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原文刊载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8年第10期),本文有删改!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王德荣书法访谈录

梁玉:德荣兄,几次约稿,都因为你忙的原因而推迟了,今天有点时间我们聊一聊,我首先想问的是,作为一个公务员又是一名书法家,你是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的,又是怎么样挤时间练书法,为何又能长期坚持,动力是什么?

王:首先我深表歉意,未能及时接受你的采访,请理解。

就我而言,作为一名公务员,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是个前提,摆正工作和业余爱好的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前不久有两句话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人民养着你,你看着办”、“要努力工作”,前一句我理解的是一种责任,后一句讲的是对公务员的期望。公务员业余时间练习书法或者从事点其它艺术,我认为可以充实自己,从中悟点道道,对工作甚至人生都将有所补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比如,书法讲究章法、线条、协调,工作同样要求顾全大局、突出重点、有条不紊;书法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特点,工作同样要在认真贯彻上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书法要求一笔一画地写,工作也要求踏踏实实地做,这些都是相通的。

自古以来,书画就是“余事”。历代书家比如王羲之、苏东坡、董其昌等等,哪一个没有他们的“正事”?只不过他们的政绩后人很少提及而已,当然,西湖的“苏堤”倒是使人常常想起是苏东坡所筑。书法从一开始就是我的业余爱好,到现在仍然是。学习书法都是靠自己挤时间,我不会刻意的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要写多少小时,临几通帖,那就成为一种负担,而是利用零碎时间,随性而写,比如,早上起来后,我会写几下,中午回家时,饭还没有烧好,有个十几分钟,走进书房涂几下,当然,晚上和休息日是我最好的学习时间。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这大概就是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与前任书协主席沈鹏先生将自己的书斋名定为“三余”也是一致的。我想,业余之时,独坐书房,或品《兰亭序》,或读《蜀素帖》,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书法使我充实、了悟、达观、超然,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对于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我认为其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看你兴趣到底是否浓厚,如果说你是真喜欢书法艺术的话,我认为你就越写越有劲,兴味盎然,否则,就没有动力坚持下去,可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一方面,就是看你对书法本身的认识,毫无疑问,认识到位就有了动力。在学习书法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自己,愉悦身心,又不影响他人,何乐而不为?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梁玉:自从你在第八届中国钢笔大赛获特等奖以来,你是受硬笔书坛关注最多的人之一,但从那之后,一晃七年过去了,你似乎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另外,我想问的是,你是如何评价自己作品的?

王:我至今还没有写出心中想象的好作品,可能今后也难以写出。我给自己的评价是,用功虽勤,长进不够,太过理性,变化不多,不尽人意,有待提高。练习书法屈指算来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也有一些收获。从全国来看,书法写得好的人真不少,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感觉他们都是一些才气过人之人。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的基础没有他们扎实,才气也没法和他们去比,唯有老老实实去临帖,保持自己的静气、书气,一步一个脚印,才有可能跟在书法大部队的后面走下去,否则就要掉队。

至于近年来淡出众多书友视野的问题,这与我对参赛的态度有关。参赛和有关书法活动我始终是有空就参加,没时间也就请人理解,不会太在意。我认为学书法的目的主要是以书自娱,在不断的进取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不断的充实,而不是去以一个书法家标榜自己。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梁玉:从学习书法的角度说,是哪一位书家或是哪一本字帖引导你走上书法之路的?

王:我从小就喜欢写字、画画,小学三年级父亲就为我购买了上海书家周慧珺、林似春、钱沛云等人的字帖,我也就照样画瓣的瞎练,但还不懂什么是书法。

学书法我是从颜真卿的《多宝塔》开始的,在南昌读书时用两年时间专门练习这一本字帖。之后学晋二王、宋米芾、薛绍彭,继又学明清的文征明、王铎等诸家,我感觉自己的字不够空灵,又学了两年谢无量,最近又在写八大山人,缺啥补啥,喜欢谁就写谁,就是这样走上了书法之路。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梁玉:你是如何看待书法的书内功和书外功的?

王:这个问题是每一位书法家都要解决的。我认为,书法是一个很专业的艺术门类。学书法应该分作两个阶段来看。在初学时期,应该重视书内功的训练,书内功是指通过长期临帖积累的传统笔墨功底或称书法技艺。只有把历代书法作品中的精华拿到自己手里,通过消化吸收再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古往今来,凡是有创新成果的书家都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这个基本功不仅仅是一两年的时间,或许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于半辈子一辈子。

真正要学好书法如不借助于“书外功”,能否臻于极高境界?我以为是不可能的,仅有“书内功”只能成为书匠,而无法成为书家。记得大诗人陆游说过:“汝若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也就是我所指的是以提高书法内涵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指书法以外的人文修养,包括对文学、绘画、篆刻、音乐、哲学、美学等诸多学术门类的研究与探索,及至人品、性格、感情、修养与气质等等综合素质。自古以来成为大家的有哪一位不是满腹经纶的学问家或是朝廷政治要人呢,如唐代的欧、虞、褚、颜、柳,正由于他们自身的修养与学问,加之对“书内功”的用力之深,使其书法达到了一座座辉煌的高峰。

宋黄庭坚在《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中有评:“予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苏东坡的书法他人“终莫能及”之所在,并非单纯的书写技巧即“书内功”,而是具有一股“学问文章之气”,这是与笔墨直接有关的全面学术修养。苏东坡自己亦有论书之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认为字写得再多,秃笔堆积如山并不足贵,而必须“读书万卷”方能入神,其书作格调当不流于市井,不会浅显轻薄,一览无遗。只有渗入“学问文章之气”才能赋予其作品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与高格调。

​ 所以,前辈书法大师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有在练好书内功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书外功的修养,才能够使自己的书法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应当建立与书法艺术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尤其是人文学科知识的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美学一定要有所涉猎。在专业知识上,诸如书法史、书法鉴赏学、书法教育学等等一定要精通,做到厚积而薄发。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梁玉:目前的书坛比较浮燥,很多书者都跟风趋时,而你的作品却是非常传统,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王:你说的是当今书坛确实存在而又值得深思的一种现象。前几年,一些书法大赛造就了所谓展览体,不少人为此而沉不住气,我也曾经迷茫过。但我非常幸运的是在上海博物馆观看了两次包括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所藏的晋代以来的书画名作,使我对此冷静思考。在观看了晋陆机章草平复帖、唐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帖、宋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和行书华严经疏卷、米芾行书苕溪帖和参政帖等大作之后,还有名画《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所有这些作品都是精心之作,有才气,有静气,而没有半点浮澡之气。

反观当今书界,写得好的人确实也不少,但其中也有一些是在跟风,急于成名成家,作品总想吸引评委眼球,点画、章法夸张得十分离谱,我是不赞成甚至是反对的。正因如此,我的作品还是走传统之路,《书法报》社编辑金日发先生称为“王字典范”,当然这是溢美之词,也担当不起,但认定的路我会坚决的走下去。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梁玉:你是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这个问题的?

王:传统是基础,创新看天赋。就任何艺术而言,首先都应当倡导传承传统。如果没有传统,我们的创作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书法艺术更是如此,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门饱含五千年文化的特殊学科,在那些名家的经典作品中,蕴藏着大量的专业技法和艺术信息,如果不能够很好的继承下来,那就没法去奢谈创新。对传统的理解越深入,创新的生命力就更强。继承书法传统主要方法就是临摹古代的优秀作品,书法家本身亦终身离不开临摹,若停止了临摹,就是停止了吸收养份,艺术生命便会终结,他也就没有了创作的基础条件。

作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都应当以传统为法则,以创新为目标,而继承传统的目的又是为了创新。综观历史,自古以来能够称得上创新的书法家除了唐代的几个大家外就不多了。特别是明清以后的书家,大都以尊古为主,创新为辅,他们的所谓创新并不都是自觉的,清人书论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人尚态”的说法,这些都不能算是他们的创新,但可以说是他们在追求创新过程中所留下的轨迹。

就我理解,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创新愿望,但创新并不是说创新就可以创新的,是在深入吸收传统养份的基础上,根据书法的准则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确立的全新的书法体系,也是一个漫长的思考和探索过程,更是一个非常痛苦而又寂寞的过程。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承受的,是一个学习书法的最高阶段。只要跨越继承的关口,即能步入专家的行列,而创新又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同时它比单纯的继承走得更快更远。我的书法现在还谈不上创新,还在学习传统阶段。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梁玉:时下有一种看法,认为硬笔书法没有前途,你是怎么看的?你是一个软硬笔兼优的书法家,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呢?

王:中国书法的关键,我认为不在于什么软笔和硬笔,它都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结晶。硬笔是近现代以来逐渐兴起来的一种实用书法,但是,作为书法,它就不光是指写字,而是必须有一定的法度,才能成其为书法。老一辈的文人或是书家,不管是用什么笔,都会不知不觉地运用一定的法度去书写他所用的内容,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书法作品,而没有接受过书法教育的人所写出的字也就不能称其为书法。

在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用硬笔书写的人可谓多矣,其中也不乏受过书法教育之人,他们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他们的作品受众者很多,影响也很大,不能说是没有前途。当然,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欣赏的角度也就不同,但毕竟产生的审美情趣是相同的。而软笔书法则渐渐从实用书写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纯粹的艺术。不管怎么说,它们的结体,用笔和章法等都大体相同,所继承的也都是中国古代名家的法帖精髓,是可以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梁玉:你是如何看待临帖问题的?

王:学习前人首先要毕恭毕敬,必须是他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要弄懂其用笔的含义,学习他的形态。一是不要有私心杂念,要有“复印机”的精神,抛开自己习惯的写法,一笔一画地依葫芦画瓢;二是不要随便乱造,不要自认为某一笔画不好看,给他随意改造。只有真正领会了前人的意图,才可能使自己得到提高。当然,临书也不能过于机械地死临,要带着问题去临,要带着脑子去临。

记得有一位名家就这个问题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做人要诚,做艺术要“贼”。不能认为只要天天写、天天练,写来写去就能写好了,多写固然是写好字的因素之一,但是,如果不用心去揣摩,将永远被拒之于艺术殿堂的门外,古人强调“心摹手追”、“书为心画”的道理大概就在于此吧。也就是说,在临摹过程中,每一点画都要精致,竖要竖到家,捺要捺到位,学龙像龙,学虎像虎,学习颜真卿就要像颜真卿,如果学都学不像还谈什么继承。要“脱胎换骨”,就是要把自己不合乎书法准则的写法甩掉(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完全按照碑帖中写法练习。虽然光临帖不重视学养的书家在悟性上逊色于学养好的人,然而反过来看,学养好悟性强的人在临帖上不肯下苦功同样不会有多大作为。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梁玉:中国书法讲究书如其人,注重精神和意境的提升,你认为怎么做才好?

王:从历代的书法理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不少名家都十分重视书法作品的内在精神体现。提出了“书为心画”和“书如其人”的命题。其实这也是几千年的儒学思想对文人品格的一个要求。

清代的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提出:“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林散之先生也认为: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书如其人”的要求,包含了书家的所学、所养、人格、秉性、才情、志趣等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求,这就牵扯到了前面的书内功了。历代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例子,如从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中充分的体现出人格内涵,可以说是卓越的人格与艺术风格的完美统一,是善与美的结合,被后世奉为圭臬。正如欧阳修在《集古录》中所说:“鲁公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于不同书家多样的书艺面貌,这种审美理论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在颜真卿其人其书却得到完美的印证。柳公权提出“心正则笔正”,也是和他刚直不阿的性格相吻合的。

苏轼是最先提倡提高书家知识修养的人,他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主张书家从对书法形成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书家的学识修养直接决定他的书法境界。因此,我们现代人和古代那些大家相比较,原本就先天不足,更需要多读书,长见识,扩胸襟,尽可能向大家名家学习和交流。

书法首先是抒情的艺术,艺术家的学识、修养、情感、心态,都要通过书法线条语汇表现到书法作品中去。书家的喜、怒、哀、乐,通过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线条渲泄到书法中去,唐代张怀瓘《书断序》中说“或寄以骋纵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所言极是。其次,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写出既符合艺术规律,又不违背书法的法度,又能让有艺术欣赏能力之人乐于接受的艺术品。再次,是将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写出既能再现传统书法的精华,又能将古人墨迹精华通过锤练、取舍,采千古之遗韵,溶百家于一熔,最后形成既有时代精神,又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梁玉: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学书法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王:首先是要有浓厚的兴趣。学书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没有兴趣的支撑不可能长期坚持。其次是要选好字贴,走正确的路子。再次是要有平和心态,耐得住寂寞。

谢谢你的采访,不正之处请指正,多多联系。

专访江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王德荣谈论书法

【作者简介】王德荣,江西广丰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首批规范汉字书写专家。书法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入展近百次,在韩国、日本、菲律宾、俄罗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出。理论文章在《中国书法》《艺术百家》《中国美术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版)》《美术报》《书法报》等中文核心刊物报纸发表多篇。编著钢笔书法字帖三种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毛笔书法字帖四种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此外,主编《依法行政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书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在《小说月刊》上发表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