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所著兵书没营养,烧饼歌属伪作,但他干的这类事,犹如神助

刘伯温所著兵书没营养,烧饼歌属伪作,但他干的这类事,犹如神助

民间有这样的谚语,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在很多民间文学戏剧当中,刘伯温都是一个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神机军师形象,堪与诸葛亮媲美。

且看明代佚名氏所著《英烈传》中,刘伯温精通天文八卦,时时如有神助。

其早年隐逸草莽之间,得白猿教授“天书”,通晓“佐帝王之术”,随后观“真天子出世王气,应在金陵”,便立志辅佐“金陵真天子”。

大战鄱阳湖之际,掐算难星将至,救朱元璋于陈友谅火炮之下。

在辅佐朱元璋平服诸雄、北逐蒙元的过程中,刘伯温的卦术“仙法”屡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伯温所著兵书没营养,烧饼歌属伪作,但他干的这类事,犹如神助

民间还流传着刘伯温写《烧饼歌》的事,说他能算出明朝国运和明朝以后几百年的事情,连现在的事情都算出来了。

还说,刘伯温生前写有一本可以百战百胜的《百战奇谋》兵书,他死后,朱元璋非常不放心,命胡惟庸到刘家索取兵书。

可是,胡惟庸把刘家翻了个底朝天,都没找得到《百战奇谋》的影子。

刘伯温的儿子哀号着告诉胡惟庸,父亲早已把兵书烧了,给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离子》和一封信。

胡惟庸拿着书本信件回京复命。

朱元璋一见是《郁离子》,就扔在一边,但他不相信刘伯温的鬼话,说刘伯温是个视兵书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人,怎么舍得烧掉?

洪武三十一年,71岁的朱元璋在患病临终前,拉着皇太孙朱允炆的手说:“务必将兵书找到,不能落到外姓之手。”

但这本兵书两百多年都没有现身。

刘伯温所著兵书没营养,烧饼歌属伪作,但他干的这类事,犹如神助

到了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打进北京,从皇宫搜出的书籍中,发现了刘伯温儿子当年交给朱元璋的手写《郁离子》,书页折叠处有夹带,撕开几页细读,原来兵书《百战奇谋》就夹藏其中,里面有《料敌》、《布阵》、《用计》的章节,数不尽奇门遁甲、易卜星相之运兵之妙。

可惜,李自成有命发现没命学,不久,受到清军与吴三桂的夹击,全军大败,最终,败逃到在九宫山遇难。

刘伯温的《百战奇谋》从此便流落民间,不知所终。

……

实际上,刘伯温并没有写过《烧饼歌》,经史学家考证,《烧饼歌》其实是清末民初的无聊文人杜撰编造、现在还有不少网友跟进补充的“神作”。

不过,刘伯温的确是写过两本与军事有关的书,一本叫《时务十八策》,另一本不叫《百战奇谋》,而叫《百战奇略》。

这两本书没有民间传说里描述得那么神奇,都是可以在图书馆里查得到的。

而这两本书不但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被引用的记录,现在甚至连具体的内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见是两本没有什么营养的书。

那么,《烧饼歌》属伪作,所著兵书没营养,难道,刘伯温就真的没有一点过人之处吗?

当然不是。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世称刘青田,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有“神童”之誉,十二岁考中秀才,二十二岁考中举人,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其实,元朝有规定,所有考生必须到二十五岁才可以参加乡试,刘伯温才华横溢,十七八岁就想报考了,碍于规定,一直等,等到了二十二岁,实在等不及了,才违规作弊,虚报了三岁。中举后,又乘胜追击,一举考取进士,牛不牛?!

更绝的是,刘伯温并非专读儒家通经致用的书籍,而是涉猎广博,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是研习精熟。

十七岁那年,刘伯温听说徽州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不远千里,径往探访,终于找到了《奇门遁甲》。

刘伯温所著兵书没营养,烧饼歌属伪作,但他干的这类事,犹如神助

元代诸帝都崇尚方术,朱元璋受该风气影响,身边也环绕着众多术士,如周颠、孟月庭、张铁冠等人。

但朱元璋尚不满足,听说浙东宋濂精于象纬之学,专程走访,竭诚延请宋濂,说,先生能知象纬,我军中正需要先生这样的人才,请先生到我军中来。

宋濂向朱元璋极力推荐刘伯温,说,论知象纬,我比青田刘伯温差远了,你不如去找刘伯温吧。

刘伯温初到朱元璋军中,便以儒生“称军祭酒”,负责看阴阳八卦、拜神祭鬼。

龙江之战前夕,陈友谅以倾国之力威逼应天府,声势浩大。

应天府城内诸将议论纷纷,或主张投降、或主张或逃跑。

朱元璋大感失望。

刘伯温所著兵书没营养,烧饼歌属伪作,但他干的这类事,犹如神助

关键时刻,刘伯温站了出来,对着众人大声说:“我望二国气,敌衰我旺,只要沉着应战,一定能够活捉陈友谅。”

这一下子,将士们停止了议论,随后,军心稳定,士气大振。

朱元璋因此赐剑刘伯温,拜为军师。

而随着陈友谅覆灭,张士诚就擒,大明立国规模初现,刘伯温的奇谋异略就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

不过,朱元璋很看重刘伯温天文术数的知识,授其太史令一职,安排他主持修订新朝的历法。

这里,说一件发生在刘伯温身上非常牛叉的事儿。

刘伯温所著兵书没营养,烧饼歌属伪作,但他干的这类事,犹如神助

话说,吴元年(1367年) 十一月十二日,在文武百官的不断劝进下,朱元璋假模假样地推辞了一番,最后答应登基就位、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这一点头,则登基各项工作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试想想,我们平头小百姓铺一张新床、起一个火灶、结个婚、新居落成、店铺开张,都要精心挑选一个黄道吉日。

那么,登基建国的大事,那是万万马虎不得的,而且,各种事务千头万绪,这好日子必须提前一两个月订好。

谁来定这个日子呢?

不用说,精通象纬之学、身兼太史令、正主持历法制定工作的刘伯温就是不二人选。

刘伯温观风望气、夜测星象,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一口咬定:来年的正月初四是个大晴天,是登大宝的上上吉日。

民间风水先生帮人们挑选日子也是提前一两个月挑的,但到了那个日子,到底是刮风还是下雨,那是完全不用负责的。

刘伯温这个可不行。

刘伯温所著兵书没营养,烧饼歌属伪作,但他干的这类事,犹如神助

因为,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在祭告上帝皇柢说:“是用明年正月初四,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祗,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祗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明太祖实录》卷二八下)

看到了吧?

如果当天“天朗气清”,就代表天帝赞成登基;如果当天“烈风异景”,就代表天帝反对登基——瞧朱元璋的意思,是不会登基的了。

想想看,因为您刘伯温挑错了日子,坏了登基大事,大家都甭想有好日子过了。

也由此可见,刘伯温挑日子这件事儿,那是肩负着举国重担的啊。

但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刘伯温对自己的天文气象学有绝对信心,没错儿,来年的正月初四一定是个大晴天,是登大宝的上上吉日!

但是,从该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起,连天雨雪,肆虐个不停,要初四出现晴天,希望渺茫。

大家的心都灰了,包括朱元璋。

但刘伯温气定神闲,从容自若。

果然,雨雪只威风了三天,到了正月初一,便突然停止了。

到初四日,原野的雪也融化了,地面干干爽爽的,是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大晴天。

现在,科学家还弄不清楚刘伯温是根据什么来预测到来年正月初四是个大晴天的,只能赞叹一句:神人!

当然了,刘伯温后来倒霉也和他观风望气有关。

刘伯温于洪武四年(1371)以病老致仕,归乡隐居。

刘伯温所著兵书没营养,烧饼歌属伪作,但他干的这类事,犹如神助

浙、闽交界有一个名叫谈洋的小地方,经常有走私盐贩聚集,治安不好。

刘伯温是个“居庙堂之近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人,心怀天下,觉得应该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让长子刘琏上奏其事。

刘伯温曾经的政敌、左丞相胡惟庸抓住机会,指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伯温,说:“刘伯温通过观风望气,认为谈洋这个地方踞山临海,有王气,就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

胡惟庸这一诬陷,上纲上线。

致使刘伯温不得不扶疾入朝,当面向朱元璋交待问题。

刘伯温这次入朝后,一直盘桓到洪武八年,病情恶化,最后死于该年四月十六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