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有雲市場風雲突變 誰是真正的鲶魚?

最近幾天,各大分析公司關於公有云市場的報告扎堆出爐,Gartner、Forrester、IDC 的各種數據亂花迷眼,但是從這些數據分析報告中不難看出,全球和中國公有云市場玩家們的位置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可以看到,今天的公有云市場仍處在鉅變之中,新的市場、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參賽選手還在不斷湧現,同時雲計算的客戶主體、主體需求、服務模式也發生變化。政企市場更成為雲計算的主戰場,大單頻出。

與此同時,用戶對於雲服務的性能需求越來越高,服務體驗要求越來越嚴格,有能力去贏得用戶的認可將是關鍵。

中國公有云市場風雲突變 誰是真正的鯰魚?

最新的《The Forrester Wave: Full-Stack Public Cloud Development Platforms In China, Q3 2018》所揭示的最新趨勢,華為雲以僅運營1年多的時間,就躍居中國本土公有云領導者象限。

雲服務需要實幹家

最近一段時間,中美貿易戰、中興事件成為一劑強烈的清醒劑,讓更多的人意識到中美科技差距。不久前,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的⼀段刷屏演講更是戳中了商業、科技、學術屆的痛點,他表示:“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的核心技術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礙了我們攻克這些核心技術?”劉亞東在演講中提到三點:“第一,缺乏科學武裝;第二,缺乏工匠精神;第三,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曾說過,“做好基礎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科技不是一個急功近利的問題,一個理論的突破,構成社會價值貢獻需要二三十年。要心平靜下來,踏踏實實做點事。”

說這段話時是五年前,那時候中國雲計算的力量主要來自運營商和互聯網廠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雲計算給了中國超世界的機會,但到今天為止,在Gartner看來,中國的雲計算市場尤其公有云仍處於初期階段,落後歐美市場幾年,這也符合多數人的認知。

按照Gartner預測,2019年,公有云市場規模將達到3180億元美元。從採購上來說,有一組數據表明2017年全球雲計算採購佔總IT採購30%都不到,而中國10%都不到,實際上未來公有云還有很大的空間。任何一個領域的真正突破和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宣傳出來的口號。無論是科技還是商業,只有精益、專注、創新是精髓,先不說趕超,只有認識到差距, 踏實做事、挖掘市場潛力才是根本。

整體上的差距也意味著更多的增長機會,隨著政企市場的需求增加,雲計算開始應用到各大行業的核心應用中,隨著關鍵業務、關鍵數據逐步向雲端遷移,雲服務的穩定可靠性越發重要,踏實創新的合作伙伴更是企業上雲的最佳選擇。

C3NE開啟雲服務技術“軍備競賽”

近期,華為推出了搭載Intel Xeon SkyLake全新一代CPU的網絡增強型C3NE雲主機,配套華為雲自研黑科技——25GE智能高速網卡,提供千萬級PPS網絡包轉發和40G網絡帶寬,將業內通用雲主機計算性能提升了200%,網絡轉發能力提升900%。而這種技術革新帶給客戶的是極致的性能提升和更高的性價比。預計,這也將帶動一波雲服務廠商在雲主機產品上的普遍升級,和技術研發上的普遍提速。

中國公有云市場風雲突變 誰是真正的鯰魚?

在AI領域,華為則提出了企業智能EI的理念,提出讓AI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 “三用”,並在深度學習、機器器學習、數據倉庫等領域連續推出了一系列實例,用優秀的性能、品質在用戶評測中得到了了認可。

追本溯源,先從華為的研發說起,研發與整個公司的戰略息息相關。

按照歐盟發佈的《2017歐盟產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來看,在研發投入排名前50的企業 中,只有一家中國企業華為上榜,總投入103億歐元,約等於人民幣800億元。在每年總研發費用中,華為劃出20%-30%,大約 30-40億美金作為基研究投入。在基礎研究和創新上持續加大投入,讓華為雲在過去一年中成為成長最快的雲平臺⼚商。華為耕耘了30多年,從芯片、算法、網絡、終端、數據庫等各個領域有了深厚技術積累,在軟硬件協同一體化等⽅方面有優勢,為企業客戶提供全堆棧、極致體驗的雲服務。華為雲EI企業智能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促進政府、企業的智能轉型。

可以說,華為雲能夠在兩年內躋身公有云領導者象限,核心還是技術實力的勝利利。

雲服務需要多雲共存、不綁定

在之前的E企播報中,我們談過雲故障和多雲遷移,從以前的AWS到現在的微軟和阿里雲,單一雲計算供應商出現故障似乎是難以避免的。今天的互聯網業務,對於穩定性、可靠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業務一旦出現中斷對於企業的影響是巨大的,但目前的公有云廠商都無法100%保證完全穩定不宕機,這就需要公有云用戶採用多雲來架構自己的雲平臺,一方面分散⻛風險,一方面防止被單一廠商綁定。

現在,多雲已經成為政企客戶共同的選擇。據2018年Rightscale研究顯示,員工數量不不少於1000人的大企業中81%制定有多雲戰略;如果考慮上SaaS,大多數企業組織已經在實施多雲。

首先,多雲的基礎就是開放,開放雲讓企業可以隨意選擇哪種組合的服務和提供商可在將來最好地滿足其要求,開放雲讓企業可以跨混合雲環境高效地協調管理其基礎設施。

企業級的應用需求是高效穩定,華為雲一直以來的做法是構建標準化的平臺,標準化的特質就是開放。強化生態和企業級優勢,華為構建“雲+聯接”的平臺,向合作伙伴開放能力;為客戶提供與主流的應用和社區進行無縫對接的開放平臺,讓企業和政府的應用更加便捷,讓開發者更加聚焦於應用的開發。

第二,從技術和制度上提供穩定可靠、自主可控雲服務。

在開放的平臺下華為雲從技術和制度兩個方面,從芯片到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建立了專業的保護體系,持續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續發展的雲服務。

在行業內,華為雲通過了行業的通用安全標準,持有的雲安全CSA STAR金牌認證、ISO27001、工信部可信雲等,在全球也通過了業務所在區域的安全合規要求。

而針對特定行業,華為雲就要進行更強的認證。就拿PCI-DSS來說,從這是全球最嚴格且級別最高的金融數據安全標準,極其嚴苛,對雲平臺的安全技術能力要求非常高,能通過該認證的企業已經很少,何況是國內唯一一家全平臺、全節點、全業務的全方位通過認證。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但創新力依然匱乏的國內雲服務市場,華為能否通過他的技術基因,以及踏實的作風成為攪動市場的鯰魚?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