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到此人墓前不願行禮,一大臣用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開始祭拜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兩個朝代是被少數民族所統治著的,一為元朝,一為清朝。二者的不同在於,元朝統治者做到了馬上打天下,卻未在馬上治理好天下,百年便已下臺。而清朝統治者則不僅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更進一步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康熙到此人墓前不願行禮,一大臣用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開始祭拜

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天下並非指朝代的更迭,而是指民族的差異。中國老百姓已看慣了歷史上的風雲起伏,對於皇室間的爭權奪利和血雨腥風早已見怪不怪,只當做飯後談資。只要他們自己的口糧不受影響,只要他們還能維持自己男耕女織的小農生活,便對這些全然不在乎。但清朝入主中原,卻帶來了血統上的易族。滿族人強行逼迫漢人遵從他們的習俗,這是令庶民百姓都無法忍受的事,民眾間大規模的反抗運動此起彼伏,普通百姓根深蒂固的血統觀念使他們的反抗意識開始覺醒。

康熙到此人墓前不願行禮,一大臣用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開始祭拜

如何實現思想上的統一,維護其統治的穩固性,成為了歷代清朝統治者不得不認真思考的事情。自清朝開國皇帝開始,便注重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大力重視和提倡漢民族的本土文化,以籠絡人心。康熙帝就是這樣的一位典型。他不僅在政策上寬容漢文化的存在,還由衷地對漢文化產生了研究的興趣。

受草原性格的強烈影響,康熙帝是位熱愛南巡的皇帝。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六次南巡中,有三次都專門到孔子的故鄉去祭拜孔子,這足以顯示他對於漢文化的重視。但在某次祭拜的過程中,發生了令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情況。

康熙到此人墓前不願行禮,一大臣用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開始祭拜

在祭拜完孔廟之後,康熙皇帝及他的一眾大臣來到孔子目前準備再行祭拜。但令大臣摸不到頭腦的是,康熙並未如之前那樣很快下跪,而是皺著眉頭,似在思索些什麼。正在這時,他身邊的一位大臣猛然明白,原來是孔子墓上的碑文讓康熙帝產生了不爽的情緒。碑文上所刻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這是後世統治者對孔子的至上推崇之詞。但康熙帝看到這就不高興了,在這裡下跪,不是承認自己是在給王爺下跪嗎?這顯然有損他高貴的身份。但若遲遲不下跪,又會使得手下的漢族臣子起了二心,康熙帝遊移不定。

幸好這位看出端倪的大臣是位會辦事的人,他找來了一塊布,遮去了墓碑上的一個字,抹去了孔子“王”的身份,康熙帝才心滿意得地繼續他的儀式。旁觀的漢臣看到皇帝給孔子墓下跪的情景,頓時將一片忠心交付了清朝,康熙帝此舉的目的也順利達成。

康熙到此人墓前不願行禮,一大臣用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開始祭拜

以孔子作為至聖先師的儒家文化思想已融入了中華民眾的血液之中,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指導著統治者和各階層民眾的言行舉止。康熙帝以儒家文化入手實現思想的統一,從政治上說是維護了清朝統治的穩定,從思想上說也延續了中華千年的文化,使之不至於斷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