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2018年沈阳市中小学学区划分方案须知

2018年高考语文科目一结束,不论是考生、家长还是在校老师甚至连网友都觉得今年的作文“幸存者偏差”着实让人头疼。

那么造成考试题目一年比一年难,一年比一年难理解的局面,是突然的吗?这样的局面是教育部真的想要难为大家还是大家一直忽略了教育部逐年公布的”关于语文迎来变革”的讯息呢?

整体来说,近三年语文试卷题型虽有一些小的调整和变化但仍和出题策略一样,依据考纲内容,符合考试要求和标准。高考越来越重视考生理解能力和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以及复习中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首先我们看一下,高考语文全国卷2(辽宁适用)的题型有哪些: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文言文阅读

四、诗词鉴赏

五、基础题型

六、作文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近三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材料的选择上还都是“专业性的学术论文”,但题材更加贴近人民生活,由2016年的小说艺术,2017年的青花瓷的崛起到2018年的“大数据”,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在题型的安排上,都是三道单选题,分值没有变化,每题三分,考察学生对材料内容和理解的分析和掌握。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但在问法上有些许差异:

2016年:

1. 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 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年: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关于原文的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8年: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通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问法,不难发现该类题型对原文的表述逐渐弱化,加强了思维和逻辑的推理,更侧重于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

同时,在题型的问法上,逐步由问“不正确的一项”变为“正确的一项”,意味着考生需要思考的方向和体会的部分增多,对答题逻辑和思维的把握逐步增强,难度上也会有所增加。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题型以2017年的高考题型为分割点,在此之前要求考生“二选一”来选择;在此之后,考生两类题型都需要作答。

两类题型在材料的选择和试题安排以及分值上有些许变化: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在2017年之前题型设置为一道双选和三道简答题,题材以小说为主。其中,双选题分值为5分,简答题前两题为6分,第三道为8分。

在题型的安排和涉及到的考点上较为常规和简单,考生在明确了文章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后能够较容易地分析明白问题;

2017年及之后,设置题型为一道单选和两道简答题,但在分值上2017年,选择题3分,简答题分别为5分和6分,2018年选择题3分,简答题均为6分,在分值的安排上有所提升。

除此之外,题材也有小说和散文两类,在题型的安排和涉及到的考点上也较之前难度加大。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2017年的《窗子之外》更侧重于考生对文章主题、含义以及作者态度的把握,不能够单纯依靠从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三要素”入手来解决问题。

2018年的《有声电影》更是从人物心理心态以及语言特色上对考生进行考察,更偏重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能力,更侧重于简答题的分值,同时“讽刺性”小说占有一席之地,需要考生注意。

近两年在题数和分值的安排有所下降,但更加侧重于考生的综合能力,题材和答题思路更加灵活,更要注意小说中的“讽刺性小说”以及散文题型的答题方法和解题思路。

随着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材的选择逐步扩大、出题方向的变化以及主题的加深,不仅仅是对考生文学类文本阅读水平和能力要求的提升,也是对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文学性”、“人文性”的综合素养的提高,更是让考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思考,从而在作文上有所体现,便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在2017年之前题型设置为一道双选和三道简答题,分值分别为双选题5分,简答题前两道为6分,第三道为8分,题材以人物传记为主,难度较低,侧重于从原文来对人物的形象、成就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需要考生对传主和原文有阅读分析以及概括能力,答题点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2017年,设置题型为一道单选,一道双选以及一道简答题,分值分别为单选题3分,双选题5分,简答题4分,题材除人物传记外,还可以为新闻材料和人物访谈,这对考生的要求从简单的概括和分析原文上升到对图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对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

2018年,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总分值的安排上和2017年相同都为12分,但是题型将双选题变为单选,分值也由5分降到3分,简答题在分值上有所提升,由4分到6分,分值和题型的些许变化,表明在高考中会越来越侧重考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分析能力要求的提升。

这类型题在选材上,更加注重生活性,时效性,贴近时事热点,具有时代特征。更注重考生分析文章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文言文阅读』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文言文阅读在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上,近三年都是出自史书的人物传记,都是历朝历代的名臣将领。

题型安排上,都是由三道单选题(每道分值3分),两道翻译句子(一共10分)组成。

但在题型安排上,由之前的“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变为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更侧重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把握以及对其文学素养的要求。

这就要求考生要对教科书的书下注解进行整体把握。

近三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型涉及到的考点都是:断句,文化常识和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诗词鉴赏』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诗词鉴赏在素材的选择上越来越强调“宋诗”。

题型从2016年的两道简答题(分值分别为5分和6分)升级为2017年的一道双选(5分)和一道解答题(6分),再到2018年的一道单选(3分)和一道简答题(6分),弱化了选择题,甚至在总分值上也由11分降到了9分。

在诗词的选择和试题的分析和解答上加大了难度,更加侧重考生对诗词思想和逻辑的把握,以及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016年的简答题,分别从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对考生进行考察,更需要对原诗句进行分析和把握。

2017年开始难度继续加大,不单要考察考生对原诗句进行分析和把握更侧重对考生在把握和分析作者性格形象,诗歌主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2018年在前两年诗词鉴赏的基础上,更是有一个“综合”,对考生能力的考察更加全面和细致。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基础题型』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该类题型越来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侧重于应用型和逻辑思维性。考题灵活多样,对考生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要求。

整体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题型:

1. 成语

2. 病句的分析

3. 用词是否恰当得体

4. 图文转化

5. 仿句

6. 漫画

7. 扩句/缩句

8. 下定义

9. 新闻标题

10. 关联词的把握

11. 推理题型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作文』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对考生来说,作文这一部分越来越重视能力的提升,对写作水平和分析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在材料的安排上,分析起来越加复杂化,对考生来说,审题难度随之加大——由单纯的就某一时事热点问题发表看法阐述理由,上升到由诗词或其他形式入手,进行合理的引用创作文章,再到对心理学或其他学科的定理,理论等的分析着手,选取角度和立意来写作。

主题上也越来越生活化,具有新鲜性,时效性并具有时代特点,更值得赏析回味——这意味着,考生在分析写作材料和写作难度上同时加大,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写作过程中,注重分析作文材料,把握材料主题的能力,同时要强化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注意写作素材的时代性,新颖性,代表性等特点。

辽宁省近三年(2016-2018)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2016年是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材料中的途径来阐明看法即可。

2017年通过对六句诗词的分析来写作,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符合主流思想,形式新颖有趣。

2018年,由“二战”期间的实力来要求考生分析“幸存者偏差”问题,更是要牢牢把握材料给出的条件,合理分析巧用假设来进行对之前不太熟悉甚至不了解的概念进行立意写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