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二)活用典故例谈,作文更有创意

云想衣裳花想容

——活用典故例谈

三、天光云影共徘徊——内容充实

记叙文中引用典故,可以帮助叙事,刻画人物,抒发感情。鲁迅的《社戏》中写道:“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引用的这些句子告诉我们,孩子们所读之书艰深难懂,引不起孩子们的兴趣,不念更好;如果确实非读不可,那也只是没有抑扬顿挫地甚至不辨句读地一阵乱读大声读,听起来非常热闹,不过是孩子们给私塾先生的表演罢了。先生读书把头“拗过去,拗过去”,自我陶醉,虽有韵味,也不过是些内容陈腐的东西,孩子们更不懂,便趁他大声读的时候开起小差来。这些文字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孩子的天真无邪,先生的迂腐自适,尽含其中。换成概写,便无此效果。杨朔的《荔枝蜜》中写道:“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所引诗句传达出作者和苏东坡一样对荔枝深切喜爱的感情,清新典雅,为写荔枝蜜作了很好的铺垫。杨振宁的《邓稼先》一文为了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险恶,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加以描绘,并揣测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是什么心情,饱含作者对朋友的挂念,担心和敬佩的深情,于冷峻之中见火热心肠。

抒情散文中引用典故,往往是为强调古今人们经验的认同和感觉的相通,增强文采或作发挥的源头。像朱自清《春》中写春风的煦暖、温柔,就顺手拈来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语言简洁,上下文协调一致。

说明文中引用典故,可以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例如,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赵州桥的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就引用唐朝的宰相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来加以突出。为了说明赵州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就用唐朝文学家张卓的话来赞美它的美丽,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也显示了它不朽的艺术价值。吴冠中《桥之美》把“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为评析对象,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形式美。叶圣陶《苏州园林》中自然地织入“鱼戏莲叶间”(汉乐府《江南》句),简括了苏州园林的“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时所形成的动态美景,从又一个细节证明了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所追求的目标: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议论文论证过程中使用典故,往往起到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的作用。吴晗《谈骨气》一文中继中心论点提出之后,分析“骨气”的含义及本质特点时引用了主张舍生取义的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证明我们中国人自古就崇尚骨气,敬重有骨气的人,并提出了“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文中还借文天祥之事之诗以及“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了中国人的骨气。郝铭鉴的新闻述评《“挑战者”号追思》中引用苏轼词句“高处不胜寒”,说明早期的飞机密封条件不好,但是有很多人敢于乘坐,支持了飞机事业的发展。结尾一段直接引用屈原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论点的深化,将探索精神拓展到全体科学工作者。

四、余音绕梁久不绝——结尾含韵

文章结束时使用典故,可取得余味悠长的效果。

有的首尾相助,呼应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结构完整。《驿路梨花》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好处很多。其一,结构上照应题目,相当完整;其二,语含双关,暗揭主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神州大地上代有人传,似梨花香飘万里;其三,梨花的洁白与精神的崇高交相辉映,并贯穿全文,极富诗意。有的启发读者思考和回味,转出一层新意。《卧看牵牛织女星》结尾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寄蜉蚴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先承认人在茫茫宇宙中,面对天文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可能会叹息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然后指出人的高明处:通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能够发现那些支配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的自然法则,引导读者对宇宙和人生进行正确思考。

五、心有灵犀一点通——借鉴创新

通过上述品析,我们可以说古诗文的积累与感悟带给我们的东西是立体化的,全方位的。词汇,句式,谋篇布局技巧等等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使用。但有一点必须给学生讲明白,借鉴和引用不能迷失自我,不能“炫博”,不能“掉书袋”,一定要自然出新意。借鉴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走到这一步的唯一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像名家那样多实践。清代学者王国维实践了,集宋代晏殊、柳永、辛弃疾三词客之句,比喻古今成大功立大业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个境界,至今为人所称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执着理想,忍受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坚定信心,始终不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苦苦追寻,终得梦圆。毛泽东实践了,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名句,将凄恻与感伤变成了豪放与喜悦。所以,常思借鉴源头活水,最终必能自成机杼,文采飞扬。

云想衣裳花想容(二)活用典故例谈,作文更有创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