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做诗(7):古典诗歌的发展演变(下)

(紧接昨日前文)

从无平仄规律到格律诗

我国的古典诗歌,由于汉语自身的语言特点,也因为几千年文化传承的薪火不绝,不仅在思想艺术上不断升华,在形式上也不断创新,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上的顶峰。格律诗词就是古典文化艺术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长期以来,人们对诗歌为何要押韵,声母韵母是什么关系也都是不知道的,走的是一条不自觉的道路。到了汉代,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人们在梵语的启发下,开始了音韵学的研究与发展。给汉字注意从直注法,就是用一熟知的汉字给另一生疏的汉字注音,发展到了反切注音法。就是用一些常用汉字代表声母,另一些常用汉字代表韵母,两两组合快读,就得到了生字的读音。如:“愴”字就是“怆”怎么读?唐时反切标注:楚亮切,就是用楚字代表声母及韵首chu,亮代表韵母ang,然后快读,得出了新的读音chuang,在原理上与今天的汉语拼音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用规定的汉字,而不是用字母来拼音。

古人知道了反切,也知道了汉语四声,合理地使用四声,更能使诗句抑扬顿挫,形成特别的音韵美。在南朝时,一群文人大臣正在讨论汉语四声,梁武帝走过问,你们在说什么呢?我们在说四声,那什么是四声?一个大臣顺势拍马屁说:四声就是“天子万福”!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合起来就是“平上去入”。关于平上去入有这样一句口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道远,

入声短促急就章。

跟现在的汉语四声有点不一样,就是现在已没有了入声,入声字也分摊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这一时期,格律诗也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样的对仗律句就是这一期的作品。

隋一统全国,南北文化融合,格律诗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由陆法言主持,编修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韵书《切韵》,并通行全国,此后格律诗押韵有了官方标准。隋炀帝虽说荒淫无道,但诗歌水平也是杠杠的,他的《春江花月夜》,比那个后来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点不逊色: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特别是后面两句,是标准的对仗名联,不仅合平仄,意境更是上乘,而且语言通俗易懂,现代人可以不用注释而无障碍欣赏,完全不象一千四百多年前古人作品。后来的张若虚受不受到影响启发了呢?难说。

正是前人的开创,迎来了唐代诗歌空前繁荣与发展。

以后我们将走近唐朝,学习欣赏唐代诗歌,练习格律诗。

今天的题目是:《饮水思源》

立足轩辕地,

抬头尧舜天。

星光何灿烂,

饮水要思源。

足,入声字,仄声。
大家来做诗(7):古典诗歌的发展演变(下)这是我县小景:五峰日出。就是那天我招手向大家告别玩对联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