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佛像介绍

尼泊尔佛像介绍

尼泊尔造像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尼泊尔古代文明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页,尼泊尔佛像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艺术风格和手法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本民族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造像艺术形式,尤其是在公元12世纪左右,尼泊尔佛像艺术发展成熟到了鼎盛时期。

尼泊尔佛像介绍

尼泊尔佛像介绍

尼泊尔佛像的特点

尼泊尔造像艺术产生于尼泊尔特定的地区和这一地区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具有鲜明的地区民族特色,堪称印巴次大陆的一枝独秀。

尼泊尔佛像介绍

尼泊尔佛像介绍

一、民族特色

尼泊尔造像艺术是以加德满都谷地为中心,以纽瓦尔人为主要造像者而发生发展的,这种特定的造像场地和造像者是其艺术形式朝着地区化,民族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纽瓦尔人聪明勤劳,擅长建筑、雕刻、铸造等技艺,是公认的尼泊尔文化艺术的主要创造者,纽瓦尔人在制作佛像时,大胆渗入本民族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制作的佛像,面带喜色,头大肩宽,胸阔腰圆,工艺精湛,从体型到装饰皆具有典型的纽瓦尔人的人体和审美特色。

尼泊尔佛像介绍

尼泊尔佛像介绍

二、宗教特色-以密教为主

尼泊尔佛像以密教为主,造型复杂,装饰繁褥,女性特征明显。密教在尼泊尔的影响比显教明显要长,它从7世纪开始便占居尼泊尔佛教主流,这种优势一直保持至今。密教的这一优势,导致了尼泊尔造像的全面密教化。

尼泊尔佛像介绍

尼泊尔佛像介绍

三、用材独特

尼泊尔佛像以金铜造像为主,所用铜一般皆为上等的红铜,质软细腻。尼泊尔人对铜有一种特殊的喜爱,视为神圣之物,尼泊尔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铜技术,用铜制作各种器具。12世纪后,尼泊尔金铜造像主要满足我国西藏、青海、内蒙等地需求。这些民族具有游移不定,尊奉藏传佛教,注重“即事而真”的本尊修法的共同特点,金铜造像以其庄严神圣,轻便光洁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些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特点。供需往来,千古不绝。这也是尼泊尔金铜造像艺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尼泊尔佛像介绍

尼泊尔佛像介绍

尼泊尔佛像制作过程

铸佛像在古代被认为是严肃、神秘、难度很大的工程,是暗有神明护佑的。尼泊尔佛像制作采用的失蜡法铸造技术,他的特点是第一道的蜡型实际上即是完成品的效果图,可以具体地看出佛像例如发髻、冠戴、飘带等处细节,并能做出哪些该加减增添,以免与法度不合,修改定稿后方可铸造佛像。

尼泊尔佛像介绍

尼泊尔佛像介绍

1、泥塑雕刻 :每件铜雕塑都要经过雕塑师在原创设计稿的基础上反复揣摩、推敲之后进行的再创作后制作泥塑,泥塑的质量如造型、神韵、意图的表达呈现直接影响铜雕塑成品的好坏;

2、矽胶开模

3、制作模种:矽胶模具制作完成之后,就可以用树脂灌制出雕塑原型的模种;

4、修整模种: 要对模种表面进行打磨以及一些细微效果的处理及调整;

5、制作生产模具 :用修整好的模种制作生产模具;

6、倒蜡模: 将加热熔化的石蜡倒入模具来制作蜡模;

7、修蜡模: 蜡模表面会残留模具的模线及少许的损坏,所以要修整蜡模;

8、砂模(陶壳)制作 :把若干个蜡模组成串,连续多次重复浸入泥浆(或石浆),外层包埋并除湿干燥,将陶壳制成约9mm(5-7层)厚,再放入140-160℃烘箱或高压蒸气锅内溶解腊胚直到成中空陶壳;

9、铸造 :将(砂模)陶壳被放入烧结炉烧至1000℃-1150℃,将铜液倒入陶壳,冷却后在将外层陶壳震破,里面就是我们制作的铜雕塑的粗胚体;

10、铜雕塑铸件修整及处理 :对铸造出来的铜雕塑要作喷砂及清洁、切割,研磨、热处理、整形、机加工、抛光等一系列最后处理;

11、表面效果处理及保护 :在铜雕表面处理需要的效果,如鎏金、贴金,彩绘或者热着色,最后再做打蜡保护及抛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