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邪不压正》有哪几个点值得观看?

柒月当半


在中国的众多导演当中,姜文大概是最为另类的一个。按照姜文的年龄和表演经历,是可以划入第五代导演的队伍中去的。但是,你去看姜文拍的每一部作品,都显得与第五代导演格格不入。

姜文

第五代导演习惯充当自己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把自己在那个时代成长中经历或看到的伤痛事无巨细的赋予自己作品中的角色。比如张艺谋的《活着》,电影中福贵这个角色一生的坎坷经历便是张艺谋成长的那个时代动乱的缩影。而姜文则不一样,姜文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所以他是幸运的,没有成为混乱局面的受害者,因而不像陈凯歌他们一样迫切的需要在电影中表达自己所受的种种委屈。

由上至下依次为:《活着》剧照、陈凯歌旧照

姜文成长的天空是彩色的,所以在他的电影中经常有少年般的可爱与执拗——马小军戳破避孕套、马大三砸烂战俘营、李东方砸了一地的瓷器、李天然穿上唐凤仪的薄纱在屋顶裸奔。

由上至下依次为:《阳光灿烂的日子》、《邪不压正》

在《邪不压正》中,姜文给了李天然这个少年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大仇得报,手刃弑师仇人,唯一的遗憾便是在电影的最后巧红离他而去,他却只能一遍一遍的呼喊着巧红的名字肩负起家国重任。

《邪不压正》李天然

姜文是一个长不大的男孩,他的电影中从来不缺少年或拥有少年心的人。而在《邪不压正》中,他的少年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邪不压正》之前,姜文所有作品中的少年要么留下终身伤痛要么就是死——马小军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中年人、马大三在麻木看客围观中被斩首示众、马走日在无力的呼喊中被枪毙。

由上至下依次为:《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一步之遥》

姜文曾经说这部电影是为儿子拍的,这也是他为什么破天荒的给了李天然比较完美的结局的原因。

作为《邪不压正》电影中的核心人物,李天然的少年特质在姜文的镜头下一览无余。

李天然这个角色代表着姜文对于少年的终极想象——从小学武,后去美国学医,学成之后回到国内成为协和医院的医生,而李天然同时还有另一重的特工身份,手刃仇人之后,李天然肩负起家国重任。在整部电影中,李天然在屋顶奔跑的几场戏浪漫而富有诗意,偷印章和日本刀莽撞却可爱,手刃仇人动人心魄却热血奔涌。飞檐走壁、行侠仗义、快意恩仇,试问哪一个不是曾为少年的你我的肆意畅想呢?姜文和我们少年时的幻想,李天然帮银幕外的我们做到了,以至于很多人看完之后都会产生跟某个缺觉主持人一样不要脸的想法:彭于晏演我,帅!

《邪不压正》李天然与朱潜龙决战

在《邪不压正》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这个细节藏在李天然在协和医院宣誓入职的那一场戏中。在这场戏中,李天然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一腔热血的背诵誓词,宣誓的对象不是希波克拉底的雕像而是一颗肾。李天然很好奇为什么要对着一颗肾宣誓。他的领导告诉他这是某位名人的肾,在协和医院做手术因为医生的失误把好的那颗肾给切掉了,对这颗肾宣誓正是希望所有医生能引以为戒,对病人负责。

其实,这件事情并不是电影杜撰的,而是真有其事,事件的主人公也是近代中国名副其实的名人。那这位名人是谁呢?正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1926年,梁启超患尿血症久治不愈,他不顾朋友们的反对,毅然住进北京协和医院,3月16日做了肾脏切除手术。但不幸的是,在手术中,协和医院院长及其助手,误切掉了那颗健全的好肾(右肾),只能靠残留的一颗坏肾(左肾)维持生命的供给。

梁启超

彼时西医刚刚进入中国,立足未稳,这件事情让西医大受质疑。但是在他的学生陈源、徐志摩等人以“白丢腰子”(徐志摩语)在媒介对协和医院进行口诛笔伐、兴师问罪的时候,梁启超坚定的认为西医是先进科学的代表,维护西医的形象就是维护先进科学,也是维护人类进步的事业。所以,梁启超禁止徐志摩等人上诉法庭,不要任何道歉,不要任何赔偿,还支撑着虚弱的病体亲自著文为协和医院开脱。梁启超忍受着巨大的病痛和内心的煎熬,坚定不移的维护他所信仰的科学与进步事业,但付出得代价却是生命——这样的少年心性与一心除恶复仇的李天然是何其的相似。

由上至下依次为:梁启超、李天然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变革的先驱,维新变法虽以失败收场,但是梁启超却始终为国家命运奔走疾呼;《邪不压正》中蓝青峰是辛亥遗老,两个儿子也因为抗日牺牲,但蓝青峰还是寻找机会再次革命;李天然是灭门案的幸存者,错失多次复仇的机会,但还是耐心等待新时机的到来。梁启超、蓝青峰和李天然三个人从本质上来说并无不同——都是一腔热血、没有杂质的少年。

《邪不压正》蓝青峰

梁启超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他说“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喜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我想,如果梁启超看到《邪不压正》这部电影的话,大概会再加上一句“人不天然枉少年”吧……


奇趣少年邢小刀


今天我看了姜文的《邪不压正》,看过之后,就有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冲动。

这部电影的风格和过去姜文的风格一脉相承的,用比较刺激的话来说“一腔荷尔蒙,二两力比多”,无论是《红高粱》、《有话好好说》,还是《让子弹飞》、《邪不压正》,都有一种情绪的爆发。

《邪不压正》这部电影目前在豆瓣电影评分并不高,因为很多人看完以后迷迷糊糊的不太明白,找不到感觉。票房的电影,不见得是好电影,好电影不见得有票房。那这部电影到底是一部好的电影还是不好的电影呢?

【电影的分类】

目前的电影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艺术的高度,另一类是迎合观众而姜文的电影这两类都不算。如果他迎合观众,他一定是票房很高,而且评分会很高;如果他不迎合观众,它的受众不可能这么多,所以这部电影都不在这两类之内。

姜文过去拍电影,虽然他也是主角,但他会照顾到票房,但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了姜文不照顾票房了,他照顾谁呢?他的内心想表达的观念,这就好像我们很多人一开始看见了一份工作是为了赚钱,到一定的时候,他就不是都为了钱了,他就会投入一些自己内心里边的价值,等到再干到一定的时候,就只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价值,他想把自己内心的价值和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感受和当下的这个社会接合起来。我是这样想姜文的这部电影。

【电影的层次】

如果我们把电影分层次,第一层次的电影应该是这样的:电影会很直白地告诉我们,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好人和坏人会很鲜明,坏人是坏人的样子,好人是好人的样子。等到电影结束的时候,结果也很明显,一定是坏人输了,好人赢了。然后观众都拍着鼓掌,大快人心。我们之前看的老电影都属于这一种。

第二个层次的电影,不再直接的告诉你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它会用一些故事把人性和社会矛盾复杂交错在一起,开始倾向于对人性和人心的发掘。观众在这个时候就会看到,一些深度的、有嚼头的价值观。我们看的好莱坞电影更多的是这一种,这类电影也是既有高票房又有高评分的电影。

电影的第三个层次呢?它不再只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告诉大众人性和人心,而是让你去思考,如果说第二种电影的层次还能让你找到谁是好的谁是坏的这种感觉,那么第三种层次的电影是通过艺术的魅力展现人性,开始更多的把美的东西结合起来。所以一般的人是欣赏不了的。

《邪不压正》这部电影,走的是另类的,他不在这三个层次内。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个证据,我们可以证明,就是他这部电影故事主线不连贯。如果电影是讲故事的话,电影是肯定要把故事讲好的,如果讲了半天你都不知道电影在讲什么,你会有感觉吗?尤其是看前边部分的时候,你会觉得实在是让你摸不着头脑,所以他不在故事上下功夫。

它不在故事上下工夫,就说明他不去迎合你。如果他要在故事上下功夫,那么他就会让故事一步一步的引着你,整个故事的发展要和观众的心理是同步的,这样观众才会有感觉。

但是,这次姜文放弃了故事,他把故事性放得更低了。他为谁让路了呢?这个让路就是给他的一腔荷尔蒙,二两力比多,也就是给情绪让路。故事加情绪,这是他的风格。

他以前拍电影是以故事为主线,情绪为副线。而现在的这部电影呢,让大家摸不着头脑,所以大家打分低,就是因为他的故事不做主线了,故事给情绪让路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不是在拍一个故事连贯片,他好像在拍一个散文式的电影。这个电影虽然思路不清晰,故事不连贯,但是有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只是这个思想一般人抓不住了。

电影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起到的作用是教化别人,娱乐教化这样的一个功能,达到的是对人心对人性价值的引领,对思想的一种洗礼,对情感的一个表达这样的目的。任何一部电影文学作品、文学小说、艺术作品都是这样的。

那是不是每一部电影导演都是老师了呢?这就不一定。如果电影导演的思想水平高到一定的程度,他的电影拍出来,会让很多的观众受益;如果说他自己本身水平不高,那他拍出来的电影也许就不能带我们到更高的境界。

所以好的电影制作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我来根据我的认识和思想观念的至高点来去制定这个电影的高度。这就好比我们家里要建一个房子,要接待很多的亲朋好友,如果根据我的身高来确定我这个房子的高度,这个是有危险的,我的身高如果只有一米五,那一米六一米七一米八的朋友来了他们就难受,他们就进不了我这个屋了。

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我干脆不以我的身高准,虽然我建的房子,虽然是我接待好朋友,但是我放开了,我直接不设顶,什么高度的人都可以来。这类电影制作,它不再不限于自己的认知,他要找到符合人性的点

姜文的电影就是讲人性的。人性里面的性情就是情绪的那个部分,就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电影给我们留了口子,留了口子之后,除了电影具体呈现的东西,大家还可以解读更多他没有表达过的和不想表达的东西,这就是一个导演放开。

【电影的启发】

那这部电影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东西呢?我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个:情绪是需要表达的。我们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情绪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在电影当中,主角李天然13岁的时候,师傅全家被大师兄杀掉,他死里逃生,后来被送到了美国特工训练特殊技能,然后回来报仇。

这个报仇的仇是仇恨。仇恨是什么东西?就是情绪。恨就是一个情绪,就是一个积累的情绪。如何对待这个情绪是贯穿着整个电影的主线的。对待这个情绪,电影导演和电影制片有意识的是要告诉大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各式各样的情绪。如果这个情绪被压抑下来,他就是一个病人。所以电影里面儿也提到了我们心理学的一个名词: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比如李天然提到,他每想到13岁时候的那个事情,就有一种无力感。然后她的养父-亨特医生就说,你做医生做了这么多年,你应该知道这是正常的反应。

导演安排“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样的台词在里边,显然是导演知道,一个人的创伤经历会产生创伤的情感体验,创伤的情感体验保持下来的症状、行为就是心理症状,就是心理疾病。

如果把我们的情绪情感,尤其是不良的情绪压抑下来就是病,一定要通过表达。这个表达不一定是我们心理学上的表达,心理学上的表达,也许是来和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做一个沟通。而且心理医生会带着他去画画儿、去讲述、去用科学的过程来完成。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表达就是你要不要去沟通。这就相当于最近的崔永元报仇一样,我怎样对待我内心的这一股情绪,决定了我是不是一个自由的人,我是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因为道德是一个人的心灵自由、心里意志的最高体现。

所以,姜文一直在告诉,古往今来的电影也一直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过去我们理解堂堂正正的人是正直善良。其实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人的情绪和自我保持在一个中庸状态的人。如果你没有表达而是压抑在那里,你是一个健康的人吗?你是一个真正的人吗?你不是!你是个窝囊废!你是个没用的人!因为你连自己的情绪都安放不好!

姜文的电影第一个就告诉我们:情绪是个好东西,一定要好好的对待它,让它产生价值。每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其实就是一个情绪状态。你怎么样对待情绪,你的生命状态就是那个样子的。情绪可以破坏,情绪也可以建设。你没有好好利用它,你让它破坏了,这个人的人生、生活就很糟糕。如果你把它引向健康的好方向,你这个人的人生就会很成功。

第二个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行为。姜文的这部电影更接近心理电影。他在里边一直用一些艺术手法告诉我们,哪一些行为是虚假行为。所谓虚假行为不是自己真正要去做的事,而是牵绊、阻碍、妨碍自己要去做的事情。

比如电影中的小裁缝,她的爸爸被人杀死了她要报仇,为了报仇她开裁缝店,为了要把自己的“小脚”搞大,她把自己的腿搞瘸了。在电影中,她有一个台词:我所有做的这些行为都是为了掩饰我不敢报仇的勇气。说明什么呢?这里导演已经直白的告诉了我们,我们做了很多的行为,十有八九都是虚假的。比如说别人打我们了,我们做了一个防守动作,其实是一种害怕。别人打我们了,我们直接攻击就好了,你不需要防守。别人打我,我也直接打你,就这么简单。

如果今天我们觉得不快乐,那好,我们马上出去做一个快乐的事情。我觉得什么快乐,我们就去做什么。我要约一个朋友去谈天,我要去一个地方去旅游。可如果我们不快乐,而且我还要跟别人说我很快乐时,其实这就是掩饰。

因为我本身是做心理学的,所以每天都在思考个人的心理行为,这是我十多年形成的一个好的行为习惯。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成长?我相信很多到了一定阶段的人,他也会思考这个问题。有很多的行为难住我们真正要去做的事情,我们并没有勇气去真的敢做我们真正要去做的事情。所以我们辜负了自己,辜负了我们的时光。

第三点:告诉我们,在是与非面前是很难搞清楚的。好人永远不知道坏人到底有多坏,坏人也永远不知道好人到底有多好,就好像深不见底。他其实在影射我们当今的社会现象。

李天然本来是要替师傅报仇的,他竟然在大师兄坚定地认为是他杀了师傅的情况下,他都有点恍惚了,有些怀疑了。

在电影的最后,朱潜龙把李天然变成了杀死师傅的坏人,而且为他师傅立了铜像,给李天然也立一个铜像,且在铜像面前写着“卑鄙无耻”几个字。然后他告诉全城的人,他的师傅是他的师弟给杀的,所有人都相信了。

在首映礼上,姜文也邀请了崔永元前去观影,崔永元在现场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这部电影的原型是我,大家要来看。”就说明了:在是与非面前是很难搞清楚的,混淆视听的人有时候会占上风。所以你本身是个好人,你不需要去证明,只要你是好人,即便被别人污蔑了,即便你被混淆视听了,你还是好人。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名字《邪不压正》。

“邪不压正”的意思,不是说“正”就能够扳回来,而是“正”本身就叫正,不会改成邪。所以你要坚定的相信,我做好人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回报。

第四点:是电影里采取了一种类似于唐朝时候侠士风度,或者是日本人后来研究出来的那种隐者。李天然去到哪个地方都是飞檐走壁,从来不走路,都是从房顶儿上来去,画面上有好多这样的镜头,他在房顶上来回穿越,这个一定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飞檐走壁的隐喻,这种隐喻我们猜不到。我是觉得他想要告诉我们:有很多事即使你是对的,即使你是好人,但是你给那些坏人去讲理,走正路子也不行

在姜文的影片里边有好几处是这样的:当坏人发现他打不过好人的时候,他就说咱们用法律途径来解决好不好?当时所有的观众都笑了,感觉很滑稽。当坏人耍赖耍不过好人的时候,他就说咱们讲理好不好?这样的镜头比较多,这也是姜文式的幽默。所以他的飞檐走壁在告诉我们: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为了做好事,有时候可以不择手段。这是姜文式的逻辑和他的想法。

古往今来,我们解读曹操,说他是个奸雄,大家知道曹操也是一个儒生,他年少的时候也是想当一个真正的大吾皇,坚守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他后来所有的行为里面,也用了坏人的手段。你不用坏人的手段,你就很难和他斗得赢。

所以姜文在告诉我们,飞檐走壁就是不走正路子。有时候为了实现正事也不要走正路子。这个是姜文式的性格,就是我管你怎么说,我就是做了。我自己知道我自己在干什么。有时候没有这样一股劲还干不成。

第五点:电影里边有这样一个人很奇怪,她是一个影评人,这个人也是最后被人给杀了。这个影评人多次被讽刺,说他胡写八写,影评人也知道他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我想姜文是为了表现什么呢?他是在骂影评人吗?说我的电影你们都看不懂?还是说你们这些人胡说八道。我想有这样的情绪,但这是姜文情绪的表现,整部电影都是姜文的情绪或者说是姜文对情绪的理解。

我想他表现的就是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明白我们是什么,我们做了什么,因为情绪是不受人控制的。人性中有很多复杂的东西,人心里面还有许多探索不到的意境。别人怎么能知道我们呢?其实它是反射出另一种表达:我们不要指望别人来理解我们

电影里边儿那个为了给父亲报仇而隐藏了很多年做裁缝的那个女主角,她不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吗?我爸爸被人杀了之后我就想要报仇,于是我就找到了第一个丈夫寄希望于他给我报仇。第一个丈夫说时机还没到,然后就搁置了好多年,女主角就让他滚啦。然后又找第二个丈夫,她在讲这些个的时候,她说,一开始我就不应该指望这些个人,我就直接去报仇就好,也不需要隐藏的那么多。大家知道,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很难理解自己。我们渴望别人来同情自己,理解自己。渴望别人来帮助我们,想把自己干的事儿寄托在别人身上。

报仇代表的是什么呢?报仇就是处理自己的情绪,仇就是自己的情绪,所以报仇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

总之,姜文从五个方面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情绪,应该怎么处理情绪,应该怎么样对待我们的情绪,这将是人一生的主题。


韦志中

民盟盟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心理督导师。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18年,出版心理学著作20本,发表论文70多篇。中国环保大学、广州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等。曾先后被人民日报、南风窗等上百家媒体采访报道。现担任广州市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韦志中心理学网络学校校长、阜阳市心理学会会长等职务,其创办的心理学网校有2万多学员。


一苇渡心


自从电影诞生,电影就与城市结下不解之缘,电影和城市关系密切,所以香港作家迈克曾说:“城市和电影之间的藕断丝连,说也说不清。而且像一切爱情故事,有时是相见欢,有时是反目成仇。”

电影和城市的关系,是情人的关系。

姜文电影里,就藏着一个属于他的永恒的情人,这个情人,就是某个城市,如果要给这个城市找一个最接近的模板,那必然是北京。

他拍云南,其实是北京,他拍的广东,其实是北京,他拍的上海,其实也是北京,他拍的北京,更是北京。《邪不压正》就是他梦中的北京,从童年开始,一直身在其中,但又不断想象的那个北京。就像荣格说的,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姜文创造了一个屋顶上的世界。在《圆桌派》里,他说,这些屋顶是在云南搭建的,一共四万平米。

但这个北京,并不是现实中的北京,而是经过他梦幻化的北京。

因为,北京本来就是一个迷梦中的城市,一边真实存在,一边就已经变成梦幻。

北京是一个千变万化的梦中情人

张北海的原著《侠隐》,和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都在描绘北京的文艺作品中有特别的地位。

张北海出生在抗战前的北京,在1949年移居台湾,后来又定居纽约。他对北京的印象,建立在他在北京经历的日常生活,以及上代人的讲述,还有后来的自己的想象的基础上,因此充满了种种日常细节,北京的街道、吃食、穿着打扮,乃至上流社会的夜夜笙歌,都是他着力描述的对象。

张北海曾在《侠隐》的自序中写道:“

这里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北京……故事的历史背景,其事件、人物、市容、生活等等,作者都力求符合史实。虚构部分则纯属虚构。

所以,专栏作家钱德勒曾说,张北海的《侠隐》,其实也可以是《舌尖上的北平》《北平女子图鉴》。

姜文对《侠隐》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北京成为他电影真正的主角,但这个北京,不只有美景和美食,而是一个更大的北京,承载了更多历史分析、时代隐喻、国民性格批判。

作家王恺,这样比较两者的北京:

姜文的北京比张北海的北京有力气,也更有视觉,张的北京是味觉,一碗碗北京小吃连缀起来的北京,关大娘只动口不动手,隐忍又风流;人人都有一肚子的心事,那个北京,如果真要拍,是李安来拍;姜文的北京呢,是力量和性情构成的北京。是虚构,是刀光剑影,是血海里夹杂着私情,应该是武侠片的一个新拓展。

电影人顿河则说:“被张扬的热血与骄傲,和被掩饰的浪漫与忧伤。梁下魑魅魍魉,梁上胸襟坦荡。北平的香雪海,侠隐的黛瓦云。”

故事和复仇有关,师门血案,侠情义胆,快意恩仇。那些只存在于缥缈虚幻中的旧派侠义故事中的人物,被安插在充满烟火气息的老北京。

在拍摄之前,姜文及其制作团队通过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搜集了上千张老北京的历史建筑、街道景观、市民生活、民俗文化等影像照片,一丝不苟地安排了电影中所有人物应该和可能出现的场景以及活动范围。

▲《邪不压正》中,雪后的北京火车站,以及远远开过来的蒸汽火车。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也有一列近乎梦幻的火车。

这一切,最终化为永定门外呼啸的的蒸汽火车、蓝青峰的老二八大杠、肉铺门口的猪尿泡、谈笑风生里的北京烤鸭和豌豆黄、主人公李天然的行走线路……所有这些关于老北京的景观符号,都出现在了这部电影里。

电影里,有着真实的北京地理。

李天然从美国回到北京,老亨德勒去车站接他,那时候正是冬天,北京被大雪覆盖,到处都是白雪皑皑,城门楼子、路边的大树,都在大雪之中银装素裹。李天然坐上了老亨德勒的车,开始了回家之路。

▲李天然的回家之路,带出了一个雪后的纯美的北京。

这条路是真实存在的,先是前门火车站,然后是老城墙、前门箭楼、天安门城楼、南池子街,最后到的那个四合院,在内务街11号东四附近

▲北京的前门和火车站老照片。

一路上,两个人插科打诨。和这段话相配的,是车窗外的雪后景象,大雪遮盖了一切,太阳的光斜斜地照在雪地上,不断有人骑着笨拙的自行车,从汽车前经过。

▲李天然的回家线路,其实,也是姜文的回家线路。在电影里,周韵对李天然说了一段莎剧一样的台词,其中的关键词是:回家吧,回家吧。

据说,姜文小时候住过的部队大院就在这里,这是姜文给自己生活过的地方送的一件礼物。

他送出的礼物,远不止这一件,老亨德勒和李天然聊天,提到朱潜龙和北平公安局,具体到了门牌号码: “东棉花胡同39号”,据说,这个地方曾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的宅邸,现在则是中央戏剧学院。就是姜文的母校。

▲姜文和英达,在中学时成了好友,英达考上了北大,建议姜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 1981年,姜文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进入表演系。 1984年,姜文从中戏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姜文生活过的地方,读过的学校,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了电影的历史。

电影里,还出现了六国饭店。朱潜龙、蓝青峰、唐凤仪就是在这里聚会,朱潜龙为唐凤仪被盖上印章的事大发雷霆,打了唐凤仪一个耳光,而餐厅的侍者前来干涉,并且表示:“我们这里不欢迎打女人的人”,还亮明自己的国籍:“比利时人”。唐凤仪借势也回击了朱潜龙几个耳光。

这具有强烈戏剧性的一幕,说明了当时北京的环境,六国饭店的特殊地位。在故事的最后,蓝青峰也是把张将军送到了六国饭店。

▲前三张,是老照片里的六国饭店,最后一张,是电影里的六国饭店。

故事中人,还不断提到“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

故事开始不久,蓝青峰招呼朱潜龙吃饺子,蓝青峰说,这个地方,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亨德勒接了李天然回家,接住在蓝青峰家里,也说那里是“写《红楼梦》的地方”,但当李天然隐居在钟楼里,和巧红聊天的时候,又告诉她,这就是“写《红楼梦》的地方”。似乎,大家都在说假话,都在争相把曹雪芹写书的地方,和自己牵扯上一点关系。

事实上,曹雪芹曾经住过很多地方,写《红楼梦》的地方也不止一处,用《红楼梦》延伸出来的这个梗,似乎是在说明中式厚黑学中最微妙的一点,就是永远要给人无所不知深不可测的感觉。但事实上,没有什么人能为自己的言语作出绝对的保证,每个人的发言都不能够完全相信。

▲曹雪芹纪念馆,花木葱茏。

更重要的是,《侠隐》和《邪不压正》的整个故事,讲的就是历史和现代的交会。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了,但还没彻底过去,它的影响还在,它造就的传统还在,而现代社会已经到来了,一个拥有新的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的社会,和那个江湖熙熙攘攘、侠客纵横、快意恩仇的旧日社会,发生了交会。

就在那么一个微妙的节骨眼上,人们已经不得不变成现代人,却还惦记着过去,希望自己和往日的荣光发生一点关系。

▲电影里红墙灰瓦的北京城。

在《邪不压正》里,有着真实的北京民俗。

李天然出门那场戏,就串起了很多老北京的过往故事。他经过猪肉店,店门口挂着猪尿泡,他扎破了猪尿泡,遭到街头混混讹诈,真实的猪肉店老板出来,告诉他他上当了,那个讹诈他的人,准保是抽大烟的,让他快追。他追着大烟鬼,走进了小巷子,却看到烟鬼用跟他讹诈来的钱,正在日本人开设的烟馆里打针,他上前打算要回自己的钱,却不明不白挨了一针,还被正巧路过那里的巧红误解,“这么体面的小伙子,竟然是个烟鬼”。

▲根据北京日报黄加佳的文章:过去卖生熟白油、猪下水等物的店铺,门前经常悬挂一串串猪尿泡,好似白色气球。西德尼·甘博摄, 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提供。

就这么一场戏,把那个年代北京的市井生活,展现得细致入微。一个人上街,会看到什么,遇到什么,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让每个看电影的人,都得到了浸入式的体验。

在故事里,我们还看到,蓝青峰骑二八大杠打醋;听到街市里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磨剪子戗菜刀”(刘欢有首同名歌曲,唱的就是这个吆喝声)的吆喝声;还有各种吃食,烤鸭、豌豆黄。

还有那些和北京有着种种瓜葛的名人,朱元璋、庄士敦、蒋介石、张自忠、阎锡山、白崇禧。这一切,都让这个北京梦,恍惚又真实。

▲上图,廖凡扮演的朱潜龙,自认为朱元璋后代,为自己的皇帝梦,找到了一点合理性。下图,是史航扮演的“华北第一影评人”潘悦然,号称庄士敦的学生。庄士敦爵士,生于1874年,去世于1938年,英国苏格兰爱丁堡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及牛津大学。他早年在香港港英殖民地政府任职,1906年被派往在山东的英国租借地威海卫,1919年至紫禁城教授溥仪英语、数学、世界史、地理。


韩松落


三个爸爸和一个儿子的故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是亲爸?


用四个字形容这部电影是:视觉享受;用一个字总结这部电影是:美!姜文把这部电影拍的太美了,单从画面和构图,我觉得必须满分;


关巧红和李天然第一次的碰面,关巧红背对着镜头,拄着拐杖走在胡同过道,两边是绿油油的爬墙虎,太美了;



李天然多次的在屋顶上飞檐走壁,整个北京城的屋顶错落有致,最远的就是高高的城墙,人穿梭在其中,太美了;


李天然火烧日本鸦片仓库,他回到钟楼和关巧红一起看着火气冲天的场景,整个北平城的夜景,太美了;


电影开场山上的雪景,以及李天然从美国回来之后,北平城的雪景,胡同里的雪景,天地白的一片祥和,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有暗喻其实当时整个北平暗流涌动呢,太美了;


看完电影,久久散不去的感受就是美;画面美的很精致,感觉随便截一张图都能当作背景;人美的血脉贲张,不论是彭于晏/许晴/周韵的颜,还是她们的身材;构图美的没毛病,感觉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非常对称,强迫症患者看也绝对不会抓狂;


说完画面,再来说说人物吧;


李天然:单纯,正直,听话,唯一所想就是报仇,就像我在标题里面说的,三个爸爸和一个儿子,李天然就是那个傻儿子,师父(第一个爸爸)在的时候听师父的,师父不在了,听亨德利的(第二个爸爸),亨德利死了,听蓝青峰(第三个爸爸)的,他其实没有太多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基本上是别人说什么他做什么,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报仇;其实我还挺担心的,关巧红走了,蓝青峰也跟他两清了,接下来他会干什么?他需要一个人的带领;



关巧红:跟李天然一样,是天生的有情有义之人,从她做手术,每天蹬自行车一个小时,你就知道这样的人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所有她能成北平第一裁缝,她能走到哪里钱就洒到哪里,如果没有她,李天然的仇或许就没有办法这么顺利的报仇,其实她就像是李天然的心灵导师一样,让李天然摆脱内心的恐惧,一步一步的成长,最后她走了,她应该是报仇去了!


唐凤仪:那个时候,其实很难想象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知女性,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于男人身上,即便她自己家财万贯,她依旧想依附于男人,她美,真的很美,她懂得怎么利用自己的美去吸引男人,当时,当她心心念念想要依靠的男人死了之后,她可能心死了,所有最后选择了跳城楼;


蓝青峰:其实这个人很神秘,到最后也很神秘,我始终不太清楚他所谓的大业究竟是什么,是反清复明?还是抗日?他是怎么拥有那么大的势力的?他的这份大业谋划了这么多年,为了这份大业还损失了自己亲儿子的命,到底是为了什么?



反派就不多说了,反派就是反派,他们的坏一开始就被升华了,后面印象很深刻的一点儿是当蓝青峰和根本一郎交换情报的时候,根本一郎把仅有朱潜龙名字的汉奸名单给了蓝青峰,不得不说,这真的把日本人的狡诈展现的淋漓尽致,蓝青峰这个老狐狸都被戏弄了;


抛开这两点,我觉得其实这就是一个很老套的复仇的故事,顺便把时代背景详细又美丽的展现出来;故事情节有些地方又有些许的说不通,但是我依旧觉得还挺好看的,毕竟画面和人物塑造已经这么完美了,一点点小瑕疵还是可以忽略的,单冲画面我想二刷,真的是一种视觉享受;


另外还想说的一点是明明应该很紧张很刺激的李天然和朱潜龙的决斗场面,却成了电影里面笑点最密集的几分钟,其实这部电影的除了刚开始的几分钟的紧张和刺激之外,余下的应该都是比较缓,应该怎么形容呢,不论是整部电影的画面抑或是配乐,都是很一派祥和,并且欣欣向荣,不是传统的复仇影片的血腥和野蛮,或许这就是属于姜文自己的东西!


喵喵喵77


《邪不压正》匮乏的爱,彭于晏摸不清楚地感“爸爸”

姜文影片《邪不压正》,彭于晏饰演的孤儿李天然,幼年被师傅收养,并被教习一身武艺,师傅待他师恩如山,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师傅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师傅及师母就是他的原生家庭,沐浴在爱中的李天然,感恩且幸福着。

随着朱潜龙和根本一郎的“灭门之杀”,李天然的幸福一夜间轰然倒塌。被浇汽油烧的李天然,雪地里一路狂奔,遇见开着汽车的亨得利和车内人蓝青峰,他获救。蓝青峰秘密出钱,让李天然跟着亨得利去美国,接受最好的教育,学习医科,并接受各种复仇培训,只为有一天回国找“杀父”仇人报仇雪恨。学成后,进北平协和医院。此时,朱潜龙任北平警察局长,根本一郎是特务头子。

十五年的蛰伏,只为复仇日的到临。十五年来,李天然将他的抚养人亨得利视作“爸爸”。十五年前师傅一家被虐杀的经历,无日不在内心盘旋,内心的恐惧与自责无一刻放下。饱受师恩的爱,断裂且匮乏,依赖与链接的爱,使得李天然与亨得利,以美国式轻松且沟通的爱,延续着他的成长岁月。但只有“父爱”的李天然,匮乏母爱,所以在遇着关巧红时,她的坚定与勇敢,她的沉着与独立,弥补着了李天然成长过程中缺失的母爱,他一下子爱上了她,尽管隐忍克制,但是他内心潜意识的恐惧,在她那儿,得以疗愈。他缺失的母爱,在她那,得以重建。她,对于他的魅力,无可遮挡。她,既像体贴的情人,给予李天然近似母性的光辉,在她面前,他的恐惧感得以释放,安全且浪漫;她又似严厉的母亲,引领李天然精神的成长与前进。

关巧红的人生经历,她领悟到了精神的独立:复仇,靠自己。在漫长的复仇过程中,消化了内心的痛苦,显得平静与安然,她知道以何种方式存活于世,如何尘埃落定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调整自己的情绪与人生航向,最大限度地克服恐惧心理,摆脱自己的内心焦虑,把自己修炼成一柄利器。

而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如同摸不清楚头脑的未成年人,喊亨得利爸爸,后将蓝青峰送去医院时,对医生说:我只剩下这一个爸爸了。摸不清楚头脑的李天然,从没有定下心来考虑过人性的复杂与残酷,他内心匮乏的爱,依赖他的抚养人对他的控制,前有师傅,后有亨得利、蓝青峰,他只是为了满足内心安全感的需要,无所适从。如同一枚棋子,任人摆布。没有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没有发现和审视内心的匮乏感,缺少复仇的自我站立起点。

剧中布局者蓝青峰,要下的是一盘大棋。终级目标是抗日,是将日本人的军。为了这个终极目标,蓝青峰愿意牺牲所有的车马炮,他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还有李天然。他,在影片中亦正亦邪,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他利用各方势力,既围之,又斗之。一直在布局,在被拔光牙齿后,面对激动扑上来认爹的李天然说:我救了你一命,你也救了我一命,我们扯平了。我不是你爸,你也该找自己的儿子呢。整部影片,李天然,一直是一枚棋子,此时蓝青峰所说的意思,简单明了:目标驱动,我收养了你。但你无须感恩于我,世界复杂,人性复杂,你得成长,你得成为父亲了,成长为能替别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呢!

心理学认为:身体往往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愈渐成熟,但心理的发展却可能被某一创伤事件阻碍,停滞下来,童年发生的某个事件如果没有及时被处理好,当事人会有延续的心理滞留,比如匮乏的爱,心理会隐忧“离别”,会没有安全感,会容易感到“恐惧”,会依附于内心的对爱的渴求,比如对母爱,比如对能给予安全感的“爸爸”称呼……


诗雨玫


现如今去看电影,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奔着某部影片的导演或者演员去的,精彩的导演或者演员往往能通过个人的魅力成就经典作品。小影觉得,在目前国内众多导演当中,个人魅力最独特、气场最强的导演应该就是姜文了。他执导的电影作品产量不算高,但每一部都让影迷们觉得“很man、很讲究”,也总是能体会到光影世界当中折射出来的现实百态,尤其是最近的这三部作品:《让子弹飞》、《一步之遥》还有即将上映的《邪不压正》:

从《邪不压正》电影海报上就能感受到殊死决斗的紧张气氛,而在二人身后隐约若现的脸庞似乎也预示着故事里暗藏的重大危机,让人真想早点一探究竟

纵观这三部影片,从《让子弹飞》里黑恶势力只手遮天的南方小城到《一步之遥》里摩登表象下危机四伏的上海滩,再到《邪不压正》里动荡不安的北平,这三座地理位置连线纵贯中国的城市各有不同,却又殊途同归。姜文通过对它们的细细描绘,陈铺出了民国时期水火焦灼下的国情局势,而在此番巨变之下求生的人们就成了镜头的焦点:

看着《让子弹飞》里长期被奴役的百姓,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一步之遥》里的这段小浪漫也成了主角们在乱世之下难得的美好时光

这回的《邪不压正》,精彩的看点也不少,男主李天然在海外隐忍漂泊之后回国复仇,而这正好与当时动荡的局势交错到了一起。民国的北平在许多文人笔下是沉稳厚重的,岁月的冲刷赋予了它层次鲜明的沧桑感,而战火的洗礼也给这座城平添了重重磨难,在这巨变的背景之下李天然的复仇行动就显得愈发如履薄冰,

外敌根本一郎、逆门师兄朱潜龙、恩人亨德勒、亨德勒的“朋友”蓝青峰、红颜知己关巧红、妩媚女郎唐凤仪等众多角色也将这场复仇大戏点缀得扑朔迷离:硝烟弥漫之下的局势令人窒息

李天然将如何直捣黄龙?(这场戏让小影想起了李小龙在《猛龙过江》里用竹签当飞镖的经典一幕)

影片中的李天然由彭于晏饰演,小影记得彭于晏在不少作品中都有上演过动作戏,《激战》、《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湄公河行动》里头的表现就十分抢眼。这回他在屋顶狂奔的镜头以及动作戏码也是格外精彩,从目前公布的预告片里就可以看得出他为了完成这些镜头的用心和努力:

这屋顶上要跑起来也是挺胆战心惊的

而饰演李天然师兄朱潜龙的廖凡也是演技了得的影帝,通过他入木三分的表演也让这个带着邪气的角色更加叫人过目难忘,相比起当年在《让子弹飞》里张麻子的小兄弟,这回的廖凡显得愈发的霸气和老练:

与死敌四目相对的朱潜龙獠牙若揭

姜文近年来的电影怎么少得了御用的周韵?小影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步之遥》里一心要陪马走日走到最后的武六,那份由内而外的美简直浑然天成。这回在丈夫姜文的新片《邪不压正》里,她饰演的关巧红同样也不是个简单的角色:

她和李天然之间的故事也很令人期待

姜文本人饰演的蓝青峰则是左右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总是让人感觉暗藏玄机,也有小伙伴觉得电影海报里的英文名“HIDDEN MAN”指的就是蓝青峰:

这个眼神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让子弹飞》里头霸气的张麻子

当然,除了上述几位,其他角色的演绎同样精彩。小影倒是觉得,“HIDDEN MAN”放在剧中任意一个角色身上都适合,他们都背负着不可告人的过去,也都在那个乱世之中寻觅着自己的将来。

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仿佛我们真的就回到了民国的北平,回到了那座危机四伏的古都,这场激荡人心的复仇之旅即将拉开序幕。就等下周了,小影就和大家一起期待这部精彩的《邪不压正》,相信这散发着浓烈姜文风格的电影作品不会令我们失望的。


小影侃大片


有5个点,这5个点每个里边都有姜文自己的影子。


姜文的电影有什么特点呢?特点就是他自己

姜文的每一部电影都有浓重的个人烙印,无论是他自己饰演的角色还是要讲述的故事,每一部都像他自己一样包含着说不完的故事,厚重的荷尔蒙,满满的女性映像。最重要的还是他想要给观众说的话。

就像这次的《邪不压正》,除过彭于晏“卖肉”的演技,许晴的熟女诱惑,廖凡和他自己在北洋乱世牵动一切的表演。姜文想要给观众说的依然是其内核,虽说他自己说他的电影没有隐喻,但是你信吗?一个不夹杂回忆但是却给你讲了个故事的姜文要是不来点他自己的认识,那还是姜文吗?

只是,这一次呐,姜文想说的有些多,主角对角色的把控性还有待提高。所以《邪不压正》就感觉有些乱和突兀……

但这一点不影响我找到姜文在《邪不压正》里面铺设的五个“个人”印记,如果有朋友还发现了这里面没有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补充。

1、姜文的“恶趣味”:有好多人看了《邪不压正》都说姜文这一次有点像昆汀的风格,尤其是开头,朱潜龙和根本一郎杀掉师傅一家的时候“血”花四溅的场面实在和昆汀一贯的暴力美学相似,还有调侃朱潜龙和朱元璋画像太像

李天然从美国回来之后假扮医生对着梁启超的肾宣誓,唐凤仪屁股上的印,彭于晏无数次的露肉。

这些其实都是姜文自己的个人想法,和推动电影情节关系不是很大(包括唐凤仪屁股上的印),就把他归到姜文自己的“趣味”里面吧。(姜文说他对彭于晏都有些把持不住……)

2、讲论语的根本一郎:片中日本人根本一郎开了一家书屋,实则是借书屋之名暗地里面贩卖鸦片。李天然在根本书屋里面偷武士刀和印的时候,根本在拿着一本论语给一大帮中国学生讲论语,在底下听的学生还时不时响起对根本讲述表示赞许的掌声,日本人在讲论语,而且讲的还挺有道理,嗯……含义自己理解。

3、朱潜龙给师傅立像:在杀死师傅一家并且当上警察局长后,朱潜龙在长城脚下给他自己亲手杀的师傅立了像,并且将李天然变成了杀害师傅的凶手,并且由于朱潜龙在民众心中竖立的英雄形象,百姓都认为朱潜龙是好人,李天然是杀害师父的混蛋,到了最后,朱潜龙面对李天然顶在额头上的枪,依旧说李天然是凶手,事实完全在朱潜龙这边颠倒了黑白,而作为民众你会相信谁呢?

有权力的人在篡改的事实面前是否能真正倒转事物的前因后果呢?这似乎,也是姜文想让我们想的。

4、影评人:著名影评人史航在片中客串了一回民国的影评家,只是真实身份是前清太监,而且这人物嘛……绝对是姜文对现在影评行业的一次泄愤。史航饰演的华北第一影评家不仅每部电影的评论只写五个字,而且说他没看过的电影就是烂片,在别人面前一副高姿态,在催稿人面前一副孙子相。而且这个人物的出现就是姜文硬加的,他这次对于影评人的“下手”确实挺厉害的。

5、致敬:影片的致敬还是挺多的,首先是对于老北京的还原度,砖瓦已经剥落的前门,猪肉店前的猪尿泡,街头的二八大杠和小洋车,提瓶打醋。宽到可以通车的城墙,齐平的屋檐,姜文实打实致敬了一把老北京。

其次是李小龙,无论是唐凤仪说李天然的英文名应该叫“布鲁斯·李”还是李天然与根本一郎决战时候的怪吼和截拳道的移步方式,都是在致敬《邪不压正》原著《侠隐》作者,张北海的偶像——李小龙。最后是他致敬自己,片尾李天然登上屋顶的那一刻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登屋顶的镜头特别像,而马小军其实就是姜文自己童年的写照,这个也可以是在致敬他自己。

还有哪些隐喻和致敬,欢迎大家在文章下面讨论。

↓↓↓↓↓


文艺青年读美剧


姜文导演是最大的亮点,我一直固执的觉得姜文是中国最好的导演,没有之一。

看过他所有导演的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让子弹飞》。前前后后看了七八遍。里面三大影帝飙戏,堪称一绝。

《邪不压正》上映,一定会去电影院看的。

希望中国多出几个像姜文这样的导演,中国电影才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