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的一支後代隱居在貴州銅仁六龍山,並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徐福東渡是中日兩國都流傳十分廣泛的傳說,傳說認為秦始皇命令徐福帶領部隊到東海三山尋找長生不死藥,結果一去不回。很多人認為徐福到達了日本,並且很多日本人也宣稱是徐福的後代。實際上,徐福在中國是有後代的,他們至今還在大陸生生不息。在貴州銅仁地區的六龍山,就是徐福後代一支的隱居地。


徐福的一支後代隱居在貴州銅仁六龍山,並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六龍山是武陵山脈的一座山峰,是梵淨山的姊妹山,是銅仁市的後花園。這裡山高谷深,環境優美,是康師傅礦泉水的水源地之一。想到武陵山,就想到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由於武陵山區溝壑縱橫,因此這裡的民族古代基本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

明清時期,從各地起義失敗的“五溪蠻”往往逃亡六龍山,因而有人說六龍山是“土匪的樂園”,好比是山東的梁山泊了。黔東歷史上一些有名的土匪曾盤踞於此,與官府對抗,衍生了頗具傳奇色彩的“匪文化”,也衍生瞭解放初期六龍山剿匪記系列故事。

徐福的一支後代隱居在貴州銅仁六龍山,並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六龍山

明朝後期,徐福的59世孫徐以暹曾在西南參加反清復明運動。1661年,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徐以暹只好回到銅仁過上平民般的生活。而後吳三桂反,他暗中聯絡了反清勢力。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去世,孫世蕃繼位,退守雲貴,其勢日蹙。次年,清軍即將由湖南反攻銅仁,74歲的徐以暹毅然隱居到六龍山。

徐福的一支後代隱居在貴州銅仁六龍山,並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六龍山上的村寨

徐以暹在六龍山上建起了一個莊園,裡面種竹栽花,引泉移石,並在山莊左側山坡上種有大量茶樹,故而得名“茶園山”。過了幾代後,徐以暹的後人,又以諧音稱呼為“察院山”。茶園山莊曾遭兩次大火,古時的樓宇已毀,但山牆、階沿、石級、院壩大部尚存。銅仁城是貴州省有名的火爐,茶園山莊卻是徐氏最好的避署山莊。

徐福的一支後代隱居在貴州銅仁六龍山,並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茶園山莊的徐氏家族,向來堅持“立品行”、“正風尚”、“課子弟”、“尊師道”等傳統美德。由於帶來中原文化,不僅為其書香門第奠基,而且貴州的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銅仁府志》記載徐家在外做官的有十餘人。其中徐如澍晚年曾主編道光《銅仁府志》,其子徐於古今詩文及詞賦書法無不精通,著有《紅蔗山房詩集》30卷、《文集》6卷、《詞》1卷,有些選入《全黔詩萃》、《銅仁徐氏十二代詩集》,著述甲於黔東。

徐福的一支後代隱居在貴州銅仁六龍山,並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茶園山莊

徐家歷代嗜書如命,即使家道中落,仍以書為貴。藏書之多,冠於黔東。 更為可貴的是《銅仁徐氏宗譜》計自秦徐福以下至今72代述記完整,為史家提供了可貴的考證資料,據統計銅仁徐家在明清兩朝有40多位男女詩人,作品1000餘篇章,其中女詩人有3位,著有詩集2部。這在黔東各家族群中更是絕無僅有,在貴州省也不多見。

徐福的一支後代隱居在貴州銅仁六龍山,並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六龍山七股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