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变迁,见证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小时候,我家的老房子是草屋。堂屋三间,东屋两间,前屋三间。土坯墙,屋顶是用麦秸杆铺的,倒也不怕风吹雨打。土坯墙是怎么垒砌的呢?在一堆沙土中间刨个坑,加上水和短截的稻草,赤脚进去反复踩。和好了以后,将泥块做成大小相等的长方体,晾晒干。晾晒干后的泥坯因为里面搀杂了稻草,韧性好,可以用来砌墙体。我家的堂屋、东屋、前屋全部是这样的结构。不仅是我家,庄子上其他的人家,也都是如此。

房子的变迁,见证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那时已经分田到户了,父母整天在田里劳作。父母住在堂屋东厢房,我和哥哥住在西厢房;大姐和二姐住在前屋东厢房,奶奶住在西厢房。一家七口,虽然拥挤了点,但是很温馨。堂屋和前屋说起来都是三间,事实上面积很小。堂屋中间的那间相当于客厅,是留着招待客人用的。东西厢房不过10平方米大小,摆张床再放些箱子之类的杂物,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空余的地方了。前屋中间的那间其实是过道,东西厢房和堂屋情形相似。东屋名义上是两间,实际是一个通间。北侧砌了灶台,有大小两个锅灶。大灶早晚烧玉米稀饭算是一家人的早晚饭,小灶是留炒菜用的。大灶天天用,人吃过了,还要烧猪食。小灶早上一般不用,早饭就是稀饭、饼就咸菜萝卜干,用不上小灶。中午会炒个青菜什么的,鱼啊肉是蛋啊的很少见,多数情况下家里来客人我们才能见到荤。南侧拴着牛和猪,冬天冷,父亲怕夜里冻坏它们,一到晚上就把它们牵进东屋。其他季节,猪和牛都是拴在院子里。

  我父亲在宅子前后地里种了蔬菜,有辣椒、茄子、豆角之类的,逢集的时候拿去卖,换些油盐和我们读书的学费。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学费是5元5角,现在看起来很少,连盒饭都买不到,但那是父母攒了很久才攒够的。一分一角的纸币和硬币都有,凑在一起挺壮观的。我们姐弟四人都在读书,父母在每学期开学前,总是要翻箱倒柜寻找一番,有的时候还要到邻居亲戚那借一些才能凑足学费。在这样的情况下,屋顶旧了、破了,也得不到及时修缮,总是要等到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才会请人将屋顶的草换成新的。那个时候,有点钱的人家会建一种我们叫“腰二转”的房子,土坯墙,但房顶盖的是瓦片,不是草。也有人家的房子,墙是砖头砌的,房顶是瓦,但这样的人家很少,全村也没几户。

  1985年,父亲计划在5年内造新瓦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父母更辛劳了。这时大姐也初中毕业了,不再继续读了。几年中,全家有力的出力,没力的不给家里添乱,日子过得很艰辛。1989年,我们的新房子在前庄建起来了,宅基地是两户,东西两所堂屋,每所三间,加上西屋三间,一共是九间。房子宽敞了起来,人住着感觉也舒服多了。随后几年大姐和二姐相继出嫁了,哥哥高中毕业后也到昆山打工了,我上了初中后一直在校住宿,家里冷清了起来。父母有时候会说,家大了,人却少了。我们长大了,该出去闯荡了。哥哥结婚前,家里又盖了三间东屋,用来做饭。原来做饭的西屋,则变成了储物间。因为房间足够住的,就没有盖前屋,只建了两间门庐子。

房子的变迁,见证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两个宅基地连在一起

  1999年奶奶去世了,家里常住的只有父母了。哥哥过年的时候一般会回家,我放假的时候也会回家,两个姐姐平时也不能经常回家。父母希望经常看见我们,即使看不见,也希望我们经常打电话回家,听听声音聊以慰藉。有时候父亲说,我这一辈子辛苦攒起来的家产,以后都没人稀罕了。在父亲的内心里,他拼尽一生建造的房子是他的骄傲,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住者有其屋,自古以来一直是老百姓的梦想。我们有时候会笑父亲:您这房子能值多少钱呀,抵不上城里人家的卫生间。父亲仍然骄傲:城里的房子能有我的大吗?

  是的,城里的房子确实没有父亲的房子大。至少,哥哥和我的房子都比父亲的小。虽然我们的房子在城里,但是我们的家仍然在那个乡下。即使很多年以后,我们还会想起那房子,想起过去的日子。那个我们的老家,那段我们的岁月,永远在歌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