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体文明游学

背景简要:游学作为古代社会士人、僧侣、贵族子弟等一种远道寻师求学、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文化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儒、道、佛三家都曾对此作过详细的阐述。儒家的“仁学之游”与“比德之游”,道家的“逍遥游”以及佛家对游学重要性的阐释共同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游学理论。古代游学的主体主要有士人阶层、僧侣阶层以及贵族子弟等。游学一方面作为他们通晓经术、拜访名师、学而优则仕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一批儒学大师,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游学出现和形成是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重视经学的汉代,“经学”和“游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玄游”、“仙游”、“佛游”。而到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游学演变为“士林之游”与“佛游”两种形式。两宋的游学虽然缺乏汉唐的恢宏气势,然而,“游中未敢忘忧国”、“景物理趣、明性见理”之游,则成为了本时期游学的特色。元代儒士科举做官的途径基本断绝,因此出现了盛行一时的游学风气。明清时期,受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控制的影响,形成了探索自然山水之游与重实学游步寄志的游学风格。游学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批有志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国外之游。

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体文明游学

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圣经中记载的东方五学士祝贺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历,都透露出古代东西方游学交流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而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游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备受学者的青睐。从周游列国的孔子,到行遍各地的司马迁,从郦道元、李白到顾炎武,无不在游学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游学极大地开阔了学者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者的学术积淀,为他们成就梦想、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

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体文明游学

毛 泽 东曾在《讲堂录》里写下这样的名言:“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己。”可见,游学是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的学习、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

游学出现和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发展到现在,几乎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和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而可以窥见游学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政治、学术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影响,各个朝代的游学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鉴于此,在解读相关文献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游学含义论析、古代游学理论的建立、游学的主体和价值,以及各个朝代游学历史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游学进行考察与思考,旨在揭示游学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当今社会创造最优的游学环境、提升人才的素质提供借鉴性的意见和建议。

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体文明游学

何为游学?

“游学”是我国固有名词,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但要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却绝非易事。对于“游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至今没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这一活动的范围,目的旨趣以及这一活动的方式三个方面对游学的概念进行界定。

(1)从国内到国外:游学的地域范围

商衍鎏言:“游学之事甚古,春秋之时已盛,及至战国,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如苏秦、张仪之徒,见于史传者难于详数,然不过自齐适楚、自楚适秦之类,仍不出于中夏也”。可见,在当时,游学是指在华夏大地范围内相互求知问学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游学的范围也在扩大,留日生章宗祥在中国最早的游学指南《日本游学指南》开篇就指出:“游学之事,非始于今日,锁国时代,南人学于北者,即谓之游学。近世各国交通,乃有游学外国之事”。将“游学”从原来意义上的各区域之间的往来学习引申为近代意义上的出国学习是张之洞的贡献。在《劝学篇》中,张之洞称:游学之益,幼童不如通人,庶僚不如亲贵,尝见古之游历者矣。晋文公在外十九年,遍历诸侯,归国而霸。赵武灵王微服游秦,归国而强。春秋战国最尚游学,贤如曾子、左丘明,才如吴起、乐羊子,皆以游学闻。其余策士杂家,不能悉举。

游学与以往的“出洋肄业”相比,既有传统依据,又更为简便,并且鉴于张之洞本人与《劝学篇》在当时朝廷与士林中的广泛影响,从此“游学”作为出国学习交流的一种方式开始得到朝廷与士子们的广泛认可。

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体文明游学

(2)求其博闻:游学的目的旨趣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曾对秦汉时期的游学做过考察,他指出:

“游学”二字见《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学术初兴,散布未广,受业者不免拘墟,故虽极精深,而阙广大,言之似通,行之时窒,非有君人南面之学,无以用之。及杂家兴,“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弊祛矣。故杂家之兴,实学术之一大变也,此惟游学可以致之,故游学实于学术大有裨益者也。

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体文明游学

考察中国古代的游学史,不难发现,游学不仅可以使人增长见闻,扩大知识面,获得天下、国家大事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开阔胸襟,调节心境,增强体质,结交天下贤能,即所谓的“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友天下之善士也。”不管是游士的求学还是和尚僧人的求法,其游学的主要目的旨趣都是求其博闻。

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体文明游学

(3)周游与外出:游学的基本形式

《辞源》将游学解释为两层意思:一是指周游讲学。《韩非子·五螽》中曾作过这样的论述:“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二是指外出求学。《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记载:“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体文明游学

其实结伴游学也是游学的一种形式,《三国志·魏书十三·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记载: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魏略曰: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臣松之以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当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后也。

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体文明游学

刘香民. 中国古代游学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 曲阜师范大学, 2010.(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