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座樓,爲何600多年間只聞其「名」不見其「樓」?

南京閱江樓與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四大名樓”,但是後三座名樓都是樓建成在先,後來才分別因李白的詩、范仲淹的散文、王勃的賦而聲名遠播,唯獨閱江樓是先有“名”而後有“樓”,這是怎麼回事呢?

南京這座樓,為何600多年間只聞其“名”不見其“樓”?

閱江樓

建閱江樓的想法始於600多年前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在其稱帝前,在應天府(今南京)的西北門戶——盧龍山,以紅、黃旗為號,指揮8萬伏兵,擊敗了勁敵陳友諒40萬人馬的強勢進攻,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礎。

為紀念這一決定性的勝利,14年後的公元1374年,也就是明洪武七年的春天,朱元璋再度登臨此山。這時他感到,這座山的名字不夠威武,與他建立的戰功極不匹配,就決定把它的名字改掉。思來想雲,就想出了個新名字——獅子山。所以,他就下詔把盧龍山改名為“獅子山”,並要求在山頂建一樓閣,並賜名“閱江樓”。他還以閱江樓為題,命令在朝的文臣們各寫一篇《閱江樓記》。其中,留傳至今的有“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官至明朝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的宋濂撰寫的《閱江樓記》和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又閱江樓記》等3篇文章。

南京這座樓,為何600多年間只聞其“名”不見其“樓”?

宋濂的《閱江樓記》

從文學藝術角度來看,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來還被選入《古文觀止》。

為建閱江樓,朱元璋下詔調動人力,甚至動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獅子山頂開挖該樓的地基。

但是,朱元璋為什麼作了這些準備工作之後,又突然決定停建閱江樓呢?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朱元璋受了宋濂《閱江樓記》的影響。因為這篇文章名為歌頌朱元璋的功績,實為規勸朱元璋節儉為重,不必建造此樓;有的說是因為國庫空虛,無力顧及建造閱江樓。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當時明王朝百廢待興,朱元璋權衡利弊後,最終選擇放棄。

朱元璋在他的《又閱江樓記》中也說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託夢給他,叫他不要急於建閱江樓;二是在他經過深思熟慮後,覺得應該先做大事,建閱江樓暫時緩一緩。

其實停建閱江樓還有個原因:當時朱元璋還在集中財力、人力修建京城應天和中都鳳陽的城牆,後來因耗費過多,甚至連中都鳳陽的城牆也停建了。

此後,朝代更迭,滄桑鉅變,建閱江樓的工程一擱置就長達600多年。

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下關附近的獅子山上建造閱江樓。2001年9月,該樓正式建成。從此,結束了閱江樓六百多年“有樓之名而無樓之實”的歷史。

閱江樓共計7層,總高度為51米,總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兩翼各以歇山頂層次遞減。屋頂犬牙交錯,高低起伏,跌宕多變,輪廓優美。屋面覆蓋黃色琉璃瓦,並用綠色琉璃瓦鑲邊,使色彩更有層次。簷下斗拱有各種彩繪圖案,廊柱、門窗紅中呈暗,更顯古色古香,完全符合朱元璋在《閱江樓記》中對該樓“碧瓦朱楹,簷牙摩空,朱廉風飛,彤扉彩盈”的豐富想象。

南京這座樓,為何600多年間只聞其“名”不見其“樓”?

龍椅

閱江樓底層,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匾。其中,“一椅”指一把龍椅,它用上等紅木製成,重量超過千斤。龍椅靠背上雕有九條龍,刻工精細、形象生動;“一匾”指東側的“治隆唐宋”匾,為康熙所書。

在該樓二層,最值得看的是一船、一畫。“一船”指這裡擺放的明朝古船仿品。永樂帝朱棣取消海禁,擴大貿易和文化交流,當時京師下關地區是座造船廠,最長的船,長138米,寬56米,航行時有九桅十二帆,載重量7000噸,在600年前的航船中,可算世界之最;“一畫”指一幅巨型瓷畫,反映的是鄭和七下西洋這段歷史。

閱江樓的頂層可觀蟠龍藻井。上面盤踞的金龍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龍身則用金箔裹制。據瞭解,全樓內外共用去11公斤純金,更顯富麗堂皇。

人們在閱江樓的兩翼,均可觀賞長江及沿岸風光,特別是可看到車水馬龍的大街、高樓林立的建築、飛架在長江上的大橋、江面上穿梭的巨輪,更讓人感到南京的現代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