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称「我不认为中国AI能弯道超车」,如何评价盖茨的这番话?

如果说一切都是错的


这个观点我认为是中肯的。比尔·盖茨认为中国不能在AI(人工智能)方面超越美国,位置会是第二名。这是有依据的。

原因很简单,我们在数学、物理、材料、生物等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美国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AI(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我看来,涉及三大层面:算法、工程与应用市场。我们在应用市场上可以做到“弯道超车”,甚至花样超过美国。但是在工程实施的基本框架上,其实大致也只能是亦步亦趋,能做到基本跟美国同步就很不错了。

至于在算法上的颠覆性革命,在理论上基础上率先突破,与美国相比我们国家目前的科研实力确实比较薄弱、差距较远。目前来看,最有可能取得进展的是阿里巴巴的“达摩院”和“罗汉堂”构建的这种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研究模式。虽然如此,在局部领域有可能取得领先优势,但是在综合领域要超过美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可能性很小。

美国在数学研究上的优势,这是算法革命的基础。而在其他基础科学上的优势,这是发明与算法相结合的新型设备的基础。我们现在的工程师数量是值得自豪的,但在天才科学家方面还是数量太少。

我们国家必须有一次大学的教育革命,以改变我们在培养天才方面的成材率。


建章看世界


专业的事情还是要听专业人士的意见。涵叔基本上是技术盲一个,只能从关注这事的一名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来说点自己的感想。

这些年关于中美竞争的话题,还是比较多的集中于中美经济总量上,也就是说,对于量的关注远多于对于质的关注。

但事实上,当中国已经将高质量发展明确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那么作为世界头两号经济体的中美之间的竞争也必然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质量上。

如果将AI技术的发展作为衡量各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我倒认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接受CNN采访时对中国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甚至是有些客气的。毕竟,“第二名”的成绩已经很不差了

具体到AI这个领域,我并没有多少的发言权,但就我从业这十几年和中国政商两届尤其是企业界打交道的经历以及我对两国发展的个人观察来看,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技术进步虽然确实可以用“飞跃式发展”来形容,但到目前为止,也只是能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有限的局部优势,距离总体领先还远着呢。不仅和美国比是如此,和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比,同样差距很大。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些年人们对于中美之间的竞争甚至是在中国的发展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既然竞争的话,就要什么都能赢过对手,全面争先。但其实,这不仅没有必要,也是不现实的。除了一些涉及到国家长远战略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外,未来的全球竞争一定是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形成比较良好有序的竞争态势。

就像奥运会上,你非要中国和巴西去在足球上比个高低,非要中国和美国在篮球上争个先后,那不是自取其辱吗。但这不是说,我们的足球和篮球不用发展了,就指着乒乓球打天下就好了,而是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势,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合作中竞争,做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说到底,

很多时候超越自己比超越对手更重要,如何具备变对手的强大为自己走向强大的能力,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命题


涵一


「AI」就是指「人工智能」,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国家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人工智能,前段时间国家已经将 Python 列为高中必修的基本课程之一。而比尔·盖茨接受 CNN 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 AI 发展迅速,扶持力度巨大,但他不认为中国能在 AI 方面超越美国,中国的位置会是第二名。

其实,中国目前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 AI 的扶持力度和投入上,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已经在缩小了。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问题的背后就是美国和中国在 AI 发展之间的比较,那比尔盖茨为何会有这样的结论呢?

1、美国无论是 AI 的先发优势还是核心技术,目前优势都非常明显。比尔盖茨这么说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身为微软掌门人,比尔盖茨这么客气委婉的表达自己对中国 AI 的发展以及地位,也完全不失作为一个世界首富应有的形象。

我们必须承认,在 AI 人工智能领域,不管是先发优势还是核心技术以及相关专利方面,美国都遥遥领先,而中国是在 2015 年后才开始把发展的重点布局在人工智能上面,核心技术上面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因此,比尔盖茨不认为中国 AI 能够弯道超车超越美国,不是没有道理的。

2、美国在 AI 方面的人才更加卓越。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美国常青藤名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相对于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流大学培养的 AI 人才,很明显是美国的 AI 人才更多更突出。

3、美国拥有世界顶级的科技公司掌握核心的技术。美国拥有 Google、Amazon、Facebook、苹果等世界级别的巨无霸科技公司,在 AI 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也是非常大。中国比较有名的公司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等在 AI 方面的技术与研究是远远不及美国的科技巨头的。

综上所述,尽管美国的 AI 发展遥遥领先,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渐加大,虽然目前来看中国 AI 弯道超车的几率不大,但未来又有谁能预测呢?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可能中国的 AI 发展可能暂时无法超越美国,但未来必定会越来越好。


stormzhang


盖茨估计是对的。初看标题我还以为盖茨又在唱衰中国的,实际上不然,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盖茨说的超车的车指的可不是二三流国家,而是科技大国美国。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四有青年来说,我们每一个心里都很清楚中国在科学上和美国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是一下子把差距缩小为零,而是需要耐着性子慢慢的追赶。

首先,我们国家在科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科技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我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以及顽强的拼搏精神一步又一步的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军事封锁,我们在国防上我们的第五代战机歼20马上就要装备部队了,国产的舰艇如下饺子般下水——最近中国的第二艘航空母舰已经试航结束了,这些极大地壮大了国防力量。在通讯上,中国在2G,3G、4G上一直追随发达国家的脚步,现在到5G时代中国已经开始着手参与定制标准了,这是从0到1的飞跃。另外中国也实现了诺贝尔奖科学奖零的突破,袁隆平培育了海水稻,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名列榜首等等,每天中国的科技新闻都在刷新着,这些都是中国科技进步的体现。

但是,除了成绩之外,我们不能一味的鼓吹和夸大成绩,还得认真反思我们的不足,要看到我国科技的不足之处。我认为中国要实现AI的反超必须要有自己的国产芯片。但是,说起芯片恰恰是中国的弱点以及短处,经常受制于人。

同样的,AI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并不是靠写软件就能搞定的,他需要硬件的支撑,也就是处理器的支撑,没有集成电路的情况下,空谈AI就是耍流氓,就是炒概念骗股民的钱。但是我们板着指头数一下,中国有那几个公司能独立研发设计芯片呢?在这里,我们还没有台湾省做的好的,湾湾好歹有个台积电,我们竟然没有!说出去有点惭愧,和拥有一大批“白斩鸡”一样惭愧。

反观美国,人家的集成电路就比较厉害了,比如美国生产设计的巨头英特尔、AMD、英伟达、德州仪器等等,苹果的手机芯片也是自主设计的,所以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相比是明显处于下风的。美国除了集成电路厉害以外,像谷歌、微软、苹果这样的巨头公司,设计能力是惊人的。中国的科技公司比着他们来讲差距还是很大的。当百度还靠着莆田系吃饭的时候,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路上奔驰了,从这个方面来讲,盖茨的言论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话实说。但是我不希望盖茨会因为这段话而被招黑,毕竟在这个社会上实话实说是要勇气的,你一说实话没准就会被“裤子”影射,最后拿个手机恶心你,对了,手机不光有1还有2。


管窥历史


盖茨讲的有道理,但我们也不用妄自菲薄,中国在人工智能上并非没有机会。


人工智能三要素:算法、算力和大数据。客观地看,中国在算力和大数据上有优势,但是在核心的算法上我们目前主要偏重的是应用,底层原理的研究上落后于美国。从2010年开始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主要源于深度学习领域的学术研究,而业界公认的“三架马车”,Yann LeCun、Geoffrey Hinton和Yoshua Bengio都是在为美国(或北美地区)服务。


虽然人工智能的原理不是我们发明的,但在基础学科中的突破往往上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例如相对论,最早由爱因斯坦提出但并不仅限于某个国家,而中国恰恰是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有自己独到的优势,主要是因为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


1.中国人口众多,“大数据”的基础好。截止到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2. 除了数据以外,中国还有许多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尤其是在高度数字化的互联网行业中。比如:电商、社交、智能制造等等。


即使是AI的底层原理,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基本已经成熟。或者换句话说,深度学习的潜力已经被充分挖掘,人工智能要有下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取决于能不能诞生新的原理和算法,将来可能又是新的一批科学家提出替代深度学习的理论。这点上,中国已经把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也有不小的机会占领前沿技术的高地。



高挺观点


中国能不能在人工智能(AI)方面超越美国,恐怕还不好说。更关键的是,是怎样一个时间尺度来衡量。三五年之内?全面超越很难,但部分领域领先是有可能的。一二十年?全面超越也不是没有可能。

的确,美国有Google、Amazon、Facebook、苹果等科技公司,有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方面有着太多优势。但中国的研究机构、创业公司,以及互联网巨头也都对人工智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

美国CB风险投资公司最近发布的《2018年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股权融资额占到全球总量的48%,比美国同行高出10个百分点。而且,以“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关键词检索,来自中国的专利数量明显高于来自美国的专利数量,其中以“深度学习”相关的中国专利数量甚至是美国的六倍。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上周发布了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其中有两项与人工智能有关,一项是“给所有人的人工智能”——云端AI,让深度学习算法变得像微博一样简单易用;另一项是对抗性神经网络,即通过两个AI系统“猫捉老鼠”式的竞争对抗,极大化加速及其学习的过程。而这家权威科技媒体提到,主要研究者不只有谷歌、亚马逊、微软等美国机构,还有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中国互联网巨头,以及中科院自动化所、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中国创业公司。

中国的力量绝对不容小觑。而且,特朗普似乎对科技不是那么重视,这也会给中国留出一些机会。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AI预测报告就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 2030 年将达到 15.7 万亿,很多国家都在出台新战略从而获取最大利益,但2017年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已经在消减人工智能研究经费。这份报告还说,“如果中国开始制造领先的AI 应用,西方将会回应。”


老虎科技


中国AI能不能弯道超车,需要用事实和市场来说话。

一分为二地看,中美AI存在几方面的差距。一是在AI技术研发方面,显然美国比中国领先,这是事实。中国AI技术只不过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二是美国科技企业对AI技术的应用和实践经验比中国更胜一筹,比如2012年谷歌就研制并在路上实验了无人驾驭技术,而中国是在2015年研发推出全球第一台无人驾驶大客车;三是在AI人才方面,美国有明显的人才优势,这是中国目前在AI人才方面的一个短板。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AI没有机会,能不能弯道超出。目前中国在AI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从政府到企业,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试图在这一轮AI热潮中取得话语权。事实上,中国尽管比美国的AI起步要晚,但在发展势头上相当迅猛,而且很多AI技术在国际上取得了领先地位。

科大讯飞在AI技术上的突破,已获得美国权威杂志的认可。2017年美国《福布斯》报道称,科大讯飞、碳云智能科技公司、百度有望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导者。科大讯飞总部位于安徽,擅长语音技术,在语音合成以及中文与其它语言互译方面赢得了多个国际比赛大奖。中科院称,在中文语音识别上,科大讯飞也击败了苹果。

百度的无人驾驭技术也在快马加鞭。今年春晚,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就开进了CCTV1的屏幕之上,百度DuerOS更是把语音作为入口,打造未来智能家居和万物互联的关键节点。据悉,百年每年在AI研发上的投入达到数十亿美元,AI占绝大部分比重。

阿里巴巴最为一家全球性的电商平台公司,更是将AI技术融入到了电商产业链。阿里巴巴还拥有全球最稳定、安全的云计算产品“阿里云”。通过云计算+海量数据的相结合,将AI技术输出到在线推广、线下零售、金融、医疗、物流、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

AI技术是在近两年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虽然美国企业在AI技术研究上具有时间上的领先。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先驱。如同当年率先入围中国互联网游戏界的盛大陈天桥,如今的江湖上只是流传着他的传说,而享受胜利喜悦的则是腾讯的马化腾。

从中国对AI的投入来看,毫无疑问,未来的目标是在全球AI技术中设立标准和话语权。或许目前中国的AI不能全部实现弯道超车,但在局部或某一领域的研究应用,还是非常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或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


蓝科技


比尔盖茨说到了中国在AI方面不可能弯道超车的两点原因,但他并没有看到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所在,这个问题是人类科技之所以能快速发展的最底层的动因,那就是思想自由。

科技需要天马行空的想法,而这一点正是国人最缺乏的,我们在想任何事,做任何事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个事情是不是可行,而是要先问自己,这个事是不是自己想错了,是不是违背了权威,是不是会给自己带来风险。当人不能做到自由思考的时候,科学进步就是一句空谈,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自我审查自我约束,你还有什么动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呢?

正因为不能自由思考,所以总会迷恋权威,总是希望有权威来告诉自己准确的答案。问题是科学从来没有完全准确的答案,只有还暂未被证伪的答案。

我觉得比尔盖茨的说法至少在目前来看还是比较靠谱的,在不解放思想的情况下,不光是AI无法弯道超车,任何其它科学都不可能弯道超车。


徐德文


一、比尔·盖茨说的是事实

作为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说法,有其道理,而且说的也是目前的事实。至少在短期来说,中国的人工智能超越美国,依然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局面。

美国的谷歌、亚马逊,facebook和苹果等科技公司,以及为这些公司提供科技支持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确在人工智能的培育上,有着先天的科技、金融以及行业等方面的优势

二、任何伟大的人物都可能会看走眼

毕竟人无完人,就像曾经预言世界上只需要5台电脑的前IBM董事长马斯.沃森那样,比尔·盖茨,也不可能永远都预言正确。即使这些曾经的伟大商业人物,他们对于当时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也很难分辨出哪些情况是未来才会出现,而当时看来绝对荒谬绝伦的。

为什么微软在互联网以及之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渐渐地体力不支?

就是因为,比尔盖茨当年对这些新业务不够看好,同时也并不足够重视。

所以对于比尔盖茨所说的,认为中国不能弯道超车的说法,看未来两国可能的科技水平,其实是很难定论的。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可能是一个,别处的,但却是很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人口的质量和数量。

三、中国的优势——人口的质量和数量

当年日本经济崛起的时候,美国人很是担心,但很快日本就开始走了下坡路。表面上有所谓广场协议和日本自身的产业结构缺陷,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面对这些挫折和弊病,日本没有足够的新鲜人口,作为力量的源泉。换言之,日本无法通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口作为活力,来冲破自身产业上或者行业等方面的各种弊病和桎梏。

反过来看看中国,我们至少有与世界市场经济直接或间接相连的庞大人口,这种人口初步具备了相应的劳动素质,而摆脱了印度虽然人口庞大,但无法有效介入市场经济的困境。

所以,就人口问题而言,中国目前的庞大人口,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劳动素养,这才是能够于美国人口相抗衡的核心经济竞争力。

为什么人口质量如此重要呢?我们可以反观日本。

日本原计划用大量的智能机器人来代替需要喂养的麻烦更多的国民,到如今,日本的机器人产业也依然世界领先。可为什么日本的经济始终一蹶不振呢?那是因为日本没有足够数量的新鲜人口!新鲜人口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刺激需求,提供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成为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而这是机器人无法做到的。

除此以外,庞大的有素质的人口,还可以做到很多,我们目前可能并未想到,但实际却非常重要的经济贡献。

这就像一片树林,里面其实是一个生态完整的体系。并非是因为有了一颗颗足够数量的树,而是因为这些树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生机。以此类推,人口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商机,和经济活力一样。

四、美国的大杀器——有择优倾向的移民传统

不过中国的人口也存在着问题:老龄化的趋势日趋严重,理论上可能会步日本的后尘。而美国作为一个有着历史悠久的移民传统的国家,它可以不断的从世界上择优选用最先进素质的人为自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这才是美国基业常青的根本。

无论是在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还是未来的经济大比拼,在基于人口因素的力量博弈中,中国要想占得优势,必须更好的关注国民的生存状态,让百姓更好地生养。同时,中国应该创造希望和足够有吸引力的机会,吸引世界的先进人才为自己所用。我想这才是,中国人口问题获得根本性改善的方向。


镁客网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究竟能不能赶上美国,成功实现”弯道超车”?从目前来看,下这个结论显然还为时过早。

首先必须承认,人工智能是目前中美两国你追我赶的一个领域。对中国这么一个后起科技大国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大家记得,在以往的科技发展历史上,中国几乎没有在任何一个科技领域里面能够与美国站在相对同样的起跑线上;而只有这一次的人工智能是个例外。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国家实力,其中包括科技实力的发展水平。

同时也必须承认,中国毕竟是一个科技后起大国,与美国相比无论在人才制度应用投入等各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就人工智能领域而言,我们可以从国家战略、资金、人才、行业分布等各个领域着手进行比较,从中看出中美两国的实力水平及其差距。

首先,从国家战略而言,应该说中美两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认识都达到了一个战略高度,因此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就资金投入而言,两国目前也几乎不相上下。

就人工智能公司的数量而言,目前美国雄居第一,中国名列第二。从人才的数量质量而言,应该说美国还是远远超过中国。更重要的是,美国的人工智能人才分布较广,而中国则相对而言则是垂直性的分布。而这其实也涉及到两国人工产业的分布问题。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广,而中国则相对而言更呈现出一种垂直领域的分布。

换言之,美国作为一个老牌科技强国,企人才和领誉的分布已经呈现一种多元、广阔的分布格局,而中国则依然是倾国家之力或资本之力,拥有一批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但这些人工智能人才要么大多来自美国,要么依然呈现一种垂直分布的状态,对行业的辐射并不广泛。而这也将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比尔.盖茨的观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对中国也是一种激励。



从人工智能的发展格局来看,未来争雄的两国无疑是美国和中国。从发展的时间表上看,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将是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而2020-2025年显然将是中美人工智能领域决战的关键阶段。

2020-2025年,中美人工智能决赛,成败在此一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