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是数量战胜了质量,群狼战胜了恶虎

德军与苏军之间的较量是一场长期的消耗战,为了战胜对方,双方都使尽了浑身解数。苏德双方的武器和战术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苏联则在实用简单、稳定耐用上下足了功夫,但并不只是单纯依靠数量和简单实用。德军前期也是简单实用,中后期则走上了精工细作和功能强大之路。

双方在四年的较量中,在瞬息变化的战场上都在不停地更新和换代。前期德军依靠着轻型坦克和闪电战在西欧四处征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果。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处于进攻阶段的时候,无论是坦克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及苏联。但德军把所有的装甲部队集中到一起,组成铁拳去打人,威力就显现出来。

苏德战争是数量战胜了质量,群狼战胜了恶虎

古德里安

让德军感到意外的是,被希特勒称之为“东方人”的苏联人居然能够造出一种全新的T-34坦克。这种坦克登场后,给予德军前所未有的震撼。德军的轻型坦克火炮打到其正面装甲时,根本无法击穿,甚至会被弹开。德军使出浑身解数并将威力强大的88毫米高射炮平射才停滞其进攻。

但苏军T-34坦克第一次投入作战后,问题开始大量显现。这种实用简单的机械,在设计上出了点毛病。离合和变速器出了问题,最初这种坦克在换档时候需要驾驶员用锤子敲击才能实现,因机械故障而损失的坦克数量与德军击毁的数目几乎各占一半。开始时候坦克性能还不稳定,苏军驾驶员都在坦克后背上带了许多零部件以备不时之需。

苏军的设计理念简单明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和简化生产流程,根据战场形势对坦克进行小修小补。这在当时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成效的策略,但前提是武器间的差距没有太大。到了战争后期苏联全力开动生产机器,最高峰时候每个月坦克产量达到了2000辆。T-34便宜又方便生产,总共生产了超过八万辆,在战争中就损失了4万辆。

苏德战争是数量战胜了质量,群狼战胜了恶虎

苏军坦克

而德军坦克则走上了精雕细琢的道路,后期强悍的虎式坦克一辆的造价就能抵得上10辆盟军坦克。德军把坦克造得功能强大,同时披上了厚厚的装甲,战争后期后期竟然装备了夜视仪器。这样的发展道路在当时的消耗战中并不算得上很成功。虎式坦克从1942量产到1944年停产,总共才生产了1355辆。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维护保养非常麻烦,使用不长时间就要回到德国大修一次。而苏军前期则很少有这样的麻烦,大多数坦克在维修保养前就被击毁了。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投入了大量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企图一举击垮苏军。这次战役德军的劣势开始显现,生产已经不能跟上消耗的脚步。德军坦克可以在两千米外就开火并击毁苏军坦克,苏军则需要在800米内才能击穿虎式侧面装甲。因此苏军坦克要想很好地生存下去,就要有高超的驾驶技术以最快速度冲向德军,然后再群起而攻之。

苏德战争是数量战胜了质量,群狼战胜了恶虎

虎式坦克

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力,甚至资源,德军都没有掌握太多。因此力求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才会出现许多精良的武器装备。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当时行得通的方法,现在不一定能够适用。如今大多数国家的武器装备制造都走上了质量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