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三立的影响力和行业历史地位似乎比侯宝林弱?

__小易


在文艺界,有人天生就具备旗手的气质。侯宝林大师好像就属于这一种。

相声是门语言的艺术,评判标准其实很复杂,你把一段贯口说得很溜,可以把绕口令倒着背,也不一定是位大师,相声表演是要看很多综合起来的素质。

实话实说,我年轻的时候虽然很崇拜马三立大师,更多的是出于他本身的那些传奇经历,并不是喜欢他的相声。主要是他的相声包袱少,就像《逗你玩》,听了老半天就一个包袱。还有《秘方》,通篇都是铺垫,到最后抖出一个包袱:挠挠。中国的观众很有意思,都知道那个梗在那里,大家还是喜欢听,憋着等那个包袱出来然后哈哈一笑。


在这老几位大师中,论作品数量,刘宝瑞留下的作品最多,马三立老师可能少一些,侯宝林应该属于中游。马三立最好的时光应该是最富创作型的阶段去下放劳动改造了,这可能是作品少的主因。我记得少马爷说过落实政策回城的时候,老爷子差不多有整建制旳鸡鸭兵团了,都不想返城了。可以看出老爷子的隐忍能力。侯宝林大师最然也有下放的时候,但是时间上应该比较短。侯大师的相声包袱密集为大家喜闻乐见,而且是京派相声,侯大师表演功力较深,早期学过京剧,又比较擅长模仿,不论是作品还是表演基本上属于史无前例的。


论政治影响力,侯先生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并当过主席团成员,多次为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表演过相声。而马三立影响力低多了,仅当过天津的政协委员。当然这和马老不是那种喜欢出风头的人有关。

论理论研究,侯大师是行业翘楚,不仅是针对相声的研究,对于笑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比如喜剧也有研究并有论著传世。就好比曲艺界的王国维,作品就是相声理论方面的《人间词话》。



所以从多个方面,侯宝林大师影响力比马三立大师要高出许多。


河畔一壶酒


在相声家谱里,马三立是“寿”字辈,侯宝林是“宝”字辈,马三立比侯宝林大一辈,所以侯宝林一直称呼马三立为“三叔”。在讲究师承和辈分的相声行里,这个规矩不能乱,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二人合影,永远是马三立坐着,侯宝林站着。

但辈分不代表名气和成就,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一点似乎也存在于马侯之间。很长一段时期内,侯宝林的名声都要比马三立更大,侯被称为“相声大师”,而马直到晚年才被尊称为“相声泰斗”,大师是跟水平有关的,泰斗凭的还是辈分和资历;政治待遇上,侯也明显比马要强,虽然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其中还是代表着对其社会贡献的肯定程度的。

那么马三立是不是真的不如侯宝林说的好?

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两人的风格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帅卖怪坏”的说法看,马更接近“怪”,侯更接近“帅”;从“说学逗唱”来看,马更擅长“说”,侯更擅长“唱”;马更长于叙述和塑造,因此其作品中诞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小人物,侯更长于文化和技法的运用,所以其作品中戏曲、方言、历史等内容十分丰富;二人都善于讽刺,但马更多以自嘲形式来完成,而且大多时候只讲不评,留给人自己品味,侯则更多以旁观角度揭露,是杂文式的;马显得更平民,侯显得更精英。

其次,某种意义上马的许多作品或许比侯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在侯的作品中,时代痕迹非常重,这些东西可能在当时有非常好的效果和重要意义,但时过境迁未必好使;而马的作品时代痕迹就淡了许多,更多的是人性永恒的丑陋和弱点,因此无论观众如何迭代,其表达意图依然有效。

既然如此,为什么马三立的影响力和行业历史地位看起来确实不如侯宝林呢?

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直接原因。侯宝林一直在北京从艺,而马三立从1950年起就扎根天津了,虽然两个城市的距离不过一百三十余公里,但北京是首都,对于全国都有辐射作用,其文化也更多的带有全国性,天津只是一个地方,影响范围有限,自然无法相提并论。

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侯的艺术是殿堂性的,马是江湖性的,因此侯与权力的关系更近,反过来得到的加持也就更多。

1949年以后,文艺为政治服务,所有旧的艺术形式都要接受新社会的改造。侯宝林是相声改革的积极分子和领导者,在他的努力下,相声这门民间艺术不仅得到了文明化清洁,也获得了可以配合形势、发挥宣传作用的新功能。马三立虽然也积极编演新相声,也对相声文明化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着力更多还是一个艺术行当自身水准的提升,政治色彩始终淡了许多。加上1958年开始,马就被运动波及,此后19年远离舞台,错过了最能创造作品的壮年时光。

马三立的《买猴》、《开会迷》等也是新相声的代表,但同时与侯的新相声有明显不同的面相

侯宝林的相声新,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演出影像里,他永远都是穿大褂的

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就有另一种误解的危险了。在今天的语境中,似乎“民间的”就是好的、独立的、纯粹的,而只要与权力产生关系就一定是不好的、依附的、另有所图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民间也会有阿谀奉承、也有醉翁之意、也有坏的,殿堂里同样有专注的、坚守的、优质的。侯宝林对相声的改革,仍然是以相声为本位的,和后来的歌颂相声、政策相声、口号相声是不一样的,徒子徒孙们丢了底线走了歪路,锅还是不好一味算到前辈头上去。

说回前面,也因为侯的这种特殊地位,因此侯门弟子也基本都身居高位,不断开枝散叶之后,即使是为了抬高自身,也要壮大本门声势,所以就会一直去强化侯宝林的重要与独特,侯的影响力随之越来越大。而马三立的徒弟们显赫者寡,话语权也就掌握得少,对马的追认和抬升自然不及。这都是后人的作用,而且有时与事实并无关系。

所以,马侯二人其实没有绝对的高下,只能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徐鹏远


两位大师同为相声界的泰山北斗,都是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相声老艺术家。那么为什么马老给人一种比侯宝林大师稍弱的印象呢?

首先说,相声艺人在旧社会的地位相当的低。再牛的相声艺人在杂耍园子里说相声,也只能是倒二。但是从侯宝林走红后,相声才第一次压大轴。这就让侯宝林大师在相声界的影响力自然高出一头。

解放后侯宝林又与老舍,刘宝瑞等人组成相声改革小组,为相声的改进与发展呕心沥血。而且还专门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出。官方对侯宝林大师的宣传肯定会比马老多一些,这种情况自然而然会影响老百姓的认知。

其次,从两位大师的个性来说,马老性格更内向,为人低调,朴实无华。除了演出,很少离开天津,在行业内更是长期远离北京政治中心。

而且马老的作品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更多的展示的是天津卫市井小人物的方方面面。京津冀一带的观众能听得懂。但是稍远一点的观众,理解起来很费劲。

而侯宝林大师,是官方承认的,相声界唯一的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话字正腔圆,是标准的普通话。这就使侯宝林大师的受众范围比马老大一些。

说了这么多,其实两位大师只是细微的差距。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也没有必要太较真。


靖逸轩主


马三爷什么时候影响力和行业历史比侯宝林弱了?

先说行业历史地位,按评书和相声等艺人理算

马三爷的爷爷马诚方已经是评书艺人而且还很有名。

马三爷的父亲马德禄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的师父周德山外号周蛤蟆,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平辈亲戚马桂元,师承李德钖,外号万人迷,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还有一位平辈亲戚马四立先生(女),师承郭瑞林。

马三爷的侄子马敬伯,师承侯一尘。

马三爷的儿子少马爷马志明,师承朱阔泉。这点介绍一下,由于马三爷辈分高,当时跟马三爷平辈的相声艺人还活着的全国就3位,是侯宝林提的收少马爷代拉师弟,侯宝林是朱阔泉的徒弟,朱阔泉师承焦德海,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这种行业历史地位我不知道是提问人是怎么觉得马三爷比侯宝林低呢?

再说影响力

金文声金大爷说过相声艺人 有名 有钱 有能耐 三样不挨着。60年代相声界一共评选出两个半会说相声的人,一位是济南的孙少林(孙少林艺名是马三爷起的),一位是南京的张永熙,然后半个是侯宝林。

马三爷57年被错定成右派分子,下放郊区,受苦受罪。61年才回到天津市曲艺团,而且经过挺长时间的冷嘲热讽,受尽白眼。

2001年告别演出时 问观众“我值吗” 如果没有深厚的影响力试问哪位相声艺人敢问这三个字。

侯宝林60年已经参加全国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了。

电台电视基本都是侯宝林了。

不能说侯宝林相声不好

马氏相声主要是接地气。我认为接地气的相声是最让百姓接受和回味的。

加上地域的氛围也不一样,天津别称哏都不是白叫的。当年在天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水平不够台下真轰人。多大的腕儿能耐不够观众一样不买账。说的真好也是真捧。天津人可以不知道市委领导的名字,没有不知道马三爷的。 论影响力我没觉得比侯宝林低。

论辈分,家族历史 都比侯宝林高。

论能耐,天津是相声的窝子。马三爷影响力绝对不差。

如果侯宝林57年也被错定成右派呢?我是说如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以后不要为了蹭点击率弄这些话题。

在我心中就等于是拿宝马7系和帕萨特做比较。


冷强138351010


马三立先生的影响力比候宝林弱?这是谁说的?有人说候宝林先生口齿伶俐的确不假,马三立先生就口齿不清吗?错!去听听《开粥厂》、《夸住宅》等等作品再来评论。马先生的作品中多有天津口语,听不太懂天津话的朋友那肯定没办法体会这里头的幽默诙谐的意思,马三立先生喜欢在平淡中忽然的抖个包袱出来,有些听众也许还没反应过来呢,再一琢磨令人捧腹大笑,《相声的魅力》、《十点钟开始》、《偏方》等等作品令人回味无穷。最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候先生家中儿孙满堂,外头也是开枝散叶,直到最近才由候二算是默认了那位唱歌的弟弟,可见当年的候先生还是蛮XX的。另外从听众朋友对二位的尊称也应该能看出来一些端倪了,称呼候宝林先生是大师,而马三立先生则是相声泰斗,高低立判。


善良的恶棍1


其实马志明就说过,马老只个民间老艺人。这是谦虚,也是事实。

相声艺术上,马老是宗师,这个无疑。其他的,就差一些了。马派传人,我是就认马志明,马老别的弟子,基本没全国影响力。更多的人,只能说是私淑马老。

就说少马自己,参加相声大赛一样拿不到奖。他参赛的作品五味大侠那个,还是可以的。虽然不如李金斗拿一等奖的武松打虎,但三等奖都没拿到,就不该了。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马老在业内影响力有限。毕竟他就是民间老艺人吗。

侯宝林不同,改良相声是他的历史功绩,本身也有职位,并非民间艺人,徒弟和徒孙在曲艺界位居高位。地位上谁也比不了。

当然,那些都是虚,马老和侯老都是相声大师,或者说宗师,艺术上不分高下。

马老有一个优势,退出舞台要晚一点,晚年还有精品,这又是别人比不了的。


不是剑客的大千世界


题主用了,似乎,这个词用的非常巧妙。似乎就说明了,看起来是,而其实不是的道理。

马三立的影响力和行业地位其实不是比侯宝林弱,关于这一点,别的题主都义愤填膺地说的差不多了,小涯子我就不再拾人牙慧。

咱们来说一说为什么马三立的影响力和行业地位看起来比侯宝林弱这个问题。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热眼效应,因为我们平时看电视,总是能看到我师父侯宝林大师,我是侯宝林大师侯派传人之类的这么的叫,你看看侯宝林的徒弟都是谁就知道了,马季,丁广泉,师胜杰,儿子还是侯耀文,都是曾经电视上的红人,春晚的常客。再说说徒孙,马季的徒弟们,姜昆冯巩这些,组成现在主流相声的带头大哥,都是这些了。

就说现在主流和非主流相声闹得这么凶吧,还是侯耀文的徒弟郭德纲,和马季的徒弟姜昆,两人各带一个阵营。

郭德纲也说自己是侯派,侯耀文侯派,侯耀文又是侯宝林的儿子,这是侯派根红苗正没什么毛病。你要说侯耀文师父不是侯宝林,你别较这个真儿,没有哪个老子有好玩意儿不传给儿子的。

从这点来看影响力的话,确实是侯宝林胜了。

但是行业地位,这一行有这一行的特殊性,主要看的是辈分。马三立辈分大。


小涯子


马三立的相声水平确实不怎么样,只是由于旧社会的封建礼教,使得马三立辈份及宗派的地位无人敢撼动。就相声技术水平评论,马季,候宝林,刘宝瑞等,包括后辈冯巩,郭德纲等都比马三立的强。只是老艺术家都去世了。才被称“相声泰斗"当时"单口大王"刘宝瑞被同行认可,"相声大师”候宝林被同行认可,马三立辈分高被认可。另外一个相声天才马季,是相声界唯一活着被授于"终身成就奖"的大师。国家授于同行认可的最后个'相声大师!'准确的讲相声大师只有三个,即候宝林,刘宝瑞,马季。由于马三立在相声界辈分太高,加之相声界规矩太多,只有称马三立为“相声泰斗"。如郭德纲所戏言。谁长寿谁是大师,更何况辈分高呢!


一生不撒谎


这本身就是两个问答。影响力?那是泛指的。单就业内“无人不宗马”,在马三立告别舞台演出时,马季说:我们永远忠于您,并题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其他场合马季言道:什么是马三立?马三立就是相声,相声就是马三立。由此可见一斑!再者马三爷是当时相声界文化最高的,人品最好的,为人最低调的。他的相声不以哗众取宠迎人而以娓娓道来见长,铺平垫稳……不经意间这包裹响的你躺在被窝都想乐。泰山北斗妥妥滴!


老豆184544873


相声在建国后和其它曲艺一样经历了一场大变革,最大的特征就是把传统一些不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内容去掉,取而代之的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形式,这本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无对错之分。

此改革过程中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可以主导改革的方向。京津地区历来就是相声评书的温床,或说是主场。你想嘛,东北有二人转,江南有黄梅戏,广东有粤剧,有谁愿意听两个人在那边吧唧吧唧的。

北京相声位处政治中心,自然处于改革主导地位,但相声大本营的天津可就不乐意了,又奈何不了。人为的祸水就这么形成。胳膊拧不过大腿的天津相声界,逐渐处于弱势,但有强大的听众群体,还是可以和北京相声界分庭抗礼的,多少和北京相声界有些水火不容。

慢慢的就出现北京相声界占据了国家曲协领导的位置,侯宝林,马季,姜昆等,天津相声虽名家辈出,却在政治上失分。这似乎是时代的产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