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由《库艺术》策划、推出的“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国内首个非具象绘画研究工作坊已经正式启动!国内著名抽象艺术家周长江、孟禄丁、王易罡、顾黎明、袁佐等作为第一期工作坊的特邀导师,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学术理念和教育方法,但在启发艺术的后起之秀们打开自己,扔掉束缚,学会自由的去绘画这一点上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库艺术》近期陆续对诸位导师进行了先期专访,导师们也就自己对于此次教学理念的认识,自身的学术课题、教学重点,以及对参与成员的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准备报名的朋友们可以借此机会对本次工作坊教学的主张和内容有一个先期了解。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特邀导师周长江

周长江,著名艺术家,中国抽象绘画的开拓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性作品《互补系列NO.120》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荣获银奖,这是抽象艺术在国内官方大展中首次获奖,被美术评论界认为是中国现代抽象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周长江近年来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力图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当代艺术语言熔于一炉,愈加挥洒自如,炉火纯青。

库艺术=库:“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是国内首个非具象绘画研究工作坊,请您谈谈对非具象绘画教学的看法和理念?

周长江=周通常说“抽象”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用词,现在大家对此有各种异议,所以用“非具象”也好,然而非具象绘画在中国有特定的意义;因为中国美术教育一直是以具象绘画教学为主,主张现实主义的单一模式,离开具体物象人们就没有了通向艺术感知的桥梁。这种单一的艺术思维和习惯使人们看不懂新绘画,尤其是抽象绘画,原因就是从来没有过非具象绘画的教学。近年来中央美院成立了第五工作室,我认为这是中国现代绘画教学上的进步。从社会性上来讲,《库艺术》能够把社会上的很多对非具象艺术感兴趣的年青艺术家集中起来探讨非具象绘画这个课题,我觉得是:扩大艺术认知,研究艺术本体,提高美学水平的过程,非常有现实意义。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互补系列No.120 170cmx165cm 布上油画 1989

库:您为什么会把 “东方传统审美价值的现代转型”作为本次教学的课题?

周:这个课题很大,是根据我个人创作理念而来的,我会在有限时间的教学里缩小讲题。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大家从整个西方艺术体系得到很多的启发和营养,并很快走了一遍,非常表面。我们的前辈们是在上世纪20、30年代留学后带着自己深厚的国学根基在做艺术,在他们的绘画中其实已经贯穿和实践了本土文化的转换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这代人文化自觉还不如他们。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开始做抽象艺术,那时候对艺术形式特别感兴趣,花了好几年时间自学了现代主义绘画形式语系的历史,基本以模仿西方艺术为主。后来受到前辈们的启发,觉得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很大,既然生长在本土文化环境中就应该找回自我,回到自己的文化根基上,从当下文化角度来思考问题。中国有很长的历史,又是以经验感性文化见长,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时期里都有很多可利用的文化因素,其中尤其不缺意象思维和抽象审美意识,不但士人书画涵义精深,就象形文字而言,从古虫篆至今楷体就是形式符号的审美变迁;另外还有大量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利用、转换成现代艺术,当然,如何把农耕时期的有形和无形的元素运用好,转换成后工业时代的美学价值,就是我们这代人应该研究的。而今天本土形式语系的建立这一点在抽象绘画里进行实验是最直接的,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闲游芥子园 180X400cm 布面油画 2014.4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互补构图105 布面油画 2015

库: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较概念化,使得东方审美容易流于表面以及出现庸俗化倾向

那么您强调的“东方传统审美”是否更为注重背后的精神层面,而不仅仅是强调某种形式?

周: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诗歌、文学以及儒释道精神哲学中有丰富的形而上营养.传统绘画里有很多形式因素和审美理念都可以转换成现代的绘画语言。这里的关键是“转换”,而转换的关键是你要有更大的视野并对此有兴趣,“兴趣”这个动力可以促使你做各种各样的形式实验劳作,由浅入深,是一个很自然的探索过程。我觉得尤其是年轻人在做的时候,不应该去指责他们,之所以表面化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理解和体会还不够深,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还没有找到比较确切的符合自己的语言。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他想继续下去,我相信其意志力会使他们将来做的很好。

中国文化是内在的,对人本身的修为要求很高。心到手到,手到心不到还是不到,这是一个由内向外漫长时间的实践和改造的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国学方面我们不如前辈先生们深厚,如果我们还希望本土文化在今天有新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当然,面对宏大的文化理想,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我的观点是:在走向非具象绘画的探索当中,只要有很多有志向的人一起在努力,每个人遵从自我的侧重点和有效的文化切入口、慢慢形成个人心得和自身对绘画本体语言的理解和创造,形成个人的有成效的特殊形式语言系统。这样做的人多了,在总体上就会形成一个当代的中国属性的非具象绘画现象。

库:今天很多艺术家在探索“东方传统审美的现代转化”这一命题上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线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周:其实我们今天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命题需要时间也需要智慧,更需要文化高度,“非具象”不是画客观而是画内在修养,画家内心的素质、高度、品格、修养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因此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就是自我“修身”的过程,这里除了练就绘画本体表现功力,要“建立自己的内在线索”更需要的是“功夫在画外”。

只要你内心意志足够强大,朝着自己内心的目标不断努力,由内而外进行各方面的学习和实验,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到了一定的时候终会有结果。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互补迹象64 100X150cm 布面油画 2015

库:关于“东方传统审美的现代转化这个问题很大,您从《互补》系列开始就一直在这个方向上探索,在这次教学中您会如何引导年轻艺术家?

周:第一,我们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文化。毕竟我们生长在这个土地上,创造今天的文化不可能舍弃传统,你只有消化和更深刻的理解传统之后,才能创作和表达出自己新的语言。

第二,个人语言的纯化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推进,由于东方传统审美涉及的面很广,所以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有把握的突破口入手,进而慢慢实验。

第三,画里画外的高度,西方人靠推理,中国人靠悟性,我希望有志于此的年轻艺术家务必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从而对中华文化系统中方方面面的东西感受到它的好处并研究下去。

库:在短期内,您将如何把您的理念和经验传授给这些年轻艺术家?

周:我会介绍自己的有关思考,并在实践上从感受力上探讨“笔触、空间和色彩”之间的关系。

因为每个人感受力都不同,重要的是启发他们自我发现,例如笔触本身是有形的,它处在空间中会形成“势”,由造型和色彩之间的心理关系会呈现出每个人差异,这种差异会形成未来的个性风格。短短几天我会将形式要素分别延展来进行教学。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周长江工作室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创作中的周长江

库:您早年接受的是现实主义教育并且有很好的成果,为什么后来决然转向抽象?这一过程遇到过哪些困难?

周:早期困难是多方面的的,除了物质的匮乏,更多的是孤独和政治环境的压力。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方式是写实绘画,掌握了基本造型能力才有了进入专业系统的门票,现实主义的要求即表达现实生活,它在乎的是社会性和叙事性,而我当时年轻好胜,个人的兴趣更注重绘画的形式语言,客观环境与个人理想发生冲突,我的勇气推动行为,所以后来我重新自学了现代主义从塞尚到抽象艺术的整个系统,经过长年的各种实验才走到抽象艺术。抽象艺术是现代主义语言链的终结,只有通过现代主义的训练你才能知晓形式语言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互补》系列是在我掌握了这些基本形式语言后给自己提出的理想性任务:东方传统审美的现代化转型,我将道家哲学中阴阳互补系统理论提取出来作为自己根本的创作理念,指导我的创作过程,虽然理论框架很大,但我力求从个人体会出发,不断开拓,因此这是一个自己不断实践提高的过程。

库:有很多艺术家在艺术道路的选择上存在犹豫纠结和不确定,这可能是艺术实践必然面临的问题,您作为过来人对他们有什么忠告?

周:我觉得绘画是一个终身的事业,在这个长期过程中个体的敏感度、阶段性侧重点、自我的修为都是极为重要的。虽然每个人会经历内与外的各种困难,甚至是嘲笑和批评,但我觉得这都不是坏事,因为搞创作的人不能没有主心骨和相当的自我定力,绘画的阶段性瓶颈其实也是飞跃的开始。实际上突破瓶颈即思维的突破,然后手上才能突破。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住自己对艺术高度的追求和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更多导师

持续更新中...

参与周长江及更多特邀导师的教学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立刻加入本届工作坊

JOIN US

报名日期

2018年6月26日—7月31日

报名需提供资料

个人照,简介,5张作品图片,参与此次教学的原因

报名邮箱:[email protected]

咨询电话:010—847861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