒、風毒和寒邪。《幼幼集成》說“凡胎毒之發,如蟲疥、流丹、溼瘡、癰癤、結核、木舌、鵝口瘡,與夫胎熱、胎搐、胎黃是也。”

在科學知識匱乏、衛生條件有限的古代,胎毒的說法一直很盛行。

胎毒把寶寶的正常生理現象或者疾病,全部歸咎於孕媽媽在孕期中的飲食不當等,從而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孕期忌口,和千奇百怪的清毒藥方,有的方法甚至被胡亂沿用至今。

但在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所謂“胎毒”的症狀都找到了真正明確的病因,並有了科學的應對方法,比如乳痂、新生兒紅斑、溼疹、黃疸、鵝口瘡等等等等。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常見的所謂的“胎毒”及應對方法

1

脂溢性皮炎(“乳痂”)

有些新生寶寶在出生後頭皮上會出現一層厚厚的、鱗片狀、帶硬殼淡黃色或黑褐色的油膩斑塊。讓人看著很不舒服,家長也總想把這些東東去掉。

其實這些斑塊是一種脂溢性皮炎,俗稱“搖籃帽”“乳痂”,一般在囟門位置尤其明顯,有學者推測,這是與寶寶出生後,體內激素水平與胎兒時期相比發生巨大變化,導致皮脂分泌過旺有關。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這些東西,主要是由於寶寶出生後不洗頭,時間一長上皮細胞分泌物和灰塵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

如果咱們覺得寶寶看起來髒髒,可以增加局部的清潔,一般建議,新生兒2-3天就要洗一次頭,避免太多油脂積累。

但如果洗得太用力、太頻繁會使頭皮更幹,“搖籃帽”也就更嚴重,可以先用凡士林或者油性液體先軟化皮疹局部,再加強清潔。

如果上述辦法仍不能除去乳痂,建議看醫生,醫生可能會給孩子開外用的弱效激素軟膏。

2

新生兒痤瘡

新生兒寶寶有時候在臉頰和鼻子上會長“青春痘”。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其原因還是跟寶寶出生後,體內激素水平變化相關,假以時日會自行消退。

在日常護理時,注意保證局部皮膚清潔。不要去摳、去擠、去挑,保證皮膚的完整性,避免發生感染。

3

新生兒溼疹

寶寶發生溼疹,是有明確的原因的,是皮膚屏障功能的不完整,並不是所謂的“胎毒”沒有排出。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屏障功能健全的皮膚是人體抵禦外界物質入侵的第一道防線,當它的防禦力下降,外界物質更容易接觸到皮膚下面的組織,導致過敏而發生溼疹。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修復皮膚的不完整。這一點對於溼疹寶寶非常的重要。

中重度溼疹的治療首選外用弱激素藥膏,輕度溼疹僅多次使用潤膚霜即可。

除了外用藥,寶寶的日常護理同樣重要,如寶寶一定要選擇棉的、透氣、不起球的衣物;寶寶臥室儘量溫度、溼度適宜;家裡不養寵物、少養花草等。

4

毳毛球(胎毛球)

有的寶寶在出生後不久,在背上、胳膊上可見到類似於“毛衣起球”一樣的“黑色小刺”,民間俗稱“豬毛風”,還建議刮“豬毛風”以排毒。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而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會損傷寶寶嬌嫩的皮膚,增加皮膚感染的風險。

毳毛,是胎兒期帶來的“毫毛”。

有的寶寶“毫毛”比較細長,因為衣服的摩擦等原因,“毫毛”打結、結成球就成了圖中駭人的樣子。但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這身毫毛終將褪去,所謂之“毒刺”也就自然消失了。

5

新生兒黃疸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黃疸。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本圖片來自小豆苗疫苗助手)

寶寶在出生後,孃胎裡帶來的紅細胞會逐漸被破壞掉,紅細胞破壞的最終產物之一就是膽紅素,這些膽紅素,通過血液循環被運送到肝臟進行“廢物處理”,再經膽道在從腸道排洩出去,部分“處理過的廢物”由血液運送到腎臟,經尿液排洩。

而寶寶剛出生,肝臟“處理廢物”的能力還不完善,但機體會很快調整,當“廢物處理”能力逐漸超過膽紅素生成速度的時候,黃疸就逐漸消退了。

這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也就是我們說的生理性黃疸。對於足月出生的寶寶,生理性黃疸會在出生後2-3天出現、出生後5-7天達峰、出生後2周消退。

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處理,更不需要“排毒”。

但當“產生廢物”、“處理廢物”到“排洩廢物”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病理性的黃疸,比如黃疸出現過早、黃疸程度漲得太快、黃疸峰值過高、黃疸退而復現等。

這時就需要及時看醫生,讓醫生幫忙評估是否有病理性因素存在,如血型不合溶血、遺傳代謝性疾病、感染等,病理性黃疸的寶寶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接受治療。

6

小兒鵝口瘡

鵝口瘡是口腔念珠菌感染,這是一種口腔黏膜的真菌感染。而不是所謂的“胎熱上攻,致滿口皆生白斑雪片”。

鵝口瘡本身對寶寶的健康影響比較小,防治鵝口瘡除了減輕症狀,更重要的是阻止真菌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導致嚴重感染。治療的關鍵是控制真菌感染和切斷感染源。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鵝口瘡的治療需要面診醫生,開抗真菌藥物塗口腔。想預防,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口腔衛生,包括餐具的清潔及進食、餵奶後及時清理口腔等。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盲目去胎毒的危害

前面我們提到了一些民間流傳的給孕媽媽“去胎毒”偏方,包括玉米鬚、小公雞、鵝蛋、綠豆等,這些東西只要不是天天吃也還有情可原,畢竟是含有營養價值的。

但是,還有一些使用了藥物的偏方,比如“黃連湯”之類,這些未經認證過的偏方食用後,藥物的毒素很可能停留在體內,損傷肝腎,對孕婦的健康帶來隱患。

懷孕沒事幹別吃藥這不是基本準則麼?

胎毒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多媽媽被躺槍

還有一些給小寶寶吃的偏方,哪更不可取!腸胃消化系統還不完善的小寶寶,服用後很可能導致消化和吸收功能減弱,對身體造成危害。畢竟,是藥三分毒,就算平時用藥也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才更安全。

孕媽媽營養均衡,注意健康飲食,就是對寶寶最好的做法,寶寶出生後,如果真的有這樣那樣的症狀,對症下藥處理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