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为什么他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

qzuser19554195895428


其实在三国后期,我指的是曹操、刘备死后的三国。为什么要这样界定时间,因为正是这两个人的不断折腾才促使了三国鼎立的形成。真正的军事天才有两个,

一个是陆逊,一个是邓艾。不好意思,你们熟知的诸葛亮和司马懿都不上榜。

回归本题,诸葛亮算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呢?其实早有人对这样的问题有过明确的回答:

(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也就是说诸葛亮政务能力第一,而军事非诸葛亮所长。诸葛亮在地区治理上连当年的萧何也无法与之媲美,为什么这样说呢?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率领蜀地士兵连年征伐,士兵基本上达到十人抽一人的地步,可以说用“穷兵黩武”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几乎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但是蜀地百姓对于诸葛亮的治理是心服口服的,以至于诸葛亮被蜀地百姓尊崇为神人,世代敬仰,这就是诸葛亮的能力。

凡是夺取天下,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人才班底。以刘邦为例,萧何负责后方治理,张良负责出谋划策,韩信负责攻城略地,刘邦负责调兵遣将。而诸葛亮之于刘备在早期基本上相当于萧何之于刘邦。当时刘备的谋士是庞统,后来是法正,可惜此二人都短命,死的太早。

刘备死后,蜀汉的人才班底几乎瓦解。诸葛亮的能力代替当年的萧何可以,最大潜力挖掘到萧何+张良的程度,而刘备交给诸葛亮的任务则是诸葛亮要完成萧何+张良+韩信的目标,明显刘备给诸葛亮压的担子太重了。

诸葛亮在军事方面到底是庸才还是天才呢?坦白的讲,诸葛亮练兵可以,用兵水平一般。我们可以拿诸葛亮和韩信比较一下,韩信一次就可以出陈仓,而诸葛亮舍弃陈仓,多次从祁山出兵,违背了军事常识。

为什么说陈仓如此重要呢?陈仓是连接汉中和关中最大的一个关口,谁占据陈仓,谁就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陈仓道也是出汉中最好走的一条道路(相比而言)。其他道路也可以出关中,但是道路崎岖难行,一旦前方受阻,撤军时极为不方便,很可能被对方咬住全歼。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出祁山一旦攻击受挫,急着撤退的直接原因。诸葛亮用兵谨慎,蜀兵数量有限,一旦被围剿一次,死伤超过两万,蜀汉兵力就算是大伤了。这算是诸葛亮出祁山无功而返的第一个原因,兵力太少。

第二个原因是大形势,当时的大势是魏国在关中经营多年,虽然不能说把关中经营的非常成功,但至少关中百姓对刘备及诸葛亮是没有什么感情的。

这和当年刘邦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刘邦当年第一个入关,接受秦朝投降,名震天下。继而刘邦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财物无所取,人民无所犯。刘邦因此深受关中百姓爱戴。项羽后来入关之后大肆抢掠,关中百姓深受其害。因此关中百姓都希望刘邦回到关中去做关中王,而不是在汉中做汉中王。

刘备只有在徐州和荆州这两个地方有一定的百姓基础,刘备从来没有去过关中,因此关中百姓对于刘备没有一点感情,所以出汉中夺取关中不是最好的选择,刘备最好的选择应该是从荆州出发去伐魏,很可惜,关羽大意失去荆州,从荆州丢失那一刻起,刘备复兴汉室,打败曹操的梦想基本破碎,没有一点希望了。

所以,从大势上说,诸葛亮出汉中伐魏完全是逆天而行,既不考虑地理上方便性,也不考虑天下百姓的人心所向,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亮不能算军事奇才,但也不是庸才。诸葛亮在练兵方面是个奇才,但用兵谨慎,只能算是个一般水准的将才。诸葛亮真正的天才之处是他的政务能力,这一点,连当年的萧何也不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主要是因为蜀地兵少,经不起哪怕一次的大失败,因此诸葛亮用兵也就捉襟见肘,可发挥的余地不大。另外蜀地道路崎岖,易于防守,不利于进攻。而关中的百姓对于刘备及诸葛亮没有什么好感,换句话说就是诸葛亮在关中没有民心基础,所以即使暂时到达关中地区也达不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地步,所以诸葛亮毕其一生逆天而行,最终功亏一篑。

一家之言,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每日趣评



诸葛亮不是什么军事天才,他的军事才能很一般。我国历史上厉害的军事家有很多,如:韩信、孙武、吴起、李靖、白起、岳飞、李牧等,他们的军事才能比诸葛亮要高出几个档次。下面我们介绍诸葛亮,他在6年的时间里发动了五次北伐,史书只有他两出祁山的记录,六出祁山应该是罗贯中老先生想象的。大多数人对的诸葛亮的了解,是通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小说演义里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神人。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是什么神人。他不善于用人,刘备在世时提醒过他, 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能委以重任。但诸葛亮还派马谡前去把守要地街亭 ,以至于街亭失守,直接导致了此次北伐的失利 。魏延是一名的智勇双全的战将,武力值绝对5个星,他曾经向诸葛亮提出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遭到了向来谨慎的诸葛亮的反对,让蜀汉错失了一次翻盘的良机。

诸葛亮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不善于培养人。这个失败直接导致蜀汉后继无人并迅速垮台。诸葛亮用法太严,用兵过份,对老百姓的刑法过于严刻,蜀汉成为三国里徭役最多刑法最重的一个国家,致使许多老百姓举家出逃人口锐减。

诸葛亮还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居然没看到曹魏的国力和其统治的稳固性,他应该明白蜀汉更应该固守求存的弱势,对此始终没有调整战略方针。还是一味地抱着隆中对不放,连年的征战严重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导致了国家的迅速灭亡。


sdqst圣殿骑士团


正确的来说,诸葛亮一共北伐五次,只有两次出祁山,《三国演义》只是小说罢了,六出祁山并不正确。有的人说刘备死后,诸葛亮对曹魏用兵六次,为什么不是六次北伐?那现在我就清楚地说出来,诸葛亮用兵六次,只有五次北伐,还有一次是建兴八年(230年)七月,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同年,诸葛亮令魏延西入羌中,大破魏军于阳溪。所以这一次是曹魏主动进攻,蜀汉只是防守,不能算北伐。



诸葛亮到底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

诸葛亮在汉中获得了曹魏朝廷上发生之事,只待魏国国力强大,蜀、吴必定不战而降。况且此时曹魏的关中、陇西等地军备松懈,而蜀军却在经历过南征和两年操练,军力已经大大的提高。以有心攻无意,诸葛亮认为的北伐良机已经到来。从这一点来看,蜀汉羸弱,若长期发展,定不是曹魏对手,体现出了诸葛亮长远的战略眼光,虽不能算是天才,那也不是庸才吧。

蜀汉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屡屡以弱攻强,在国力、兵力、运力都远远不及对方的情况下,在粮草难以为继的困境中,却能与“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的司马懿等人相抗衡而不落下风。确实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军事奇才吧。

那么,从228年春至234年冬,诸葛亮五次北伐,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尤其是第一次北伐,准备的那么充分,在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战乱,收服南蛮各族之心,储备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于228年春,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在接到刘禅同意出兵的诏书后,诸葛亮提兵汉中拉开了北伐的序幕。为什么会失败呢?



其一,荆州已失,每次北伐,魏军早设防

自从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蜀汉在经历失荆州、败夷陵,关羽、张飞、黄忠、马良、麋竺等皆亡。最终只会导致蜀汉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但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再次不多解释;如果荆州不失,蜀军由水道出川,不过十数日即可抵达中原;而失了荆州,蜀军每每出川,魏兵早可设防,不能达到出奇兵的效果。

其二,刘备遗嘱,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不听,导致失街亭

为什么这么说呢?五次北伐,第二次和第三次纯属小打小闹,第四次虽然有点火候,但是远远不及第一次和第五次。但是要说的是粮草准备充足,后方稳定,当属第一次北伐,此时还有像赵云的老将在世。在此不说第一次北伐中的子午谷奇谋,没有实践过怎么能知道是正确的。

街亭是蜀军咽喉要道,马谡不听副将之言,导致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蜀军丧失了全部有利形势,诸葛亮攻占长安问鼎中原只有一步之遥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宣告失败。

其三,国力羸弱,兵力多,北伐次数太多,百姓负担重

这样一来,诸葛亮不选择关中而选择陇西出兵,是有原因的,诸葛亮的谨慎不是为了得到多少战争的胜利,而是为了减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蜀汉国力弱小。兵民国力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即使初战攻克长安,作为曹魏首都洛阳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倾国之兵争夺。陇右地势平坦,适合大面积屯田采粮!蜀军占领陇右后,就可以不需要再从蜀地跋山涉水的运送粮食。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要18万的军队,这对于蜀国百姓来说负担已经相当的重,诸葛亮压力会非常大,做出自认为谨慎的决定,有时候也是错误的。

其四,对阵之人,曹真、司马懿乃当世人杰也

比如,第五次北伐,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4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



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


阁中论史


诸葛亮是《三国志》中大臣里为数极少的单独立传的,可见军事、政治上的才能。刘备三顾茅庐请到孔明,孔明提出著名的《隆中对》,为未来魏、蜀、吴三分天下进行了准确预言,体现出一个战略家的才能,注意战略家要比战术家高不止一个档次!中共将帅如云,佩得上战略家三个字的只有毛泽东、粟裕两人!孔明南征,恩威并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平定云南,获得了大量军用物资,云南人给他建了很多祠堂。这就是孔明的杰出政治、军事才能。

孔明五出祁山,这本身就是绝妙好计。需知:当时三分天下,荆州一失,蜀只占天下十分之一,魏占天下十分之八,强弱已分。如蜀不攻魏,魏必攻蜀。如邓艾、钟会后来图谋灭蜀,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孔明是一种积极防御。孔明五次伐魏,都是先修养生息,巩固蜀国大后方再图进取。进攻时也是步步为营。也曾在建兴六年春天攻占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也曾在建兴六年冬因粮尽撤退时斩悍将王双,也曾在建兴七年打败郭淮,平定武都、阴平二郡;建兴九年,粮尽撒军时,射杀名将张郃;建兴十二年,孔明与司马懿沿渭河南北对峙,孔明考虑到粮草不济,分兵开荒屯田。最后病逝五丈原,当司马懿过了许久,逐一巡视蜀军留下的营垒,慨叹:“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赢得大军事家级对手的赞叹,不是奇才吗?

天时、地利、人和决定战争胜败。孔明在蜀汉明显处于劣势时仍能胜多败少(街亭因用错马谡而败,但败而不溃),攻多守少,这不是奇才是什么?

祖宗还有一句名言:不以成败论英雄。孔明用刘备夷陵惨败的剩兵,依然能成为曹魏的心腹之患,这就是孔明的军事才能。千载谁堪伯仲间?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确实神话了很多人,武有关羽、赵云,在文的方面呢,诸葛亮是典型代表。

神话某些人物,本来就是一种演义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忽视了这个,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后人的我们总是容易陷入到这样的一个漩涡中:总以为被神话了的人物在历史上是没没什么能力的。其实这恰恰相反,因为只有厉害的人物才会被神话,也才有几个被神话。

唐朝起设立的武成王庙,关羽、诸葛亮皆配享其中,能进武成王庙,都是在历史上在武的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这确实证明了诸葛亮绝非等闲之辈。那么,正史中的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何皆没有成功呢?套用诸葛亮自己的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或是那句“天不助汉,而助尔曹。这并不是借口,事实上,诸葛亮的北伐确实没有得到天时地利。

这一切还得从关羽失荆州说起。隆中对之时,诸葛亮就说明了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但后来却被关羽所丢,就这样,蜀汉失去了水路北进的机会。再说说那场几乎可以说是决定了蜀汉兴衰的夷陵之战,刘备不听诸葛亮劝阻而决心攻吴,却被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在夷陵火烧联营七百里,至此,蜀汉积攒了几十年的家底几乎被刘备败了个精光,蜀汉也从此开始由兴盛走向低谷。

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全面担负起拯救蜀汉的任务,为此,他积极的开始准备北伐。在精心准备之后,他率大军北伐了,但大家都知道,此次最可能成功的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失败。

在此后的数次北伐中,蜀汉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因前面的路子没走好而引起,如关羽丢了荆州,致使蜀汉没法从水陆运粮草无奈的诸葛亮只能从艰险崎岖的山路运输,这大大消耗了蜀军的资源和作战时机。其二,夷陵之战,蜀汉国力巨损,诸葛亮再怎么有能力,也很难在段时间内恢复回来,这就使得他在数次北伐中缺兵少将。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蜀汉一方。

此外,诸葛亮除了北伐外,也数次进行了南征,这同样消耗了很多资源,而纵观北方的魏国和东边的吴国,魏国在曹操时就已经统一了北方,此后便很少受到威胁,东吴呢,历来都稳稳的守着江东的基业,唯独蜀汉,既要北伐,又要南征,诸葛亮真是不容易。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成王败寇论英雄,诸葛亮也因为没有北伐成功而被很多人给打压了下去,其实,看历史一定要以当时的环境为背景,若真的做到了以历史为背景,那么,你会发现,诸葛亮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人才。除了指挥外,它在军事上的发明也是少有人能及,如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八阵图等。

可见,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有能力、有大智慧的人,作为后人的我们因对其怀有崇高的敬意,并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智慧。


史镜


感谢头条邀请,今天就好好回答一下:诸葛亮六次北伐失败,第四条原因大家想过没?他是天才还是庸才?

杨角风发作,原创不易,喜欢就点下关注吧!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面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也有很多的人对小说最终的结局感到惋惜,尤其是小说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正史中是五出祁山)而不胜,最后壮志未酬身先死,很多人痛惜哀哉,认为他不该鲁莽行事,应该以守为主,而不是进攻!再结合正史记载与《三国演义》的出处,比如诸葛亮一些经典战役像“空城计”实际为赵云所使,像“草船借箭”其实是孙权的功劳,于是一些人们以此推断:诸葛亮在军事上就是个庸才,耽误了蜀国的大业。

本文将从四个角度阐述诸葛亮不得不北伐的原因,以及他不得不失败的原因。

1、国家人员组成因素

首先,蜀国的建立是刘备从北方带来的流亡集团,加上诸葛亮的荆州集团到达益州,与当地士族一起建立的蜀汉政权。从这个因素上讲,国家的组成是三类人,而掌握核心控制权的人却都是外来户。外来户总归有思乡情节,盼望有朝一日能重回故土,从这个角度来讲,大部分外来户是支持北伐的,是大力拥护诸葛亮的,也一定程度上促使北伐的一次次进行!

另外蜀国的本土派与外来派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如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比如曹魏,那么大家尚可以同仇敌忾,一起抗敌,这种事情历史上一次次的展现,从这个角度来讲,诸葛亮也必须转移内部矛盾,发动北伐战争!

而实际上,想解决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但是却新增了更多的矛盾,战争是要花钱的,当地的人民供养着外地的军队,要说没怨言,没矛盾,这根本站不住脚!

2、国家的性质和立国之本因素

最新一期高晓松老师提出一个比喻,小编觉得非常到位,蜀国本质是拥有国家的军队,而魏国本质是拥有军队的国家!这就可以形象的比喻两国关系了。就像一支流亡的军队,流亡到一个地方扎营,如果还是一个有理想的军队,则必须尊严的战斗,力争恢复国土。

而蜀国的立国之本就是恢复汉朝,而汉朝大部分疆土在魏国手里,如果偏安一方,则不能称汉朝,也会让一直跟随他们的人民心寒。而且刘备一直以仁义自称,也吸纳人才,蜀汉后期最缺的就是人才,如果就此停战,反而错失了先朝有志之士加入!其实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已经详细阐述了原因,“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说明他们目前国家也是暂时定都于此,以后要还于旧都的。

所以先军政治和立国之本导致诸葛亮不得不持续征战,而这类型的政权,却很少能长久存在的!

3、国家的客观条件因素

从人口对比上就能看出,蜀汉实在太弱了,地窄人少,根据三国时期的记录,蜀汉与魏国人口比例最高的时候达到1:5之悬殊,而且蜀地实在是贫瘠,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和军队。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选择休养生息,那么同样的魏国也休养生息,根据人员规模和地盘规模,休养生息的得利不同,蜀国更是无一点胜算,到头来只有灭亡,不如拼死一搏,还有胜利的可能!

而且魏国的制度与蜀国不同,蜀国每次进攻,魏国都要从全国各地调兵抵抗,容易引起魏国内乱,所以诸葛亮不停的进攻,也是保持士气和促进对方内乱的一个方法,那么多富饶之地等着将士们去占领,到时金钱和食物都有了,倒是有点类似骑兵进攻中原,也是为了尽可能的抢占物资,不然生活无以为继,策略不能说错,只是最后没有达到预期而已。

4、诸葛亮的性格因素

作为托孤的重要大臣,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愿,尽心尽力辅助刘禅,一心为恢复汉室而战斗。可是他是个倒霉蛋,先是蜀汉的皇帝刘禅实在是不行,胸无大略,其中第四次出岐山就是刘禅的原因导致的败走!而诸葛亮太忠于先帝,所以即使明明知道皇帝不行,却仍然尽心扶持,听从指挥,也为了蜀汉能延命,而不停的出战。这个性格导致了他不停的出兵,不停的失败。

第二个性格是不服输,也是够倒霉的,遇到了魏国那么多能将,尤其司马懿这个主,那家伙老谋深算,精通兵法,诸葛亮斗不过他啊!一般人既然斗不过,那么我不斗了就是了,缩回去防守呗!他偏不,偏往虎山行,结果可想而知,最后一次都没有成功!

第三个性格是不相信人,先不说他事必躬亲,啥事都不放心,都要亲自管!单提任命马谡就是不相信人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马谡是他的学生,一直跟随他,这么多年他应该知道马谡的缺点!但是他不信任其他的将领,把亲近的马谡安排在了街亭,结果本可以胜利的北伐就此失败!后期不信任魏延也导致了蜀汉痛失一员虎将!

悲乎哀哉!

从以上四条原因分析,诸葛亮持续北伐的原因,以及持续失败的原因,说他是军事上的天才,肯定不是啊,除了打赢了南中的几个少数民族,其余战争每次都失败能叫天才吗?说他是庸才?也不是,毕竟他维系了蜀汉这么多年!

在杨角风看来,诸葛亮虽然个人能力强,但是团队能力要弱一些。像现在的企业,如果都靠一个总经理撑着维系生存,那么不倒闭才怪呢!能说是总经理的能力不行吗?

所以这个问题的最好的答案是:诸葛亮就是一个普通的军师,称不上天才,但也绝对不是庸才!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四五年的时间,主要抓经济生产,同时整兵经武,开始北伐。他的北伐可以用六个字形容:我来了,我走了。每次都不是悄悄地来,但每次都是悄悄地走。

也就是他出兵每次都喊得震天响,仿佛天下一战可定,可是随着战争推进,声音和影响渐渐消失,最后变成了悄无声息得离去。这就会使很多人怀疑他到底为什么折腾?作为军事外行,诸葛亮一是要刷存在感,二是要保留手中权力,他前面的曹操,后面的司马家、姜维甚至恒温、刘裕那个不是如此呢?但人家是军事专业的职业忽悠,诸葛亮就是外行的笑话了。



另外诸葛亮在后期北伐时遇到了一生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的高水平是证明诸葛亮军事上不行的明证。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这一次与司马懿在曹魏西线战场,那是相当胶着,诸葛亮这是生命最后一次倾尽全力的北伐,司马懿也是全力抵抗,同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无论是战争资源、军需粮草还是自己的身体都不允许诸葛亮等待了,于是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通鉴说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请求出战,我觉得这上表是给手下看的,司马懿老奸巨猾,他知道诸葛亮根本消耗不起,所以就是持久战拖着,诸葛亮送来一件LV的大衣司马就激动了?不可能。果然明帝很配合,派遣卫尉辛毗执持符节为军中节制司马懿的行动。

这一点蜀军也很清楚,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司马懿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更是司马懿的知音:“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所以一定要请求出战,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知司马者,诸葛也。

司马懿也早就对诸葛亮一往情深,既然不打战,双方发展一下个人感情吧,有一次诸葛亮遣使者至懿军交流,司马懿肯定抓住这个时机好好了解一下自己一生的知己和敌人,于是根本不问军队和战争的事情,就是问诸葛亮饮食起居,来的蜀国使者很佩服诸葛亮,说“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诸葛亮没日没夜的干活,吃饭特别少。

司马懿叹息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知诸葛者,司马也。

果然,就在五丈原,诸葛亮身体实在熬不动了,病的很厉害,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来到,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了。诸葛亮当然不能让蜀中大权落入外人手里,于是说“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这就是把身后大事托付给蒋琬了。李福很贪心,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又问这之后怎么样?诸亮没有回答,他自己也无法预测那么长的时间了。

没过多久,公元234年8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退军。当地百姓得到蜀军退兵的消息很高兴,都跑着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当然全力追赶汉军,姜维指挥军队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象是即将对司马懿进攻。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于是蜀军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百姓为此事编了一句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到后笑着说:“这是我能够意料诸葛亮活着,不能料想诸葛亮已死的缘故。”司马懿到诸葛亮驻军营垒处所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的离去标志着三国这段历史从讲故事的角度看,高潮全部过去了,对于诸葛亮,资治通鉴等历史资料充满了赞赏,但是不在军事而是道德和行政,诸葛亮去世前给刘禅上表,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他去世果然没有任何私人财产。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诸葛亮内政高度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 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感哺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兼之亚匹矣。


至于军事,那不是诸葛亮擅长的,这不影响他的伟大。


胡观世事


诸葛亮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主要的成就是帮助刘备成立蜀汉政权,与魏和东吴三分天下,鼎足于世。

而诸葛亮一生中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历次北伐失利,最终含恨而逝。作为后人,鄙人不以为能有武侯之才,但愿做回后事诸葛亮,分析一二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北伐时魏蜀国力的巨大差距。魏国虎踞中原,无论是人口还是税收都远远高于南方两政权之和。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000人;魏国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吴国有2562000人。从中可以看出从人口方面魏国是蜀汉的4.5倍。因此在魏国所属的关中陇西作战,蜀汉的国力实在不支持长期作战,导致孔明每次出山北伐基本上都是前势凶凶,后势畏畏缩缩,实在是因为囊中羞涩呀😄。与孔明才华没有太大影响

其二,在于蜀汉的兵力很难支持大规模兵团作战。孔明历次北伐,都采用了偏师随主力协同的方式。这种作战方式很好的保护了蜀汉仅有的主力,在占上风是极大的保护了胜果。但这种作战模式的劣势在于不利于迅速推进,太过于保守,以至于会最大程度的磨损自身兵力,而留给敌军喘息补给之机(国共内战初期46-47国民党就是这种战术)。在这种作战模式下,只会出现这种结果,那就是初期蜀汉顺风,中期魏军重新集结之后与蜀汉僵持,后期蜀汉将被迫退回汉中(高祖时要是关中是项羽而非三秦,那跟这差不多了)。


其三则在于战略上,战略上蜀汉失去荆州基本上就宣告曹魏即将统一天下了,孙吴太过偏安,蜀汉太过一隅。当蜀汉失去汉属荆州之后,蜀汉的战略不应该是战略收拢和与孙吴和好。孔明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好比从白手起家到家产上亿突然亏损了几千万);鄙人愚钝认为,刘备悍然出兵本就有误,主力大败之后,仍然有机会翻盘的。而一旦与孙吴重新联盟,也就意味着蜀汉要想发展,要想兴复汉室,只能从攻打关中了。极大的限制了蜀汉的战略动向。战略收缩,又极大的暴露了当时蜀汉的不足。所以鄙人认为当年武侯这样的举措并不妥,也注定此后的历次北伐必定失利(除非魏国朝中昏聩,国内起义叛乱不断的情况下)。


总结了以上三条,虽然我认为有些国策孔明安排得并不妥当,但也难掩他在其他国策上的英明。而我认为,在刘备兵败夷陵将死的时候(这个时候蜀国实力最低谷),其实仍然有机会继续壮大的。战略上的安排应如下:

即使兵败夷陵,蜀国在军事上依然是强于孙吴的。此时孙吴只有江东(控制会稽、丹阳和豫章),和荆州(除北部)。兵力上属于水军强,陆军弱。而刘备拥有益州全部和上庸,士兵战斗力和将领作战能力都是胜于孙吴的。此时孙吴面临的是西和南、北的三面压力。形势上对孙吴更不利,因此此时蜀汉完全可以重新整理力量,准备夺回荆州。注意,当时曹魏曹丕正在准备灭吴之战,详见三国志;南边的山越也危机着江东(其实江东真正人口密集的也就今天大运河沿岸,总体人口和财富还不如益州)。因此此时虽然东吴有鲁肃,蜀汉也有孔明啊,基本上可以夺回来的。

夺回荆州并不需要多少时间,几个月就会够了,这几个月孙吴的主要力量都在江东防备山越和江北的魏军,同时有长江天险,因此孙吴并不会灭亡,局势又转回丢荆州之前了,只不过魏国更强了,蜀汉和孙吴都力量削弱了而已。

而在历史上,曹丕对孙吴的战争基本上没有什么胜果的,也就意味着蜀汉可以修养一段时间了。孙吴被全国打,没多少力气重新来夺,反而会重新与蜀汉联盟,以求自保(顺便准备时机成熟之后再次夺荆州)。

修养时间之后,蜀汉对荆州和益州以及上庸的掌控力度也就加强了,蜀汉的实力应该会比丢荆州前更强,这也就意味着魏蜀之间即将大战,或是小战不断,在这个过程中,孙吴的君臣应该不会蠢到和蜀汉灭亡的时候一样趁火打劫,可以参考赤壁之战前孙吴的决策,主人依旧是孙权,他不会傻。因此这个时候蜀吴两家被迫共同对魏作战。

在战争中蜀国此时的战略应该荆州为守,益州为攻。因为魏军必然主力攻打荆州,因此荆州只需要防守就好,吸引魏军主力(江汉千湖之地不是那么好攻破城池的)。益州北上关中也就更加容易,到时候魏军主力回防中原的时候,也就可以收拢夹击了。之后就看造化了。


深海里没鱼


诸葛亮作为三国名相,其才能和成就是多方面的,治国理政、统兵作战、文学艺术,各方面都有流芳百世的杰作,在三国时期也就曹操能与之媲美。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千百年来自有公论。近几年社会上突然冒出一股否定历史公论的潮流,有否定岳飞说岳飞是军阀作派的,有赞扬秦桧是忠臣为秦桧翻案的,有骂诸葛亮是庸才误国害民的,甚至还有人说红军长征是编造的,种种奇谈怪论,令人膛目结舌。

批评诸葛亮是军事庸才的人,特别强调他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其理由是:诸葛亮明知魏强蜀弱,蜀汉自保都难,却耗费大量国力去伐魏,是为不智;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取道襄樊坦途就近直攻魏国心脏,却取道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舍近求远攻甘陇,是为无谋。既不智又无谋,难道不是庸才?

我们先看诸葛亮倒底智还是不智: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著名的“隆中对”就已经证明了他的睿智。刘备兵败荆州后,他以一己之力完成联吴抗曹大计,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成。吴蜀联盟被关羽和刘备破坏后,如果不是他全力挽回,蜀汉早就被曹魏灭亡了。这么一个睿智而伟大的战略家,怎么会不明白魏强蜀弱、以弱碰强是自取灭亡的道理?难道他忘记了“隆中对”的惊世分析了吗?都不是!

诸葛亮明知不可而为之多次伐魏,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一是要完成刘备交给他的兴复汉室重任。诸葛亮《后出师表》中讲得很明白:“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托臣讨贼也。”而刘备白帝城托孤暗藏玄机甚至是杀机的话,诸葛亮岂敢置先帝重托于不顾?他敢不北伐吗?

二是正统之争。谁是正统,这是蜀汉存在合法性的基础,不争这个正统,蜀汉就失去了号召力,也就没了统治力。刘备托孤前,曹丕已受汉献帝禅让称帝,而东吴为求自保臣服了曹魏。魏吴两大集团均已叛汉,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刘备该怎么办?他只能倾全国之力讨伐实力较弱的叛贼东吴,目的很明确:一举灭掉东吴,与曹魏划江而治,待机北伐统一全国,光复汉朝!(《三国演义》说是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历史上认为这不过是个借口,刘备是以“讨逆”名义妄图一举吞并东吴)。然而他的算盘打错了,蜀汉精锐被东吴基本消灭光了,留给诸葛亮一个烂摊子,拿什么来抵御强敌兴复汉室呢?只有寻找新生力量迅速巩固政权!这就是诸葛亮力排众议多次远征南中的原因,蜀汉不仅稳定了后方巩固了政权,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更精锐的无当飞军(5万人,蜀军总共不到20万人),蜀军战力迅速恢复!同时他也设法修复了吴蜀联盟,重构了三足鼎立之势。接下来就是绕不开的正统之争了,诸葛亮打着“兴复汉室”旗号北伐,就是向天下宣示“我才是正统,你曹魏是汉贼”,这样才能号召天下人共同讨伐曹魏,东吴也从此响应号召坚持联蜀抗曹路线不动摇。

我们再看诸葛亮倒底有谋还是无谋:很多人诟病的是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却舍近求远走崎岖难行的蜀道。蜀汉伐魏的路径只有两条:首先是魏延进军路线,多为平坦大道,靠近军事重镇襄阳,可直扑魏都洛阳。诸葛亮为什么不用?从军事上讲,平坦大道利于曹魏的骑兵大兵团作战,不利于蜀汉无当飞军这样的山地战部队作战,如果走这条路,那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因为靠近洛阳,曹魏重兵把守,蜀汉岂能顺利通过?从现实角度讲,有两场战役决定了诸葛亮绝对不敢走这条路。一是关羽襄阳樊城之战(樊城即在子午谷南),前有曹魏重兵阻挡,后有东吴吕蒙夹击,关羽全军覆没。二是司马懿截杀孟达之战。孟达从新城叛魏降蜀(新城即在子午谷内),魏明帝听从司马懿之计,威逼东吴不得接纳,孟达东逃、南撤路线均被东吴阻断,司马懿为防止蜀汉自西边接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合围孟达,孟达全军覆没。如果蜀军走这条路,一旦魏吴合谋,蜀军将全军覆没,谁敢冒这个险?

既然魏延进军路线行不通,蜀军只能走另一条路:刘邦进军路线!刘邦路线即走蜀道,而蜀军精锐无当飞军正是山地战第一高手!依靠无当飞军,蜀军在崎岖难行的蜀道上完胜魏军。而魏军也看出无当飞军有一个致命弱点:粮草不济!所以魏军采取了稳固防守拼消耗的持久战术,山地战我打不过你,但我能耗死你!遇到这样的战术,诸葛亮也只能无功而返了。

诸葛亮是历史人物,历史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来评判,用现代人的视角和背景去评判历史人物,是极不科学的。诸葛亮七次南征、五次北伐,不用魏延计谋,是当时蜀汉的国情、军情决定的,国情是他必须北伐兴复汉室、必须争正统,军情是刘关张率领的步骑水军精锐已丧失殆尽,马超的西凉骑兵又不受他节制,他只能依靠重新打造的山地战之王无当飞军,这就决定了他的战术只能是山地战加运动战,而不是平原上使用的步骑合成大兵团战术,更不是水战。他多次北伐无功而返,明知不可而为之,他才是真正的勇士!明知不可而不得不为,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能忍即智


诸葛亮出祁山可资对比的是楚汉相争时,韩信率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进入了关中。事实上诸葛亮北伐时也分别到达过街亭(甘肃秦安)、陈仓(宝鸡东)、五丈原(陕西眉县西南)等关中地区,对长安(今西安)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四川北出,历史上成功立足于关中,再进而取得天下的案例只有两次:一是汉之刘邦;二是红军之长征。路途有多艰险困难,想想红军之难就晓得了。张国焘不愿意北上恐怕也不是没有这方面原因的考虑的。

由此来看,诸葛亮有三次成功进入关中,并且军事不利之后还能顺利撤回,说明这个人还是具有比较高超的治军才能的,无论如何不能称其为庸才。

但是进入关中,就争天下而论,甚至都不能算完成了第一步。若不能在关中立足,其实就等于无功而返。诸葛亮其时,进入关中后甚至尝试过屯田待变,但终究无一次能成。这不是蜀国国力不行,后方配合不够;事实上与刘邦入汉中时的军力相比,蜀国国力强大得多了;而是对手不一样。

刘邦与诸侯约,先攻入关,秋毫无犯,约法三章,善待杀赵高而率秦人降的子婴,当时秦人都想让刘邦为关中王。项羽进入关中,杀子婴,火烧咸阳,将秦地一分为三封章邯等三位秦降将为三秦之王,另封刘邦为汉中王;想利用这三王来困住刘邦。而之前,三秦将所率秦军为项羽背信所坑杀,所以秦人子弟对此三秦王实际恨之入骨,而均想奉刘邦为王。因此,实际上韩信进入关中后,并不难平定三秦,使得关中成为刘邦争天下的根据地。这些战略形势,韩信在汉中时便已经为刘邦分析清楚,而其后之发展,果然分毫不差。由此可见,军事之争,若离民心向背之分析,就形同儿戏。

红军是从甘肃入关的,但立足的道理一样。关中的局面其实是军阀统治,民心并未向着蒋介石与阎锡山,而且这两人自己也有矛盾。非常重要的是,陕北有刘志丹、习仲勋所创建的根据地,这就使得中央红军一入陕甘宁(关中)就很快能站稳脚跟。这意义有如南昌起义后之井冈山会师,使得红军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诸葛亮面对的情形是魏国之治理良好,民心思定,百姓是把蜀国之兵视为来犯之敌而不是王师。因此,若客观分析彼此,若论兵法,魏国实不可犯,蜀应静以待变。否则耗费国力,必先自夭。

误用马谡更非偶然。兵法中道、天、地、将、法五者,道、将二者诸葛亮皆已证明并非了然,纵然于天、地、法三者有术,也只能证明其人纵有匠心,实非帅才,军事天才就更谈不上了。

《出师表》中文采虽飞扬,但皆平正之语,无独到见解,且哭哭啼啼,忧怀于心,显然并无信心。兵者,天下之第一凶事也,若无慷慨激昂之信心,不可轻言出军,因善战者必慎战也。且诸葛亮管理,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可见其用人之能不佳;是故司马懿派间谍,只是了解其日常饮食起居,便知其操劳过度命不长久,所以每每避战而守,消耗蜀军,便必使得诸葛亮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的三板斧,其实被人已经看死。所以,他怎么可能是军事天才呢?

诸葛亮还拘泥不通。若欲争天下,蜀国不可少荆州。吴蜀联盟,其实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早可打破。虽然荆州从关羽失去,但胜败乃兵家常事,当继续奋勇继承刘备遗志,为关羽复仇,重夺荆州,蜀国才可出头。荆州为治,先在刘表,后在刘备,落入吴国之时,民心未甘;何况刘备白帝之败,人民哀之,以此哀志,堪可绍续;又有长江上游之利,若练水军,反复再三袭荆州以报仇,则吴国难安。蜀地难攻,吴国不安,此时魏必趁机而袭吴,不若趁此各灭吴国,再与魏一争天下。若魏吴联手攻蜀,蜀如乌龟一缩入蜀,魏吴难进,联盟易散。这在军事上,本是显然合理之选择,诸葛亮视而不见,忘了隆中对之初心。一味执迷于出祁山,以魏国其治无道自欺,完全无视实际。可见于战略上,诸葛亮鼠目。

由此可见,诸葛亮虽非庸才,但无论如何当不起军事天才之名。此人有些机巧之智,但无半点雄才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