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新聞圖片選用原則

《中国青年报》新闻图片选用原则

《中国青年报》新闻图片选用原则

□高山

《中國青年報》的攝影記者和圖片的選用在業界一直有很高聲譽。《中國青年報》的攝影記者賀延光等被公認為業界的翹楚,報紙也刊出了像《小平,您好》《大眼睛的小姑娘》《兩黨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等享有盛譽的新聞攝影名作。在選用照片時,《中國青年報》一直堅持一個理念,講求兩個辯證關係,特別注重三個細節問題。

以新聞價值為標準選用圖片

過去,報紙惜版如金,全國的報紙都是文多圖少圖小,黑壓壓一片。現在對圖片的重視在業界已形成共識。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青年報》就開始使用大圖片,一時引領全國報紙的風潮。但《中國青年報》對圖片的使用並未一味求大求多,其一直恪守這樣一個理念:以新聞價值為標準選用圖片。

翻開2001年至2017年的《中國青年報》可以看到,該報僅有幾次用通欄照片:2003年10月16日,報道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2008年8月9日,報道北京奧運會開幕;2016年8月7日,報道奧運會首次造訪南美洲。

另外,使用超大照片報道的重大事件有北京申奧成功、美國“9·11事件”、美國對伊開戰、胡錦濤會見連戰、汶川大地震哀悼日、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APEC北京峰會、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大閱兵、杭州G20峰會……這些大照片形象地記錄了10多年來中國和世界發生的重大事件,是一部生動可視的簡史。

事件的重要性是決定新聞價值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中國青年報》選用照片的第一關注點。只有在特別重大事件發生時才用大照片、超大照片,這是《中國青年報》選用照片的原則。

除此之外,《中國青年報》還十分重視新聞圖片的感染力,這主要是指照片的情感價值、信息價值、傳播價值等因素給人心靈造成的影響。

2008年5月18日,《中國青年報》選用了一張照片——在汶川大地震中,綿竹市漢旺鎮東汽中學的一名死難學生手裡死死攥著一支筆。那隻手令人震撼,使人慾哭無淚。現在看到那張照片,仍感淚水直衝眼眶,這隻手令悲痛的詩人說:“你讓一切活著的人都聽見生命的吶喊。”

選用圖片“求美”而不“唯美”

有人認為,在全媒體時代攝影的地位下降了,但賀延光認為,連續的電視畫面和一張照片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各有各的長處。以“胡連會”為例,電視直播的是國共兩黨主席伸手相握的瞬間,人們在電視裡都看到了,但不會有觀眾把這個瞬間定格在腦子裡。而圖片把這個瞬間放大了,就是“強迫”讀者讀報紙的瞬間、讀報紙的細節。這樣給讀者的印象就不一樣了,這就是圖片的作用。

正因為圖片的這種“強迫”原則,在快餐閱讀時代,有的紙媒為了與電視、新媒體競爭,不斷強化圖片的使用。不過,《中國青年報》在圖片的使用上是有節制的。除主打照片之外,一般再配兩張兩欄的照片,整版照片一般不超過3張。《中國青年報》強調圖片的視覺衝擊力,其關鍵在於圖片是否對版面有提升力。發大圖片,如果沒有較強的新聞性,編輯會說這張圖“不值這麼大”;多發圖片,如果沒有更多的信息量,則是在浪費版面。如果圖片的信息量不夠,大圖會讓人覺得“傻大”、空洞。

因此,在講求視覺衝擊力的同時,《中國青年報》還強調版面的平衡性,不能片面誇大圖片的作用,注重主打照片和其他版面元素,如文字、標題、線條、色彩及小照片之間的融合,使版面層次分明、和諧一體。

同時,《中國青年報》注重圖片的美,渴求畫面好的圖片,但不“唯美”。像優美的風景照片、舞臺上的演員、香車美女等沒有新聞價值的照片,即使構圖和畫面都很漂亮也往往被棄用。

一幅新聞照片,既要重視形式上的構圖美、色彩美、光影美、線條美,更要注重照片內容的內涵美。比如,《中國青年報》刊發的組照《北京,電視中的奧運會》,體現出中國符號和戲劇場景,差異化表達,把電視與生活、奧運會和普通民眾結合在一起,意蘊深厚(這組照片獲第52屆荷賽獎體育專題類組照一等獎)。

三細節讓圖片承載價值

細節決定成敗,選用圖片也是這樣。有時,一個小的疏忽可能釀成嚴重的後果。其中,對報紙傷害最深的就是假照片。防止假照片是編輯需要特別注意的第一個細節問題。

近些年,假照片越來越多,著名的有“周老虎”“張白鴿”“藏羚羊”等。媒體也不時爆出使用假照片的消息,擺拍的更是不可勝數。《中國青年報》也吃了不少虧,比如,前幾年刊發過一張解放軍救災的照片,畫面、題材都不錯,但這張照片是上一年拍的“老照片”,後來被讀者發現。

造假有事前“製造”和事後“修改”兩種方式。現在,內容造假、設計擺拍、移花接木、PS等作假手段令人防不勝防。因此,在選用照片時“打假”環節不可或缺。

同時,需要特別注意的第二個細節是棄用暴力、色情、血腥場面的照片。重大災難,尤其是像汶川大地震這樣的特大災難,記者在災區隨處可見死傷的場景,經常可以拍到斷臂殘肢、血肉模糊的照片。怎樣拍攝既能表現出這是一場特大災難,又能觀照到死者的尊嚴、親屬的感受、讀者的承受能力?這是一種選擇。過於血腥的場面可能使一部分讀者產生心理不適、恐懼,乃至造成長久的心理障礙。

一些媒體為了爭奪市場,提高點擊率,不時刊登暴力、血腥圖片,其受害者往往是青少年。而媒體不應為暴力、色情、血腥圖片提供市場。

此外,需要注意的第三個細節是對圖片標題的製作和對圖片說明的編輯。圖片報道是由畫面和說明共同組成的,兩者互為補充,畫面無法呈現的應該在說明中體現,說明是畫面的延伸。在日常操作中,《中國青年報》注重把最有趣、最不尋常、最有價值的事實寫在前面。把每個說明都當作一篇稿件去編輯,而且強調與圖片的呼應。

而圖片的標題則是圖片說明的“點睛之筆”,更要重視。比如《兩黨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的標題,如果換作“胡錦濤會見連戰”,其內涵和意義就要大打折扣,而且標題和畫面又是重複表述,有畫蛇添足之感。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