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我们现在的“国学热”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吗?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的历史理性的。

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什么是国学?我们现在的“国学热”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吗?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形象,认为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而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的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什么是国学?我们现在的“国学热”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吗?

国学又可称国故。现在一般提到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以及诸子学为基根,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数术、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什么是国学?我们现在的“国学热”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吗?

论国学,鲜明国学之一,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什么是国学?我们现在的“国学热”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吗?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这两个极端,走一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作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少之又少。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们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在金源的眼里,国学已经蜕变成为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为彻头彻尾的“用经”!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求”,而对国学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为此,国人已经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什么是国学?我们现在的“国学热”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吗?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传统文化的流失。过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在此,我们只有安身立命、谋求维新。《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的去探幽发微、阐明心意。阐发新意,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一味模仿,而是要推陈出新。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凭空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国学亦是如此。


什么是国学?我们现在的“国学热”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吗?

整理国故,是为了获得长足长进。只有长足长进才能延续,才能生生不息。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与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静气的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什么是国学?我们现在的“国学热”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吗?

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读读国学才能领略传统国学风景的同时,与圣人促膝对话,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在聆听圣贤教诲的同时,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们也希望借这伟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们的生命内涵。

什么是国学?我们现在的“国学热”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