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街亭古戰場在什麼地方?

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街亭古戰場在什麼地方?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街亭古戰場碑記:

街亭座落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45公里的隴城鎮,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得失隴右安危關中的戰略地位。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於蜀漢建興 六年(公元228年)部署了北伐曹魏的街亭之戰,因參軍馬謖違亮節度,依阻南山,被魏將張郃絕其汲道,大敗馬謖於街亭。街亭失守,蜀軍主力潰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疏請求自貶三級。從此街亭便名揚天下。

為什麼說三國古戰場街亭在秦安縣隴城鎮

(小編注:隴城,諧音“龍城”,古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中的龍城,或許就是指隴城。)

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街亭古戰場在什麼地方?

秦安縣隴城鎮街亭

街亭,又名街泉亭,簡稱街亭。地處今秦安縣廳東北45公里的隴城鎮一帶。西漢時歸屬天水郡街泉縣管轄,相傳街泉縣名是由隴城的一口年代久遠的泉而得名的,因泉在龍山之下,泉水旺盛,冬夏不減,人們又稱之為“龍泉”。東漢時街泉縣改稱略陽縣,舊縣名歸併街泉欒所接管。據《郡國志》記載:“略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 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險要,為歷史上重要軍事關隘、兵家必爭之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歷史上群雄角逐,戰事頻繁,在這裡曾多次進行過大規模戰爭。三國時期,“馬謖失街亭”就發生在這裡。據《三國志》記載:“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蜀將馬謖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當時諸葛亮為了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親率大軍北伐魏國,攻打祁山。因蜀軍一路軍紀嚴整,士氣高昂,接連得勝,曹魏南安(郡治在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肅省鎮原縣南)三郡叛魏降蜀,一時響震於關中。魏明帝曹睿急忙從都城洛陽趕到長安,命大將張郃領兵抵禦。諸葛亮派參軍馬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不料,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又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自作主張,“依阻南山,不下拒城”,不近水,把軍隊紮營在山上。司馬懿得知蜀軍憑高億營,驅大軍一擁而進,四面圍困,斷絕了下山取水的道路,困蜀軍于山。一場街亭爭奪戰與此展開。魏軍乘勢攻山,馬謖料難固守,持續數日之後便帶乏兵突圍而逃。紮營山下的王平欲領兵相求,適逢張郃攔路廝殺,又因勢孤兵寡,只好倉皇而逃,撤退於天水。結果,蜀兵大敗,失了街亭。諸葛亮不得不從天水退回漢中。趙雲軍隊在箕谷也吃了敗仗,好在趙雲親自斷後,人物損失較輕。街亭一戰,蜀軍主力潰敗,導致了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敗。諸葛亮回到漢中,依照軍法,斬了馬謖,給趙雲以降職處分,同時,上疏“請自貶三等”。他還在《勸將士勤攻已缺教》篇中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較變通之道於將來。”足見街亭所喪,教訓深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千百年來,山河更易,歷史變遷,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歷史故事廣為人們傳誦。但昔日之街泉亭,泉在亭毀,古街亭遺址實難確定。《後漢書.郡國志》載:“略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太平寰宇記》記載:“街泉亭,俗名漢街城,即馬謖敗績處”。《辭源》、《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均認為街亭在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境。據《秦安縣誌》記:“東北百里曰高妙山,曰丹麻峪、故丹麻驛也。曰斷山,其山當略陽南北之衡,截然中起,不與眾山連屬,其下為連合川,即馬謖覆軍處”。連合川地處隴城、龍山二鎮之間。龍山原名斷山,原屬秦安縣管轄,清乾隆十四年知縣蔣允[君灬]嫌其名不祥而改稱龍山,解放後劃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總之,街亭古戰場遺址,依史書記載和地形觀察,應在隴城與龍山之間的地域,但因年代久遠,確址尚待考證。解放後,在隴城鄉西北2公里薛李川處,當地家民發現一張鑄有“蜀”字弩機,現存甘肅省博物館。

歷史典故:失街亭

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街亭古戰場在什麼地方?

失街亭連環畫

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街亭古戰場在什麼地方?

解放後出版的《三國演義》中的地圖

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街亭古戰場在什麼地方?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失街亭,空城計

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街亭古戰場在什麼地方?

收藏的解放後初版《三國演義》

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險要,為歷史上重要軍事關隘、兵家必爭之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歷史上群雄角逐,戰事頻繁,在這裡曾多次進行過大規模戰爭。三國時期,“馬謖失街亭”就發生在這裡。據《三國志》記載:“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蜀將馬謖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當時諸葛亮為了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親率大軍北伐魏國,攻打祁山。因蜀軍一路軍紀嚴整,士氣高昂,接連得勝,曹魏南安(郡治在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肅省鎮原縣南)三郡叛魏降蜀,一時響震於關中。魏明帝曹叡急忙從都城洛陽趕到長安,命大將張郃領兵抵禦。諸葛亮派參軍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不料,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又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自作主張,“依阻南山,不下拒城”,不近水,把軍隊紮營在山上。張郃得知蜀軍憑高紮營,驅大軍一擁而進,四面圍困,斷絕了下山取水的道路,困蜀軍于山。一場街亭爭奪戰與此展開。魏軍乘勢攻山,馬謖料難固守,持續數日之後便帶乏兵突圍而逃。紮營山下的王平欲領兵相救,適逢張郃攔路廝殺,又因勢孤兵寡,只好倉皇而逃,撤退於天水。結果,蜀兵大敗,失了街亭。諸葛亮不得不從天水退回漢中。趙雲軍隊在箕谷也吃了敗仗,好在趙雲親自斷後,人物損失較輕。街亭一戰,蜀軍主力潰敗,導致了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敗。諸葛亮回到漢中,依照軍法,斬了馬謖,給趙雲以降職處分,同時,上疏“請自貶三等”。他還在《勸將士勤攻已缺教》篇中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較變通之道於將來。”足見街亭所喪,教訓深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歷史遺物:出土文物

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街亭古戰場在什麼地方?

媧皇故里秦安縣隴城鎮

在隴城鎮的王家川出土了一口“鐵鍋”,上鑄“漢大丞相諸葛武侯制”字樣,同時,在附近還出土了刻有“蜀”字樣的弩機、馬刺、刀、矛、盔甲等兵器。專家從僅有的作戰遺物考證,出土兵器的地方,就是馬謖、王平安營紮寨之地。今天的隴城鎮,就是三國時期的街泉亭,是名副其實的古戰場。馬謖在街亭違背諸葛亮部署節度,亦不採納副將王平的勸告,主觀武斷,舍水源上山紮營。張郃兵至,將孤山圍困,斷水攻山,大破蜀軍,蜀軍離散,馬謖棄山而逃,街亭丟失。惟王平所率千人,鳴鼓自恃,張郃疑其有伏兵,不敢追擊,王平收整餘部,率將士返漢中。諸葛亮以街亭已失,不能再據以出擊魏軍,遂拔西縣百姓千餘家,還於漢中。

史書記載

《通鑑》卷七秦二世元年:“‘劉邦初為泗上亭長’,注曰:亭謂停留,客旅食宿之館”。

《太平御覽》卷194.亭條引《風俗通》曰:“漢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今語有亭留、亭待,蓋行旅宿食之館也。亭亦平也,民有訟事,吏留辨處,勿失其正也”。

《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縣十六:平襄、街泉、戎邑道、望垣、罕開、勇士、成紀、清水、奉捷、隴、豲道、蘭幹……”其中便有“街泉”縣。

《後漢書》獻帝起居注曰:“初平四年十二月,已分漢陽上郡為永陽,以鄉亭為屬縣”。

《輿地廣記》載:“隴城縣……有大隴山、瓦亭山、街泉亭”。

《大元混一方輿勝覽》載:“街泉故城,後漢省入略陽,為街泉亭,今秦州隴城縣。三國時,蜀將馬謖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遂斬之”。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九載:“街泉城,在縣(清秦安縣)東北,漢置縣,屬天水郡,後漢省入略陽縣。劉昭曰,略陽縣有街泉亭,故縣也。三國漢建興六年(注:公元228年,漢蜀後主劉禪六年),武出侯祁山,使馬謖與張郃戰於街亭,敗績。杜佑曰,隴城縣有街泉亭,即馬謖敗處。……時武候軍於西縣,以街亭師敗,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

今人的研究更為深刻,有不少精彩論文,難於掇錦,故不轉引。

“亭”之設,始於秦,劉邦即擔任過秦朝的“泗上亭長”。早期屬於官府設置的客旅歇腳處,有接待站性質,“蓋行旅宿食之館也”,故多設,“十里一亭”。並因當時行政建制不全而兼攝部分行政管理職能,於是“亭”便成為低層行政機構,“民有訟事,吏留辨處”。漢因秦制,亭不廢,但其後有亭轉縣者,“以鄉亭為屬縣”。

後漢以前包括秦代,“隴城”尚未得名,其時有“街泉亭”設在今隴城鎮址。西漢在今隴城鎮址置略陽道,東漢又置略陽縣,道、縣同治,則“街泉亭”一名此後不再著稱而逐漸廢用。晉泰始中罷略陽道置略陽郡,後魏將略陽縣改為隴城縣,郡、縣同治,仍隸略陽郡轄。隋開皇六年保留隴城縣,而撤消略陽郡建制,隴城劃歸秦州管轄,後秦州復為天水,而隴城仍屬,至今未變。

故,街泉亭或被《三國演義》繹為“街亭”者,實為今隴城鎮在秦、漢時曾經設置過的低層行政建制。

對“街亭”遺址的考證,並不單純是為了爭得一處有名古蹟,甚至進而將它商業化。其根本意義在於為研究隴城鎮以至於研究略陽川的歷史提供寶貴的考古資料。就目前的工作而言,“街亭”遺址的考證結論已經將隴城的行政史推溯到西漢以前的秦代。但這還不是起點,很可能今隴城早在東周時就已經開始成為一級行政治所了--“秦”部落的首領“非子”受周孝王召,在汧、渭間司牧馬,後受封於秦(今張家川東),為周附庸。古略陽川和今天隴城鎮的山川是否包含在非子封地的轄區內?無考證資料,但很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