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战乱,北人南迁——江南之地的发展简史

江南,按字面意思,是长江以南。但在我们的历史或文学书当中,通常指江东,古吴越之地。这里西北临长江,南靠大山,东面是大海,中间以太湖为中心是一片平原,平原上湖泊纵横,河网密布,是中国最富有的地方。这里是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这里吴侬软语,风轻水柔。这里是水乡泽国,人间天堂。


但,这是现在,以前的江南可不是这样的。

早在春秋时期,这里还是一片蛮荒。这里民风彪悍,断发文身,跣足而行。一直到春秋中期,吴越之地还没有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是两个楚国人改变了这一现状。

烽火战乱,北人南迁——江南之地的发展简史

巫臣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两国连年战争,最后谁也制服不了谁,形成僵局。这时候晋国想出了一个主意,扶持楚国背后的吴国来牵制楚国,这样楚国就无暇顾及中原。出这个主意的人叫巫臣,是个先知式的人物。巫臣原本是楚国人,屈氏,和屈原是一个家族的。屈家不光出忠臣,也出叛徒。我们知道一个成语:唯楚有材,晋实用之。巫臣就是其中一个。巫臣为了得到绝色美女夏姬,跑到了晋国,得到了晋国的重用,就给晋景公出了这么个主意。他还亲自跑到吴国,教吴国人怎么驾车,怎么行兵布阵。吴国人这才紧跟着华夏文明亦步亦趋。在巫臣以及他儿子的不断支援下,吴国逐渐强大,让楚国很是头疼,果然无暇逐鹿中原。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吴国已经强大到可以与楚国抗衡,两国战争不断。

这时另一个楚国人出场了。这个人就是伍子胥,伍子胥也是个先知式的人物。

烽火战乱,北人南迁——江南之地的发展简史

伍子胥

伍家受人馋言,全家被杀,只有伍子胥一个人历尽艰辛逃到了吴国。收留他的人是吴国公子光。伍子胥一心报仇,到了吴国后,做了两件事。一是找到了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帮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公子光于是改称为吴王阖闾;二是向阖闾推荐了兵法家孙武,帮吴国训练军队。就这样,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孙武两位大神,带着吴国军队,没有走长江通道,而是绕道淮河,跨过大别山,从柏举(今湖北麻城)这个地方攻入楚国,一直打到郢都(今湖北荆州)。这是《孙子兵法》里出奇制胜这一军事思想的首次实践。但这时候杀害伍子胥亲人的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就把楚平王从坟墓里挖了出来,鞭尸三百,才算解了恨。

鉴于楚国根基太强大,又从秦国搬了救兵,吴国很快从楚国撤了出来。从此以后,楚国元气大伤,吴国登上了霸主的地位。吴国第一次在中原亮相,就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令华夏诸侯震惊。在这之前,楚国的都城郢都是不修城墙的,以楚国的纵深,楚王认为没有人会打到郢都。但是吴国,一出场便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巫臣的计谋在他死后很多年得以实现。

从此以后,吴国这个地方与中原各地的命运就息息相关了。

烽火战乱,北人南迁——江南之地的发展简史

勾践卧薪尝胆

但是吴国这时还不算真正的强国,伍子胥死后,新兴的越国灭了吴国,越国最后又被楚国所灭。吴越这两个国家,相对中原诸侯来说,还是野蛮国家,无论是吴国攻打楚国,还是越国攻打吴国,采取的都是赶尽杀绝的方式。吴国在占领郢都之后,甚至纵容军队奸淫楚王和大臣们的妻女,这在以前的诸侯战争中是不可想象的。以前诸侯争霸是君子之战,只要你投降了,承认我是盟主就可以;即使是灭国了,也会给原来的国君一块地,让你当个小地主,保留你的宗庙,过你的小日子。吴国开启了野蛮战争的先河,越国青出于蓝,后来秦国把这个发挥到了极致。

江南,也就是吴越之地,真正成为中国文明富饶的地方,主要在于三次衣冠南渡。

第一次南渡,是在五胡乱华时期。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混乱时期,我们先把这段历史捋一捋。

烽火战乱,北人南迁——江南之地的发展简史

五胡乱华

我们知道,三国的时候,曹魏篡汉,后来司马家族又篡了曹魏,这就是西晋,西晋统一中国。司马家族从司马懿开始,擅长内斗搞自己人。曹家的天下好歹是打下来的,司马家的天下纯粹是窃取的。这一点让司马家一直很心虚,控制人们的言论,不许大臣们妄谈国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字狱时代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士大夫不谈国事,只喝酒,吃五石散,清谈。司马家呢,外人都闭嘴了,自己不消停,搞内斗。司马昭让儿子称了帝之后,到了他的孙子司马衷手里,就是那位“何不食肉靡”的脑残皇帝的时候,发生了八王之乱。司马家的八位亲王,你方暗罢我登场,斗来斗去。斗争的结果是国力空虚,以北方五个游牧民族为首的胡人趁机南下杀入中原。这就是五胡乱华的开始,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游牧民族。其中以匈奴为首,匈奴人先占据着山西,然后南下攻下西晋的首都洛阳,杀了皇帝,西晋灭亡。江南士族王导拥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南京)登基,东晋开始。王家在江南是个大家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他们家,另一家就是谢安他们家,两家一直把持着东晋朝政。

烽火战乱,北人南迁——江南之地的发展简史

六朝古都南京

其他的胡人也纷纷效仿,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国家,能排上号的有十六个,所以叫东晋十六国。这时北方进入一片混战状态,汉人就倒了霉,当官的抓了就杀,老百姓抓了就做奴隶。于是大批的汉人渡过长江,跑到东晋。这只是南渡的开始,一直到北方被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为止,前后一百年,不断有汉人从北方跑来。北魏非常痴迷于汉文化,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汉人在北方才有了喘息之地。这些从北方来的汉人,不但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还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技术,江南第一次成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东晋以后,南方是宋、齐、梁、陈,再加上前面三国时期的东吴,就是六个朝代,简称六朝,都是定都南京,南京称六朝古都,就是从这里来的。六朝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在此之前,文学还不能称为独立的艺术,所有的文学都是对经史子集的解读。六朝开始,艺术家们开始关注自己,关注自然,文学理论也空前繁荣,文学脱离了政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正是六朝文学播下了种子,才有了不久后唐朝诗歌的空前繁荣。春秋时期,吴国的首都在姑苏(苏州),越国的首都在会稽(绍兴),到了三国,东吴的孙权为了北进中原,筑石头城,把首都从苏州迁到了石头城,并把这个地方改名为建业,就是现在的南京。所以从六朝起,江南的中心从姑苏北移到了南京。六朝的古迹,成为唐朝诗人凭吊怀古的绝好题材,几乎每个唐朝大诗人都到江南写过怀古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读唐诗,要了解他们对六朝的情怀。

在东晋灭亡的同时,北方被北魏统一,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所以也有人把这段时期称为魏晋南北朝。这个魏是曹魏,不是北魏。

这个时期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颠峰。我们知道,汉字的字形,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商朝时用的甲骨文,现在除了专家,普通人根本不认识。周朝使用篆书,笔画繁琐,写一个字和画一幅画一样。秦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篆书的笔画进行了简化,推向全国,这就是秦小篆,我们现在刻章时经常会用这种字体,因为篆书本来就是刻在龟甲、竹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字体。但是,就算是小篆,书写起来还是很繁琐,贵族们为了减少工作量,常让自己的奴隶帮忙,作为书记员的奴隶在抄写文字的时候,又将笔画进行了简化,而且发明了蚕头雁尾这种更适用毛笔书写的笔画方式,这就是隶书。隶书是汉字发展的一大进步,使汉字是由笔画组成而不是图画组成,隶书在汉朝得到了普及。到了东晋,汉字的书法进入一个辉煌时期,这时草书、行书、楷书都飞速发展。特别是楷书,这个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发明的一种新字体,成为各种书法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楷书也是后世各种印刷字体的样本。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子的总体趋势是简化的。现在我们用的简化字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草书中的写法,即所谓的俗体字,是古人在非正式场合常用的书写方式。可见古人在写字时也是图省事方便,既简化了笔画,又互相认识,约定俗成,不影响交流。只是在第二次简化的时候,矫枉过正,人为痕迹太浓,也不科学,后来废弃了。

与此同时,北方的魏国,大兴佛教(其实南方也大兴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说的就是这时候修建的寺庙,但北魏更甚),兴佛教就要修寺庙。著名的少林寺,就是在这个时候修的。少林寺为什么在洛阳东南方的嵩山?因为当时北魏的首都在洛阳,这里离首都近,达摩修建少林寺得到了北魏皇帝的支持。还有著名的白马寺也在洛阳,是同样的道理。寺庙修建后,就要大量的刻碑,记事或记经文,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魏碑。这里的魏指的是北魏,不是曹魏。魏碑是一种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是由大量不知名的低层知识分子创造的,因为有名的知识分子都去了江南。所以,魏碑远没有楷书的地位和名气。

第一次南渡,江南保留了汉文化,并且发扬光大。第二次,发生在五代十国,又是一个乱世。

烽火战乱,北人南迁——江南之地的发展简史

五代十国之乱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各地节度使纷纷独立,北方又打成一片,李氏王朝灭。中原地区先后经过五个政权更迭,所以称五代,即梁、唐、晋、汉、周;中原之外,先后存在过十个地方政权,称十国。十国之中以吴国最强,占据着江南,以金陵(南京)为首都。中原唐朝被后梁替代后,吴国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仍然沿用唐朝的年号。后来中原出现了一个后唐,吴国尊后唐为正宗。后唐灭亡后,吴国的实际掌权者徐知诰干脆自己夺了位,改名为李昪,以唐为国号,以大唐正宗自居。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南唐。

南唐虽然和大唐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但对唐朝的感情很深。唐朝以前有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南唐也设两个首都,西都金陵,东都扬州。南唐的军事制度,也和唐朝一样,有中央禁军、节度使镇军和各地乡兵之分。南唐还和北方的辽联合,随时准备北伐,收复中原。

南唐以这种对大唐王朝的眷恋之情吸引大批从中原来士族和百姓,南唐怀着包容之心收留了他们。这些南渡的中原人士,进一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江南又一次成为中华文明的避难所和发祥地。南唐推崇尚文的风气,较少动武,社会稳定,这使得在动乱年代,南唐成为一个避风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词这一诗歌艺术得到了发展,以南唐后主李煜为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李煜在被北宋灭国之前写的词,以风花雪月为主,亡国之后的词,深沉哀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传千古。

一直到北宋统一全国,北方的动乱才算结束。但好景不长,一百多年后,“靖康之难”发生,继五胡乱华之后,这又是汉族历史上的一次浩劫。于是北方的士族又一次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了南宋。

这一次是金人,攻占了汴梁,抓了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全家老小和文武大臣三千多口全部押往金国,这些人一路上受尽各种侮辱折磨,最后死得非常惨。

烽火战乱,北人南迁——江南之地的发展简史

赵构与秦桧

金人的暴行,对汉族士人心灵上的打击,在宋朝诗人里经常有反应。尤其是陆游,写了大量的亡国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惜,在这个山清水柔的南国,南宋的皇帝们只顾享乐,根本不想回到那个战火连连的中原。赵构本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皇子,好不容易天上掉下个馅饼砸自己脑袋上,坐上了皇位,如果北上抗金,真把前面两位正宗皇帝接回来,那他怎么办?所以岳飞没想明白这个问题,一意抗金,最后被处死。秦桧只不过替老板背了黑锅,其实让岳飞死完全是赵构的主意。

金人还在北方大肆烧杀抢掠,种种恶行,真是罄竹难书。但这还不算完,金人没赶走,蒙古人又来了。这两个蛮族的入侵对中华文化的破坏非常大。整个南宋期间,江南成了汉文化的大本营,也为汉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场地。从这时候开始,江南真正成为了全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也正因为如此,明朝一开始才把首都定在南京。因为此时,只有江南才能供养那么大的一个中央政府,况且江南已经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至于后来又定都到北京,实在是个意外,因为元朝起了个头,还修了京杭运河,把江南的物资千里迢迢运往北京,费时费力,所以在元明清三朝,漕运是件大事。

这三次衣冠南渡,奠定了江南首善之区的地位,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结果,那就是客家人。

烽火战乱,北人南迁——江南之地的发展简史

客家人南下开荒

所谓衣冠南渡,指的是士族,当官的才会有冠,老百姓头上绑片布就可以了,称为帻。当官的当然往好地方、大城市跑,有名望的到了南朝可以依然做官,有钱的至少可以到江南买房子买地,还是个富人。可穷人呢?尤其是那些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他们占了南渡人数中的绝大多数。他们大部分是百姓,南渡只是为了谋生。这部分人怎么办?城市里难以为生,就只能钻山沟了。在长江的南岸,除了荆州和江南这两个地方有平原沃土外,往南一直到广州的珠江口,全部都是连绵不绝的山区。中原人逃到江南,特别是后来的人,好地方早已有人占了,只有山沟里还有空间。可山沟里并不是荒无人烟,有土著,可能还有早先到此的汉人。山里资源少,为了争夺土地,还时常发生冲突。于是这些北来的中原人结群而居,他们甚至把房子修得像碉堡一样,以防止附近的山民攻击。这些人没有忘记他们是从中原来的,到这里只是为了谋生,像作客一样,尽量与周围的土著和睦相处,不要引起纷争。于是他们自称为客家人,他们修得像碉堡一样的房子就是土楼。

南下的中原汉人一波接一波,先来的占据了较近的位置,只在湖南、江西、福建一带,后来的没有空间,只能再往南移,于是到了广东的北部,最后来的,最远已经到了广东的梅州。这些从中原来的汉人,因为分不同时期,带着不同朝代的中原口音,虽统称为客家话,却是有区别的。据说,全世界客家人有八千万之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汉族群体。西方人最早知道的汉语,就是客家话、广东话,而不是现在的普通话。

烽火战乱,北人南迁——江南之地的发展简史

昆曲牡丹亭

元明清虽然定都北京,但经济文化中心仍在江南。首先是元朝的戏曲,昆曲是现今最古老的剧种,发源于苏州的昆山。也是百戏之祖,现代各种戏曲都从中吸收了养分。现在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就是以徽剧为基础,吸收了昆曲、汉调和秦腔形成的。明朝的东林党,是聚集在江南的一个文人社团,左右着明朝的政局。从有科举开始的那一天起,历朝历代,中进士最多的就是江南。到了近代,上海开埠之后,十里洋场更是文人会集之地,他们躲在租界这个自由之地,挥洒笔墨,骂北洋政府,骂国民政府。许多大师级的人物都出自江南。鲁讯,浙江绍兴人;巴金,浙江嘉兴人;徐志摩,浙江海宁人;钱钟书,江苏无锡人。上海在清朝以前,只是个小渔村,海运的发展,给上海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让京杭大运河日渐衰落。晚清到民国,上海已是当时世界级的城市,有东方巴黎之称。若不是中国内战爆发,许多上海的资本家跑到了香港,也就没有今天的东方之珠。长三角的纵深比珠三角大,上海的地理位置比香港有优势。

从最早的蛮荒之地,到后来的首善之区,江南地区见证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一直到今天,这里仍是中国最富有、最发达,也最有前途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