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锅

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匠人精神,是看武侠小说的时候:

阿飞的快剑为什么快?因为他日复一日地练习拔剑出剑,在荒野中磨炼自己。

李寻欢的刀为什么快?如果你见过他雕出来的林诗音,你就不会再追问这个问题。

在金庸小说《连城诀》里,血刀老祖可以一刀割断女主的头发却不伤人皮肤。

电视剧里就更绝了,可以在飞驰的马上一刀割断鼻子上的头发,却不伤人肌肤。

这就好像庄子笔下的庖丁和樵夫,一个是技近乎道,一个是熟能生巧。

这就是匠人精神的体现——但在武侠小说里,光达到这种境界,还是不够的,因为这种境界再高,也不过是武道巨匠四个字便是巅峰了。

在这巨匠二字以上,还有武道宗师四个字封顶。

从巨匠到宗师,每个人的路径都不同。

比如杨过,如果仅仅是学全了九阴真经和独孤求败的一些功夫,那也不过是个身怀多门武功的巨匠,技术活到家了而已。

要到他可以创出黯然销魂掌以后,才算真正跻身武道宗师,和郭靖、周伯通、黄药师这些人谈笑风生。

但郭靖就没有自创什么武功,却一样成为了武道宗师。

比李寻欢还要刻苦练习飞刀的人有,比阿飞还要刻苦练剑的也有,但独独他们成了宗师。

如果说这些宗师有什么共性的话,就是都进入了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境界——我称之为找到新公式。

就像你的手机,每一次迭代,都会让你觉得更好操作,解决了之前的一些痛点。

武功也是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武功也会因为前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改进而越来越先进。

给你一个魔方,你自己能还原,那是天才,但我总结出来公式交给你,你不需要是天才,也能轻松学会。

从匠人到宗师,就是在学会前人的公式之后,自己也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推论或公式,克服现有的痛点和难点,让别人可以直接使用,更快更好地学习。

说到现在,才要提到今天我们的主角——锅,章丘铁锅。

厉害了,我的锅

在这口锅刚问世的时候,那是很酷的,因为它克服了一个生活痛点——炒完菜总有东西粘锅。

章丘铁锅通过铁匠技术,成功克服了粘锅的问题,成了不粘锅。

发明这种技术的铁匠,我们可以给他封一个宗师。

但尴尬的是,这个技术传承了不知道多少年,就是没改进——比如三万六千锤,一锤不能少。

这意味着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这就像全真教王重阳进入了宗师地位,然后全真教的弟子们就一直沿着王重阳的公式练武,却没人研究这个公式的推论,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方法。

结果就是,武功再高,高不过王重阳,甚至连丘处机都高不过。

反观王重阳的师弟周伯通,自己研究出了几个新公式,结合了九阴真经以后,一下子跻身了顶尖宗师的行列。

由此可见,匠人精神的本质,不单单是传承。仅仅是传承的话,那么只会是一群工匠,而没有所谓匠人精神——除非不偷工减料,亦步亦趋就算是匠人精神。

如果我们仅仅是宣传这样的匠人精神,那么就不用再期待技术的进步,宗师的出现了。因为这种匠人精神,只是增加社会成本的行为而已。

很多人说,如果再不宣传,这门技术就失传了。

失传、灭绝、消失,在我们的星球上,是一直存在的客观事实。

有了毛笔,谁还用笔刀?有了纸张,谁还用竹版?有了手机,谁还用BB机?

当然,我们可以保留这个技术的模板和产品,放在博物馆里,实验室里,或许有一天,也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但很多全真弟子是反对创新的,他们说了:祖师爷留下的东西,肯定有他的道理——要不是周伯通辈分高,或许他们还要说周伯通的双手互博和空明拳也是离经叛道的产物。

最可怕的是,在这种匠人精神的传承下,全真弟子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知道祖师爷留下的东西,肯定有他的道理,却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

比如杨过他们改进了一个练气法门,后来发现这个法门有点副作用,原先的法门虽然慢,但没有这个副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杨过他们就不搞创新了对不对?

而且之所以多走了这么一步,不正是因为他们只学了前人的公式,却没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吗?

所以,我所理解的匠人精神,可能跟宣传的不太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