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摘」蔣勛:我眼中的沈從文(上)

「經典文摘」蔣勳:我眼中的沈從文(上)

他是一個真性情的人

總能看到不同的地方

(上)

每次談到中國近代文學,一定會提到魯迅,同時也會因為魯迅而帶出另外一位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作家,就是沈從文。

沈從文,很多愛好文學的人對他一定不陌生,在1980年以後,他的很多小說被介紹出來,也有改編成了電影,像《邊城》,他的《邊城》很早就流傳在臺灣,並且有好幾個版本。

沈從文和魯迅的出身一點也不一樣,我在以前也提到,大部分五四時期的有名作家都有留洋的經歷,魯迅從日本回來,老舍從英國回來,每一個作家他的背後都有一個身份,像徐志摩也是,留學於英國,朱自清後來也留學英國。他們都有一個外國新思想的啟蒙背景。

「經典文摘」蔣勳:我眼中的沈從文(上)

沈從文非常不同,沈從文是從湖南西邊的一個叫“湘西”出來的一個大兵。他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他就是跟著軍隊走,很意外地就有人教他識字,他就買了一本字典,他說,他最早讀的一本書就是字典。

可是,沈從文的精彩在哪裡?他的精彩在於他沒有受到任何學校教育和其它正規教育,而他卻看到了很多社會現象。

他從湘西一路走來,我們知道,那時的兵是到處行軍的,所以,他看到了中國社會很多很多的社會現狀,他比魯迅、比徐志摩、比朱自清看到了更多老百姓的真實生活。

當時魯迅在北京,後來來到廣州。朱自清和徐志摩,他們大部分的活動地點在上海,或是在北京或是在南京,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大都市。只有沈從文看到了生活在鄉下的最腐敗的政治,看到了人民的悲慘到了什麼程度。

我最想推薦給大家的是沈從文的一本書,是他的自傳——《沈從文傳》。

「經典文摘」蔣勳:我眼中的沈從文(上)

他講他小時候是怎麼樣長大,怎樣看到人民的一些悲慘的現況。

我記得他寫他小時候,在湘西,聽說發生了“辛亥革命”,當時人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辛亥革命”,因為老百姓根本沒有讀過書,一個遙遠的事件發生了,那個鄉下里面都在懵懂的時候,來了一群土匪,他們來到這裡,就把當時還是一個做縣官的人給殺了,他們的勢力蠻大的,殺了人後就把錢給搶跑了,人就不見了。

我們知道中國很大的,抓土匪也抓不到,最後就來了一個新官,清朝政府又派來了一個縣官,當時的政府也屬“青黃不接”的時代,那麼新來的官就要負責抓到殺人的人,只有抓到了兇犯,才能對上面交差。

上哪兒抓呀?無奈,他就把所有的男人都抓到了廟裡,女人和孩子不算,能有五六十人吧,他也想了一個辦法,算是一種賭吧,他就讓每個人丟一種東西,分陰陽兩個,丟了陽的就可以走掉,丟了陰的就要殺掉,沒有別的辦法,自認倒黴。

大家都非常高興,也認真地丟,有的丟完後自己都不敢看,生怕丟出一個“陰”來,那小命就完了……

沈從文用非常細膩的手筆,寫出了人民的愚昧。

「經典文摘」蔣勳:我眼中的沈從文(上)

對他們自己面對的死亡,面對這麼一個不公正的司法審判,完全沒有感覺,這與魯迅所寫的“阿Q”完全一樣。

被放走的人當然很高興自己的運氣,可是那些丟到“陰”被殺頭的人,卻要回到家裡囑託一些家事,比如,你要如何照顧這一些雞,如何照顧好孩子……然後就被砍頭了。

當你讀到這些時,你就會了解中國近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種歷史我們過去只知道是列強割據、政治腐敗……

其實不止這些,可見老百姓完全愚昧無知到這種程度,對待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那麼沒有反抗性,那麼地逆來順受!

我想魯迅和沈從文一樣,他們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現出這個民族、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問題。

我覺得沈從文的方法更強烈,他是輕描淡寫地寫這個世界,他並沒有為這些老百姓講不平的話,但是,當你讀完以後心裡非常地痛苦,這些善良的農民怎麼會接受命運這樣的安排!

「經典文摘」蔣勳:我眼中的沈從文(上)

他還講到小時候,他常常跑到河灘上,就看到河邊一攤一攤的屍體,那些殺來殺去的人都不知道是什麼人,他們最好的遊戲就是拿小石頭打屍體,看哪個人能丟打到眼睛,哪個人能打到鼻子。

他一直是用這種看起來完全冷酷的方法,解讀近代史最慘烈的一幕,這種畫面是我永遠也忘不掉的畫面。

我感到,如果這些人沒有自覺,這個民族不會有藥可救,他的小說就是從這樣的基礎來談的。我們以後還要談更多的沈從文的優秀小說。

在沈從文的家鄉,有這麼多民族,有苗族、土家族、壯族,這些民族圍繞在湘西這一地帶,就變成了一個複雜的文化關聯,沈從文在這樣的文化地域長大,根本沒有人教育他要讀書學文化什麼的。

但是,如果讓我選擇前三名小說,我一定選擇《從文自傳》,很少有自傳這麼地好看。

「經典文摘」蔣勳:我眼中的沈從文(上)

他好看的原因是,他寫的他總是在逃學,如果一個人寫他如何讀書、如何在學校學習,我想一定不好看,而寫逃學就很好玩兒,他們怎樣去游泳、怎樣去騙老師、怎樣躲過父母的跟蹤……

他這樣地調皮,老師常常會用硃砂在他的手掌心劃一個圓圈,這樣,你一遊泳這硃砂就會被水沖掉,就會被老師責罰。

而沈從文寫道:他們都可以把一隻手舉在水上面,不被老師發現……

所以從小我就喜歡讀他的書,覺得很快樂。其實小孩子都很厭煩教科書,也很厭煩學校的八股教育,但是他們都不敢講,他自己寫出了一個他自己追求的生命現象。

他說,我雖然沒有在學校裡讀那小小的書,可是我到大自然裡讀了一本大大的書。我覺得這是一句非常了不起的話。

其實給予孩子最基本的教育不一定是文字的、書本的,其實是大自然。

在大自然裡,他看到了花的開放,水果的生長,水果的名字,草的名字,還看到了牛的交配,看到了最低層人的生活狀況,他懂得了生命的狀態。

所以,讀他的書的時候的那種快樂,會讓你覺得我們的學校教育太枯燥了,缺乏了生命裡本能的各種經驗。

所以沈從文的這本書影響非常大,他提供了所有從事教育的人一個最大的反省,我們的教育不應該脫離了生活教育,應該把孩子們帶到生活裡,讓他們學習生活經驗。

如果讀了一大堆的書,只是為了考試用的,這個小孩將來一定會出問題,他根本不懂得怎麼應和生命中的許多事情,如危機、困難……

所以沈從文在荒山野外到處跑的那種故事,裡面充滿了非常有趣味的東西,當然,他看起來是輕描淡寫,但是,他又是在寫他處在一個大時代變遷動亂當中,他所看到的種種現象。

「經典文摘」蔣勳:我眼中的沈從文(上)

比如說,他的生活時間剛好是清末民初辛亥革命,這辛亥革命在歷史上是有一定的講法,武昌起義,同盟會、盡忠會,都是慷慨激昂的一面,而他在湘西看到的是一群沒有被啟蒙的老百姓無知和愚昧。

他們常常隨便地就被人殺害了,也不曉得哪一邊是清朝、哪一邊是革命黨,他們被夾在中間,被這邊也殺被那邊也殺。

在這樣一個“三不管”的地帶裡面,今天來一批土匪,把百姓的糧食搶了,第二天又來一些說是清朝的官吏,又把百姓的東西搶走一批,所以老百姓永遠也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官、誰是土匪。

最後,小說讓你覺得官和土匪沒有多少差別,都是來剝削老百姓的,百姓就最慘,就想法自己組織一些武裝,不管你是官還是土匪,只要你們來搶我們的糧食,我們就和你們鬥。

有一點像社會混亂時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老百姓處於的那種狀態。

他的寫作非常有生命力,自己想辦法救生存,在那樣的政治混亂時期為自己走出一條活來。

他後來從軍了,因為他家裡沒有土地,自己也沒有其它技能,只有去當兵,最起碼能吃飽,他跟著部隊在祖國的大江南北跑,他看到了當時的動亂局面,所以,他的短篇小說寫得極好,有一篇叫《丈夫》,朋友有機會看一下,短短的。

這篇《丈夫》的小說是寫湖南湘江地區,那裡有很多的“吊腳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河邊的違章建築,因為水漲潮時會淹起來,所以就把木頭蓋的小房子,架起來,高高的,就叫“吊腳樓”。

這當然就是窮人的房子,我們知道,如果稍稍有點能力就會有土地,那你沒有土地,就只好把房子蓋到河邊。

後來,這樣的“吊腳樓”就發展成水手們的妓院,很多船上上下下都在這裡停靠、卸貨,很多窮人家的女人都在這裡做妓女,就是和水手作性的交易來賺一點錢維持生活,當時所有行走在河上的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那些女人白白的,早就將臉上的汗毛拔掉來招待他們。

沈從文就在這裡寫道,一個從鄉下來的丈夫到這裡來找他的女人,這裡的妓女並不是純粹的妓女,她們是有丈夫的,有孩子的,就是因為鄉下過不下去了,為了養活他們,她的丈夫固定時間會來到這裡,把他女人賺的錢或糧食帶回家裡。

這個丈夫來了,她就問他,家裡怎麼樣,小孩還好嗎?雞有沒有生蛋呢?就聊一些家常,這時就發現有一個大呼小叫的人,就是常常來找他的女人的那個嫖客,喝醉了酒,東倒西歪,女人就趕快讓自己的丈夫躲一躲,然後她就是“辦事情”,也就是和那個嫖客發生性的交易,那個丈夫就在船上等。

我們看到沈從文小說,當你讀到最後你都會很難過,他沒有講誰痛苦,他只讓你看到一個現象。

等到那個嫖客走了以後,那個女人高高興興地叫他丈夫說,你又可以多帶一點錢回去了。

我常和我的朋友們說,讀沈從文的書比讀魯迅的書的痛苦還要強烈。他讓你看到最可憐的一批人,他們連報怨都不會,就是覺得我能用這種方法過日子就好了,她和他都不覺得這是生命裡最大的侮辱。

沈從文到了80幾歲的時候還好幾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很可惜他沒有得到,而覺得他卻比許許多多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更具備強烈的文學性。

「經典文摘」蔣勳:我眼中的沈從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