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陸奇的工作機會不多了

陸奇的選擇

是接下來一段歷史的序幕


自從卸任百度總裁兼首席運營官之後,陸奇——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科技公司華人高管的去向就成了一個謎,與之相伴的是各種傳言,靠譜的和不靠譜的混雜在一起,但大多數都頗不靠譜。

最新的不靠譜的傳言是:陸奇即將加盟比特大陸——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礦機制造商,一家估值超過120億美元,傳說中即將赴港上市的區塊鏈獨角獸。你只需要把“陸奇”跟“挖礦”兩件事自動聯想在一起,那個畫面就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和喜感。

“比特大陸”是比特幣領域一家很厲害的公司,這是個事實,它的創始人吳忌寒是《紐約時報》評出的“區塊鏈革命”10位代表人物中唯一的中國人,1980後,被他的歐美同行們稱為“JHAD"(Jihan的諧音,意譯為恐怖分子),掌控著全球比特幣礦機30%的計算力。他主導了比特幣歷史上的第一次硬分叉,是技術和投資的雙重信徒。我是一個對區塊鏈界的群魔亂舞非議頗多的人,但對吳忌寒,我充滿了敬意和好奇,一直想找機會跟他聊個天,尤其是聽說他要藉助在礦機領域積累的算力研究基礎,轉向人工智能芯片研發之後。

但這跟陸奇要加盟比特大陸,是兩回事。陸奇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地位和學術積累,與比特大陸和吳忌寒的AI芯片研發,也是兩回事。陸奇卸任了百度的COO,加盟比特大陸,就好比是卸任了總理當了三線城市的市長。

好在比特大陸很快闢謠了,稱陸奇的加盟一事“無中生有”。但有意思的是,“鏈圈”和“幣圈”的大多數寧可信其有,傳得不亦樂乎。願意相信一切不可能的傳言,視一切傳言為區塊鏈的利好,無視常識的作用,是這個圈兒的習慣。

留給陸奇的工作機會不多了

陸奇不可能去比特大陸,也不可能去任何一家炙手可熱的“獨角獸”科技企業,這是一個事實,也是一個常識。他在拼多多擔任的是獨立董事——這是一家科技公司在上市前通常會有的標準操作,邀請一位具備公眾影響力的企業家或投資人,代表公眾對這家公司行使監督權。就像滴滴的董事會觀察員楊致遠(雅虎創始人)和美團的獨立董事沈向洋(微軟執行副總裁、陸奇的繼任者)那樣,除此無它。

而人們之所以對陸奇的去向感興趣,除了對陸奇本人的期待和興趣之外,還因為陸奇選擇去哪家公司,實際上意味著這家公司具備了某種不可言說的地位——與BAT,至少是BAT當中的B——等量齊觀的業界地位。

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能進入陸奇視野的公司,才少之又少。

據我所知,在2016年初陸奇以腿傷為由突然宣佈辭任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的時候,用戶規模達到上億規模的中國的互聯網和科技公司幾乎傾巢而動,延攬陸奇加盟,其中包括一系列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涉獵或積累的獨角獸們——幾乎人人都相信陸奇的職業生涯下一站在中國。這個猜測是沒錯的,但在陸奇視線範圍內的公司卻屈指可數,在一度幾乎與騰訊談妥所有細節的時候,百度的公告發出來了——2017年2月,陸奇成了百度的副董事長、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陸奇當時加盟百度的原因,現在已經很清楚了。陸奇是科學家,也是全球頂級的職業經理人,他需要一個能與此完全匹配,實現其抱負的位置。他與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認識20多年,而百度是在人工智能領域積累最深廣的中國互聯網巨頭,在搜索算法、語音、語義和圖像識別,以及自動駕駛等領域都有強烈的企圖;加上首席運營官的職位和負責所有業務部門的權限,確實是個合適的選項。

留給陸奇的工作機會不多了

至於一年多之後陸奇即卸任在百度的所有核心職務,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對百度品牌的傷害,但這種傷害是雙向的。百度的品牌形象甚至股價確實因為陸奇的卸任一度受到了明顯的消極影響,但這件事對陸奇的影響同樣是值得注意的——作為全球頂級的華人職業經理人,回到中國的第一次職業經理人生涯在14個月內即告終結,對其它想與陸奇合作的中國互聯網和科技企業來說,很難不權衡這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們將用怎樣的方式,建立怎樣的信任,以實現與陸奇的合作。

百度的企業文化和公司治理有它的自身問題,這恐怕是陸奇離職無法迴避的原因,在陸奇離開之後,百度再想延攬同一級別的職業經理人的難度恐怕大得多。但百度在文化上存在的這些問題,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都有。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普遍是強文化驅動的,而且這種企業文化與硅谷範兒的、美國公司的企業文化大相徑庭。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絕大多數都仍然是公司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話事人,而中國的互聯網從業者們也普遍相信:職業經理人是無法管理好一家公司的。

而“最有權勢的華人職業經理人”陸奇,本質上仍然是一個美國人。

他在美國生活了26年,在美國科技公司工作了近20年,擔任美國科技公司的高級職業經理人長達10年。無論在雅虎還是微軟,他的“老闆”都是擔任CEO的職業經理人,他從來沒真正地和創始人一起共事過,尤其是中國公司的創始人。

與中國公司的創始人合作,就得接受他們多少有些粗放式的管理,就得接受他們把增長視作一切的價值取向,和一邊急速狂奔一邊補輪子的冒險行動,就得適應叢林法則,就得適應隨時變化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太“職業”了不行,太“經理人”了也不行,太愛惜羽毛更不行。

如果在百度這些問題都是問題的話,那麼在滴滴,在今日頭條,在美團,在拼多多,甚至在小米,這些問題都更是問題。在阿里巴巴也是問題——作為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公司,它的杭州總部是被一種氣場更強大的中國式企業文化驅動的,而且職業經理人團隊很成熟,如果一名外部的職業經理人加入的話,顯然沒法像在百度一樣被授予掌管所有業務的權限,文化上的挑戰也更大。

騰訊呢?它應該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治理最“像硅谷”的一家公司了,但它並不是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它需要一個科學家背景的高級職業經理人讓它變得更像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遊戲公司和投資公司麼?也許真的需要。但在創始人仍主導著公司的發展方向的背景下,由一名華人職業經理人把它變成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公司,真的比在一家內部山頭林立的技術公司當主導所有業務的職業經理人更容易麼?

但這恐怕就是事實。當56歲的陸奇開始把他的職業生涯重心放到中國的時候,他看到的是充滿熱血、機會、挑戰和不確定性的中國科技和互聯網市場,中國互聯網的頭號玩家們看到的是一個謙遜、有經驗、聲望和全球資源的頂級職業經理人。但陸奇很難真切地體認中國互聯網的草莽和血脈賁張,中國互聯網的頭號玩家們也很難直接察覺到陸奇謙遜笑容背後的矜持和愛惜羽毛。他們互相需要又彼此誤讀,而且這種誤讀會持續下去,在百度結束了,在其它地方也會開始。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中國互聯網獨角獸誕生的速度和獨立存活的概率(接受騰訊和阿里的投資也算)超過硅谷的公司,且隨著中國人口和增長紅利的衰退而產生了對全球市場的企圖心,加上原生創始團隊視野和經驗半徑的侷限,它們當中會有越來越多的玩家需要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頂級職業經理人的加盟,而有著“家國情結”的第一代華人職業經理人是更好的選擇。但曾經供職於世界級頂級科技公司、現今仍然活躍在研發和產品一線的華人職業經理人已經少之又少,在他們興奮且充滿疑惑的視野所及範圍之內,可供選擇的中國科技公司也是少之又少,前人踩過的坑,他們都會遠遠地繞開,繞來繞去就又回到了硅谷或西雅圖的原點上。

可供陸奇選擇的工作機會不多了。回到美國繼續在大公司做職業經理人?也許是個選項,除了微軟,還有Google和Facebook,但這對已經57歲的陸奇有什麼意義。去創業?這個傳聞也有不少,那是在中國還是美國?現在中國VC和PE的錢已經不多了,但支持陸奇這樣的頂級人物沒有問題,但錢之外的問題呢?搭建一箇中國和美國兩邊的研發和產品團隊是一個選項,但在中國和美國貿易衝突以及與之相伴的科技資源衝突日漸緊迫之時,這麼做的風險也變得更大——陸奇的華人身份和在百度14個月的經歷,放在現在的環境下真的是件好事麼?

陸奇不可能去比特大陸,這是常識。他甚至也很難去今日頭條、美團、小米和拼多多;在阿里巴巴和騰訊,他可能會面臨與百度不同,但同樣給巨大且難以兼容的挑戰。如果創業,他需要在中美之間小心翼翼地平衡。

我這麼說不是對陸奇有意見,我仍然崇敬他。因為人們對陸奇下一步去向的興趣和好奇,以及陸奇的選擇挑戰,背後其實是一個真正重要的問題:中國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如何真正地擁抱全球市場和人才,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將遇到哪些時代性的、文化的和治理方式上的挑戰。陸奇的選擇,其實是接下來一段大歷史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