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快餐之2」和而不同

【国学快餐之2】和而不同

胡立根

「国学快餐之2」和而不同

【一语破的】

和而不同,意思是为人处事,讲求和谐,但应该拒绝苟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原典精读】

《论语》论“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②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③,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④,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

子曰:“乡愿⑤,德之贼也。”(《阳货》)

【原典译解】

①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②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③知和而和: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④周而不比:周,善于团结;比,拉帮结伙。⑤乡愿:乡中貌似谨慎忠厚,实则同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国学快餐之2」和而不同

【点到为止】

和而不同,意思是为人处事讲求和谐,但应拒绝苟同。

《尚书·尧典》就提出了“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及“直而温”、“宽而栗”等具有“和而不同”意味的辩证概念。西周末年有个叫史伯的,提出“去和而取同”,认为“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其基础是“不同”,去掉“不同”,则变成无差别的“同”,就很危险。由此他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伟大思想,并以此准确预言了西周的灭亡。

春秋齐景公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晏子,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理论。当时,齐景公宠幸一个叫梁丘据的人,认为梁丘据跟他很和谐。晏子跟景公说,你们这只是“相同”而非“和谐”,他说就像烹调,只有调配各种不同味道的佐料,使其融为一体才能成其美味。同样,君臣意见有别,才可求得真正正确之见。所以“相同”行不通,要“和而不同”才行。

比晏子稍晚几年的孔子,敏锐地发现了这“和而不同”的价值,便接过了这杆大旗。他特别看重“和谐”,“和”成了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由此发展出“中庸之道”。《礼记》就有一专章谈论“中庸”,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中和”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但是,孔子主张的和谐,并非不偏不倚,更不是和稀泥,而是“和而不同”,是他明确将“和而不同”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反对无原则的附和,将不分是非的老好人称为“乡愿”,认为这种人是道德的破坏者。

至此,“和而不同”的思想就这样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确立了。

“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贞观之治中唐太宗与群臣尤其是魏征的关系,就是典型的和而不同。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独尊儒术的现象,但无论战国的百家争鸣,还是后来的儒道释三家并存,王霸并重,也是各有原则,互有补充,所以,中国文化也就有了“儒道互补”之说。而“天人合一”、阴阳交感的哲学观,就是强调不同质的事物构成和谐的整体。至于“乐和同、礼别异”的儒家政治手段,“中和”美学观,中医的气血调和,淡如水的君子之交,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们发达的辩证思维,更是“和而不同”的集中反映。

【经典篇目推荐】

①《论语》;

②《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年》;

③《中庸》前十章;

④《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

(来源《语文报》)

「国学快餐之2」和而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