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姜文其實就是個孩子

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上映後,口碑兩極化,喜歡的大呼過癮,不喜歡的嗤之以鼻。

很遺憾,我是後者。

《邪不壓正》:姜文其實就是個孩子

先聲明,我不是姜文黑,我很喜歡他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

但我也不是姜文吹,他後面的《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以及《一步之遙》我都不喜歡。

是的,你沒看錯,那部被奉為神作的《讓子彈飛》我也不喜歡。

《邪不壓正》:姜文其實就是個孩子

我從不否認姜文是個有才華的導演,只不過,有才華的導演未必每一部拍的都是好電影。

在我看來,《邪不壓正》就算不上一部好電影。

主要原因是,影片在人物刻畫,敘事節奏方面都存在著極大的問題,沒有一個人物立得住,故事也沒什麼緊湊感。

同時,整部電影都充滿著姜文的惡趣味,不是說惡趣味不好,只是他沒掌握好這個度,有些過頭了。

《邪不壓正》:姜文其實就是個孩子

舉個例子,當藍青峰對李天然說:“我不是你爸爸”時,李天然居然哭喪著臉問:“你不是我爸爸,那誰是我爸爸?”

有人可能覺得這話有趣,但我卻覺得非常低級和幼稚,一個28歲的年青人問出這種話,還想著復仇?別做夢了!

所以,我個人的感覺,就是姜文想拍一部帶著黑色幽默的復仇劇,但最後拍出一部索然無味的鬧劇。

《邪不壓正》:姜文其實就是個孩子

當然,喜歡電影的觀眾不會這麼看,特別是那些解讀黨。

只要是姜文拍的電影,就會冒出一批解讀黨,這些傢伙會告訴你,姜文電影裡每一句對白,每一個人物,甚至每一個動作都有著深刻的含義。

這種現象,在《讓子彈飛》裡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對影片、對姜文的吹捧簡直是驚世駭俗,讓我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

這也是我不喜歡《讓子彈飛》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邪不壓正》上映前,我就在猜想,影片上映後,肯定又有一班這樣的傢伙冒出來。

《邪不壓正》:姜文其實就是個孩子

果不其然,解讀黨不但又冒出來了,而且又是一大堆。

與以前一樣,這班傢伙故技重施,開始天馬行空,進行著各自的解讀。

有些人會告訴你,彭于晏是沒覺醒的中國人民,廖凡是漢奸和封建餘孽,許晴是被玩弄利用的偽滿王朝;姜文是有軍閥和美國支持的國民黨。

這種解讀真厲害,但恐怕姜文都沒你想的多!

有些人則會告訴你,李天然的英文名映射著李小龍,是姜文向原著作者張北海致敬,唐鳳怡的後入式,則代表著習慣被壓迫的舊時代女性。

《邪不壓正》:姜文其實就是個孩子

這麼牛逼的解讀,我就想問你服不服?

還有人會告訴你,關巧紅的原型是施劍翹,神秘的張將軍就是張自忠,藍爸爸在下多大的一盤棋。

其實在張北海的原著《俠隱》中,這些內容都出現過,知道這些東西,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

還有一些人會告訴你,醫院裡被割錯腎的人是梁啟超,北平公安局的地址現在是中央戲劇學院,根本一郎派手下打死的三個車伕,名字分別是三個副導演。

這些東西有趣是有趣,可對情節發展的推動沒有任何意義!

《邪不壓正》:姜文其實就是個孩子

我並不反感對影片進行解讀,但我反感過度解讀,特別是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解讀。

比如,李天然稱唐鳳儀應該是69歲時,唐鳳儀回了他一句:“69,69,想想就刺激”,不用解讀,也知道這裡暗指男女之間一個特別的姿勢。

但還是有些人,硬把69解讀成69年,意指許晴出生的年份。

這種解讀,我只能說真TM無聊。

《邪不壓正》:姜文其實就是個孩子

不過,這麼多對《邪不壓正》的解讀,有一個我是相當挺服氣的,而且我只服這一個。

它說,其實,姜文不是在拍電影,他就是在玩而已。

一向恣意灑脫的姜文,在電影裡就明確無誤地告訴了你。

影片開場不久,姜文飾演的藍青峰要去打醋,他說了一句:“我就是為了這口醋,才包了這頓餃子。”

而當亨德勒大夫提醒他說:“你走反了,打醋得去那邊,南小街,二店五店都有!”

藍青峰則不屑一顧地回他:“那~不是我要吃的醋。”

這幾句話,話裡話外都透著六個字:爺要玩,爺樂意!

《邪不壓正》這部電影,就是姜文為了吃口醋而包的餃子。

你們怎麼想我不管,看不看得懂我不管,喜不喜歡我不管,反正爺想玩,爺樂意!

《邪不壓正》:姜文其實就是個孩子

這部電影就是姜文在玩,玩他的畫面,玩他的節奏,玩他的惡趣味,玩他的美學,玩他的歷史,玩他的性暗示。

任何絞盡腦汁去猜測影片的意思,以及煞費苦心地去分析它的藝術性的行為,我認為都是多餘的。

這就像是一群人圍觀一個孩子玩泥巴,還要在那評價:“這裡捏得很有深意”、“那裡捏得特別藝術。”

姜文就是那個泥巴的孩子,只不過你們不願意承認而已。

《邪不壓正》:姜文其實就是個孩子

請不要過度解讀一部電影,也不要過分吹捧一個導演,謝謝。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