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盗墓贼遇到金缕玉衣只抽金丝不拿玉衣?

刘海腾88977831


金缕玉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古代帝王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金缕玉衣可是无价之宝,但是为什么古代盗墓贼,遇到金缕玉衣只抽金丝不拿玉衣?原因有三,请听有书君慢慢道来。



一、金子在当时是硬通货。


大家注意了,题目强调的是古代的盗墓贼,而在古代是没有“文物价值”这个说法的。一件金缕玉衣是无价之宝没错,但是在古代就算是盗墓贼把整件玉衣取下来,也没有地方去销赃。


而玉衣上的金丝就不同了,因为当时金子是硬通货,且金子质地柔软,很容易融化打制成任何金饰,比较容易销赃变现。并且一件玉衣的含量一般为1000-1500多克,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二、玉在当时是身份的象征,玉并不在民间流通。


现在很多人都会佩戴玉饰,一来美观二来可以养身保健。但是在古代,玉最早出现是作为一种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和丧葬,而且只有等级高的阶层才可以使用,玉并不在民间流通。


基于这个原因,盗墓贼就算是把玉片盗出,也无法出售变现,而且留在手中很容易给自己带来灾祸。



三、玉衣的玉片是特殊工艺制作,不容易被重新打造。


有书君是一个“博物馆迷”,在很多展厅里亲眼看到过金缕玉衣。要说这玉衣的制作可以媲美于现在精密仪器的研发过程。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另外还配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这些全部用玉器制作而成。


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裤子是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个璜形玉器,足部做成鞋状。


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也都是用玉制成的。最重要的是每片玉片的角上穿孔,以方便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


也就是说整个玉器除了特殊部位是随人形打磨,其他均是大小不一的小玉片,这些玉片被打磨得很薄,而且玉角上钻孔,所以没有办法另为他用。



另外网上盛行一种说法,盗墓贼因为玉有灵性,会附着死者的阴魂,所以避讳而不去取。有书君对此有些歧义,墓葬都盗人家的了,陪藏品也都拿得七七八八,还会有此忌讳?有些浑说了!


曾经有媒体报道过“埃及惊现1000具穿金缕玉衣黄金木乃伊”,有书君有幸在埃博看到了其中一部分的展品,但那些黄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镀了一层金而已,并没有玉的成分,着实称不上真正的“金缕玉衣”。


玉雕技艺是我国独有,汉朝也是玉雕装饰盛行的时期,它不仅只是简单磨成玉片而已,上面还雕有花纹。有书君不禁感叹古代帝王的奢靡,他们本想借玉衣让他们肉身不腐,但是结果却招致盗墓贼的惦记,终是没有善果。


这正是:“帝王霸业君天下,坟头草立骨成沙。”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金镂玉衣不是谁亡故后,都可以穿的,只有皇帝才可以。公主、诸候王等人则穿银镂玉衣,至于铜镂玉衣则随葬高官贵胄之用。见过许多在媒体上,播出的盗墓纪实,这些”摸金校尉”或盗墓,往往弃无价之玉而不取,专抽衔连玉片的金丝,搞不好,依盗墓的昏暗仓促,误抽些铜丝盗走也不无可能。那么,为什么会弃无价之宝,取有价之线?

原因很好理解。

一,玉自古被称为通灵之石,可以养玉益体。玉养人,人亦润玉。也就是说玉有灵气,依生气而盛,沾死气则晦。活人死者,隔世遥行。千年死气沾惹之衣,盗出来谁要,莫非嫌命太长,想老寿星吃砒霜?谁临了,还花大价钱去晦气自己,再说也买不起呀,没有需求的剌激,决定了无供给的冲动。

二,玉虽为连城之壁,可惜太重,要完整的全品相的取上地面,极不容易。盗墓比考古要求更为苛刻。考古是国家行为,光明正大,借助的器械机械也多;盗墓敢么?要夜深人静不说,主要靠洛阳铲等小型器械不行,想借助机械扩大进入通道,小子,你以为自己是考古队?下去盗墓,也就一至几个人,盗洞也就一腰之盈,且最后一道都是悬洞。

几千块玉片仅有金丝衔连,注定了连接的不牢固。依公开资料看,拿中山靖王的金丝玉衣来说吧,玉片2498片,一片目测算100g不多吧,加上金丝1100g共计251公斤。只怕天长日久绝对不止,算300公斤,一辆男式本田王的净重。这么局促的盗洞,也就只能匍匐着拖金镂玉衣,别说拖不动,就算拖得动,一拖,会不会散了。散了,还什么玉衣,就是王片了,价值几百倍的往下跌。想完好无损是根本没条件运上去。有人说,可以多几人下去呀,地方狭小、空气浑浊,不怕被憋死呀?也就是考古,才可以光明正大、小心翼翼运到博物馆去。


三,一般的帝玉墓,小巧便于携带而值钱的东西不少,铜镜、青铜器、陶器、宝珠其他乱七八糟的奇珍异宝多的是,盗墓犯罪分子既容易盗取、又便于出手、又易于藏匿,弄个玉衣,不易放置和运输。盗墓犯罪只为财,盗窃、买卖、破坏金镂玉衣,直接赏花生米千颗,耗时半小时。他们又不傻,何必搏命却捞不着腥呢?

综上所述,盗墓之人既伤天理,又犯法禁。往往边受天谴、亦受法处。有人会不服,曹操不也曾盗墓么,他活了65岁,算长寿了吧,没见他受天谴法处的。曹操乃一方诸候,能挟天子之威以令各方诸侯。你盗墓贼有这么大本事和福荫?从天谴之理来说,他头顶诸候之浩浩阳气,是能压得住的,且其目的为筹措军费、乱世称雄。你个小小的盗墓贼,上无祖宗福荫遮卫,中无国家盛气护体,下图宵小的金钱之念,也想与国家、诸候讲并列、求公平,老天不谴死你,法度也会带走你。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其实想问问出题的小伙伴,在哪里看到这样的结论,古代盗墓贼只抽金缕玉衣的金丝,不拿玉片。

就目前考古发现的资料,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支持上面题干的说法。其实这么多年,我们发现的金缕玉衣的数量也不过数十件,加上银缕、铜缕、丝缕玉衣加一起,也不到百件。虽然说发现很多的玉衣的玉片都散落一地,连缀玉衣的金丝、银丝或铜丝,也大多不见。但是看到博物馆珍藏的金缕玉衣都知道,想要把这些金丝一个一个抽出来,那得是多大的工作量。


而且连缀这些玉片的金丝大多长4-5厘米,最细的也就零点几个毫米,粗点的也就几个毫米吧,而且金子的延展性这么好,当玉匣内的尸骨腐化,玉匣坍塌,连缀的金丝被挣脱或挣断,散落在棺椁之中,这些细小的金丝散落后和棺椁中的腐烂的尸体和丝织品混合在一起,很难被发现。

但是单单抽走金丝,那是不可能的,能用金缕玉衣敛葬的贵族,他的随葬品会丰富到让盗墓贼瞠目结舌的地步,不信可以看看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马蹄金,足足有数百斤之多,盗墓贼还会花功夫去抽这些金丝么?

这题让我想起以前有人问过:为啥古代盗墓者们盗墓单单把玉器留下?他举了一个例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考古专家发现了汉景帝堂兄楚王刘戊的墓葬,在正是考古发掘前,刘戊的墓葬就已经被盗了,但是玉璧、玉龙、玉杯、玉盖这些文物都摆放完好,被没有被盗走。

看到过很多答案,感觉最扯淡的说法是,盗墓贼虽然做的是不法勾当,但是“盗亦有道”,行业内还是有很多规矩的,这其中的一条就是:玉能附魂,珠玉藏精魄,将墓葬中的玉器带走,会发生不好的事情,都已经敢提着脑袋去盗墓,还怕这没有根据的诅咒么?显然,不是。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盗墓贼们“舍弃”了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珍贵的玉器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玉器,不值钱,不是硬通货,而且是皇家贵族的的标志。

在汉代及之前,玉器被皇家或者部落首领垄断,作为神器或者礼器,一般平民甚至低级别的贵族是没有可能拥有玉器的,这些玉器即使被倒卖出去,也没有办法出售出去,没有办法变现,放在手上也会招来更多的灾祸。但之后随着玉器礼器功能的衰退,市民阶层也逐渐开始拥有,所以尤其唐宋起,盗墓者是会盗窃玉石的,这也促成了宋代成为历史上第一次仿古玉的流行期!


爱玩的想公子


目前中国出土的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就是中山靖王墓的金缕玉衣,共由两千多块玉片构成,引用金丝一千克左右,工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考古学家刚打开中山靖王墓的时候,发现里面一片狼藉,明显已被盗墓者捷足先登了,本以为没有希望了,却在打扫古墓时发现了许多规整的玉片,表面光滑圆润,整合到一起,凭凑成了现在看到的金缕玉衣。那为什么盗墓者们将金银珠宝甚至铜铁制品都拿走了,唯独留下这件价值也不菲的金缕玉衣呢?难道是他们不识货?

要是这么想就大错特错,太小看盗墓贼了。盗墓贼不拿玉器是有原因的,并不是是盗墓贼多有道德底线,毕竟墓主的尸体都被他们从棺材里拖出来了,这是盗墓行业的行规。

玉在当时一般只有皇室贵族才有资格佩戴,平民百姓如果私自拥有玉器,是要被杀头的。虽然盗墓者们的目标一般都是王侯级大墓,但墓室中的陪葬品,也不是一概全收的,主要还是以金银、铜铁器为目标,玉器更是万万不会盗走的,因为玉器在民间无法流通,谁冒然拿这么一件玉衣去卖,肯定会被怀疑,谁盗了玉器很容易能查出来。所以,盗墓者基本不会偷盗金缕玉衣上的玉片。

另一方面,金缕玉衣虽然贵重,但毕竟是丧服,是死人穿的,古代人还是比较忌讳这一点的。所以盗墓者只是将金缕玉衣上的金丝抽走,留下玉片。


老照片


玉衣,是古代帝王和贵族死后下葬时穿着的服饰,由于当时人们认为玉有防腐的作用,穿着玉衣下葬,可以使尸体千年不腐。汉代时,这种下葬方式尤为盛行,目前所发现的玉衣实物也均为汉代。

所谓玉衣,其玉片材质并不一定是玉,还有石材等其他材质,而连接玉片所用的连接线也按照身份不同,分为金缕,银缕铜缕。目前出土的最出名的一件金缕玉衣就是满城汉墓中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由于金缕玉衣制作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不但没有起到保护尸体的作用,反而成了盗墓贼惦记的目标,所以汉代以后金缕玉衣这种下葬方式已经不禁止。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盗墓贼会将金线抽走,留下玉衣,出现这种说法主要原因是,在很多被盗的墓中,金银器物被洗劫一空,反而很多珍惜的玉器被保留了下来。

那么既然敢豁出命去盗皇陵,为什么价值连城的玉器却无人敢动呢?

在古代,玉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平民百姓是不能拥有玉器的,私藏玉器是重罪,要被杀头,即便玉器被盗,但是很难变现,对于一般人来说毫无实际意义,但是金缕玉衣上面的金线可以拆下来融掉重铸,而且携带相对方便。

还有一个原因,玉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灵性”的物品,陪葬的玉器通常会吸食死者的精血成为

“血玉”,是一种非常邪祟的物品,对于盗墓者来说盗墓取财,还要有福消受,所以这么有灵性的东西他们一般不碰。


一点点历史


看到这道题,实在忍不住强答一发。

曾经在徐州博物馆当过一年的志愿讲解员(下面是我讲解时拍的照)

大家都知道,徐州是刘邦故地,遍地汉墓,出土的玉器数不胜数。也见过玉衣三四件,其中最令人惊艳的自然是金缕玉衣。至于介绍,我就直接搬讲解词过来了。

这件备受瞩目的金缕玉衣是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狮子山楚王墓出土,本应放在镶玉漆棺内,被盗时严重散乱,被从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丝,玉衣片散布在墓道塞石上和盗洞内塞石时间的夹缝中,很多玉片在抽走金丝被损坏,出土的4000余玉衣片,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最大的不足9平方厘米,最小的还不足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仅1毫米,玉片上有钻孔,单面钻,孔径极小,充分显示当时高超的制作工艺,经过各方努力,由20 多人参与,耗资50万元的修复工作用了1年零9个月告工完成,于2003年向世人展示,引起了巨大轰动。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金丝重1576克,玉衣总长1.76米

所以看到有另一位答主说“目前中国出土的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就是中山靖王墓的金缕玉衣,共由两千多块玉片构成,引用金丝一千克左右,工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我还是有点不服的,无论玉片数量,玉质,做工,用金丝数量,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都是最好的!(强烈安利!不看下这件玉衣,你不会懂什么叫玉的华美,可惜暂时金缕玉衣外出展览了。不在馆内。下面这张是网图,曝光有点过。)

好了,我们拉回正题!大家也看到我上边黑体画线的也说了,玉衣出土时玉片散落一地,金丝被抽走。那原因是什么?

1.先说古代:古代玉器是王室专用,平民佩玉是犯罪的!就算盗墓贼拿出玉片,没法出手,一不小心还会丢了小命!你说盗墓贼费那劲干嘛。

2.近代:到了近代,特别是到了军阀混战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不敢收的,自然也不存在什么收藏玉器犯法了。但是这里我们就要考虑到玉衣的体积的问题了,盗墓贼大多都是打盗洞盗取文物,要想将玉衣整个拿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玉衣的珍贵就在于其整体,而不是玉片。而且看我第二处加黑画线的地方也可以看出来。玉片的体积都很小,没法进行二次加工,带出去也不值钱。

至于说不吉祥的,盗墓贼还真不在乎这个,关键还是没人出价。

另外,其余的回答好多用图都是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哦,而这两种玉衣徐州博物馆都有收藏哦!欢迎大家来徐州博物馆玩,我们有志愿讲解员在哪哦(嘿嘿,忍不住推荐两句)另外手痒再放张博物馆馆标。


九流说


盗墓贼也有是底线的,很多都是为了求财,并不想招惹官司引火上身。所以做这行的,基本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哪些东西能碰,哪些东西不能碰。



古代的金缕玉衣是穿在尸体身上,上面有玉片也有金线。古代的玉片是有等级划分的,有帝王使用的,也有诸侯王,或者文臣武将,若是偷了出去,拿到市场上消货,可以根据图案年代及用料,判定使用者的身份,像这种国宝级的玉片是不能贩卖的,也没人敢卖。


金线就不一样。金的可以很软,只要经过加工制作,很容易做成金银首饰之类,再拿到市场销售,根本没人认出。

另外拿走玉片很容易需要脱下金缕玉衣,这是对死者的不敬,也怕招惹不干净的东西,所以盗墓贼也不敢随便懂它。


夜薇雪


从西汉开始,古人深信玉石能让人千年不朽,在皇帝和贵族死后,通常会穿上一套「铠甲」,它就是金镂玉衣。最出名的当属中山靖王墓,考古发现时墓穴早已被盗,但奇怪的是,金镂玉衣的2160玉片全在,金丝却神秘失踪了!

首先,玉石防腐肯定是无稽之谈,再华美的殓服也不能阻挡时间。古代工匠制造金镂玉衣,使用的金丝长度不过4-5厘米,粗细以毫米计。黄金的延展性极好,当尸体膨大后,金丝会绷断,和衣物混合,或者掉落在棺椁内部,就算盗墓贼进入帝陵,也不会冒生命危险,花时间把金丝挑出来。

此外,能用金镂玉衣的贵族必定身份显赫,墓穴中的随葬品奢华至极,黄金、白银都可以熔炼,重新流入市场

。但是玉器不能,摸金校尉都不会去动玉器。因为玉石雕刻带有贵族的标志,是身份的象征。在古代,有严苛的身份等级制度,私自使用不符合规定的物件就是违制,被发现的后果非常严重。

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玉能附魂,收集精魄,墓葬中的玉器是不能取走的。我倒觉得,摸金校尉都是提着脑袋干活,还怕这个?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利益。在唐宋时期,玉器开始普及,商人和平民百姓都能使用,宋代后的记载也出现了玉器被盗的记录。


找靓机科普号


史论纵横不才,长这么大没盗过什么墓,什么《精绝古城》《龙岭迷窟》《云南虫谷》《昆仑神宫》《黄皮子坟》《南海归墟》《怒晴湘西》《巫峡棺山》,我都没看过;像七星鲁王宫,海底沉船墓,云顶天宫,秦岭许愿树,西王母宫更是没听过;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天官都是干嘛的?还有什么老九门,更是闻所未闻啊!

人狠话也多,史论纵横跟你扯一扯!

那些说盗墓贼说玉会遭来杀身之祸,说玉是烫手的山芋,没有人会买,还有说现在社会盗墓也都不拿鼎,抓到就是死罪,这纯属扯淡。

你跟盗墓贼讲职业操守,这和跟妓女讲贞洁,跟强盗讲仁义有什么区别?

盗墓本身就是一种非法的勾当,盗金缕玉衣盗金丝和玉根本就没有区别,他们会跟你讲什么不成文的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独玉和鼎不能盗!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既然能盗墓,根本就不是怕死的人,墓都挖开了,你告诉我什么不敢拿?你太高估人性了!

盗墓的看到金缕玉衣之后,会坐在坟墓里面,慢慢抽金丝,然后把玉片留下,原因是整件玉衣带出去难度太大,容易破损,破损的玉衣价值就降低了。现在这些砖家越来越拿老百姓当傻子,你认为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吗?

还有人认为盗洞太窄,金缕玉衣太沉,所以,只能变现容易的金丝,而不要玉片,我就纳闷了,盗墓会是一个人行动吗?会是一次性的行为吗?找到一个墓,盗一会就完事了,墓口就被封上了,再也进不来了,我估计那时《鬼吹灯》看到了,很多时候盗墓都是长期的土木和运输工程。

现在出土的金缕玉衣根本就没有几件,史论纵横认为,那些挖掘出来的本应该有金缕玉衣而没有的古墓,金缕玉衣早就被人盗走了,甚至毁坏!

越往前的朝代,由于能力有限,拿的东西越少,越是后的朝代,盗墓拿的东西越多,只要值钱的东西,都会遭到盗窃,留下的一定是不值钱的。

之所以,会出现汉景帝的堂兄楚王刘戊的墓里面被盗后,剩下玉器被留下的原因,肯定是当时玉不值钱,或者没法出手,根本就不可能怕招报应。

我估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下,究竟有几件金缕玉衣是被抽走金丝后,留下玉片的!


史论纵横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金缕玉衣。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汉代,玉衣也被称之为“玉匣”。这玩意在古代可不是谁都能享用的,能够穿戴玉衣的非富即贵,这是身份的象征。

只有皇帝或者一些皇帝的近臣能够穿玉衣并且用金线穿边,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金缕玉衣。一些贵族们只能用银线穿边或者是铜线。他们的就叫做银缕玉衣或者是铜缕玉衣。

在汉代时期,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就是金缕玉衣,如今出土的也非常多,感兴趣的可以去博物馆看一看,我有幸曾看到过金缕玉衣,制作还是非常精美的。众所周知,古人非常的迷信,帝王们比普通百姓更加的迷信,他们相信玉能让人的尸骨不朽。

虽然说主要都是汉代帝王在用,实际上使用玉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了。言归正传,为什么古代的盗墓贼遇到金缕玉衣,不敢拿玉衣只敢拿金线呢?有种说法是在古代玉只有皇室之人才拥有,拿了玉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其实说白了就是没办法出手,只能自己留着,等于毫无价值,盗墓为了什么?无非就是为了钱,谁会把烫手山芋拿在手上,没人买等于一文不值,即使现代也是如此,这样的东西,即使盗出来了,也没人敢拿,金线则不同了,拿出来实在不行融了便可以。但是敢整套拿出来的便是傻子了,钱赚不到,反而丢了小命。当然如果已经有买家预定,他们还是敢拿出来的。

盗墓贼也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什么能拿什么不能拿,就比如现在的盗墓贼是绝对不敢拿鼎的,盗鼎被捉到二话不说便是重罪,最重要的还是没人敢买鼎,等于是有价无市之物,没有一定实力之人绝不敢要,否则等待他的只有牢狱之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