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河北石家庄赵县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她的版图上散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古村古镇,这些村镇似遗失在民间的珍珠,又仿佛零落于荒烟蔓草间的秦砖汉瓦,给人以极大的诱惑,吸引着人们前来寻幽探奇。坐落在古城东南的杨扈村,便是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寨墙 家谱

出县城东行,车窗外不时闪过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梨树林。杨扈村,就是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这里盛产天下闻名的赵州雪花梨。杨扈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初大移民。明代这里曾是屯垦之地。据明隆庆《赵州志》载:“本州与宁晋县境内田地,国初大半抛荒。永乐间迁山西屯留、长子等民实之,听令开垦,用不起科,而抛荒者尚存十之二、三。永乐、宣德等年乃拨神武右卫左千户等军卒屯种,每一屯计卒二三十名,每屯计地数十余顷,如杨扈、柏舍诸屯是也。”

杨京朝是杨扈东门村多年的村干部,他说:“杨扈为一个大自然村,1961年按四门分为:杨扈东门村、杨扈南门村、杨扈西门村和杨扈北门村四个行政村。尽管四个村分开了,可亲戚照常走,红白喜事照样过,跟一个村子没什么两样。”

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最值得杨扈村人骄傲的,莫过于早年间村子四周的寨墙和寨门。明代是中国北方“高筑墙”的时期,朝廷修长城、州县修城墙,富足的村落也流行建土堡、修寨墙。杨扈村就建有与赵州城墙规模不相上下的寨墙和寨门。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都见过早年遗留下来的寨墙,寨墙由黄土夯就,但谁也说不清寨墙究竟修于什么年间。在杨扈东门村,我见到了84岁的孟令水老人,说起寨墙,老人顿时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早年间,谁不知道杨扈的寨墙、寨门!四周村寨哪儿也比不了,那气派是出了名的。我小时候,杨扈的寨墙还都完好,寨墙有三四丈高,厚厚实实的,上面有垛口,中间能跑车。黄龙似的寨墙把全村住宅围在中间,防匪防贼防水灾,寨墙外还有护城的水濠。寨门更是讲究,青砖券门,券门上是飞檐翘角的寨楼,全木的寨门有一拃厚,铁叶包裹钉着大铁钉,要多气派有多气派。”

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杨振华今年68岁,当过兵,任过村干部,他说,“我小时候,还在寨墙上面放过风筝。那时,墙体宽得像如今的高速路。日本人侵占赵县后,在离杨扈不远的贤门楼村设了红部,抢走了杨户四个寨门上的大门,安在贤门楼的四门上,日本人还把逢五排十的范庄集硬迁到了贤门楼村,逼着老百姓到贤门楼赶集。直到今天这一带还有流传着讽刺日本鬼子的俗话:“去贤门楼,赶了范庄集,在杨扈门儿底下歇了歇。”新中国成立后,寨墙失去了其范围意义和原有的作用,杨扈的寨门、寨墙已经被岁月的风雨涤荡的了无痕迹,古韵悠悠的古寨影像只能印刻在老人的记忆里。“您还记得当年寨门的位置吗?”临别时,我们问孟令水老人。“常到地里干活,天天过寨门,还能不记得!走,我带你们看看去!”孟令水老人走出村委会大院,带我们沿街向东走去。老人在一个十字路口处停下,“就在这儿,唉,什么都看不见了。”孟令水叹了口气。他指认的寨门遗址,已经摇身变作街道和村民的住宅了。

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杨、孟、程、张、朱、郝、李是杨户村几个大姓。杨振华说,“不算嫁过来的女子,杨户村现有30来个姓氏,大多姓氏都有姓氏谱帐。”57岁的杨京辉还保留着光绪三十一年正月立下的杨氏谱帐。

这份家谱的纸张已经发黄变脆,杨京辉解下绑在家谱上的红丝带,小心翼翼地摊开。他说:“杨家辈分按以下十个字排列‘堂发全福寿,丰增泰云营。’这是从我老爷爷杨升堂那一辈立的家谱,我是福字辈儿的。”杨京辉接着说,杨家总家谱在族长杨庆余手上保存。文革期间,被造反派搜出来,打成四类分子,家谱也一把火烧掉了。杨家始祖有六个分支,我手里这份家谱是六个分支里的一支。文革中,为保存家谱,我把它包上塑料布埋到地下,后来害怕发霉变烂,又藏到房顶的椽子缝里,总算保存下来了。”发黄的家谱,带着光阴的故事,佐证了杨扈村的古老与沧桑。

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杨扈寺”原是“大乘寺”

杨扈东门人都知道村里曾有一座名叫“杨扈寺”的古寺,寺院什么时候建造的没人知道,只知道这古寺早先建在村东一块儿高地上。老人们是这样描述它的:殿宇重叠、造像精美,碑碣林立,规模宏大,暮鼓晨钟,气势雄伟,飞檐起脊的庙宇之上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寺院规格相当高,香火鼎盛,光是大殿前的石香炉就重达几吨,可惜,很早之前滹沱河的一场洪水将杨扈寺彻底冲毁了。在杨扈,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古寺里有个不放粮食就转动不停的石碾子,意思是杨扈寺的石头碾子,碾粮食时不转,不碾粮食倒转个不停。至今,这一带提到谁家孩子没出息不争气,就会说他:真是个‘杨扈寺的石头碾子’!

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被村人描绘得活灵活现的杨扈寺,毕竟世间的人们谁也不曾见过,而遍查历代的志书典籍也不曾记载。“村里曾有杨扈寺”的说法靠谱吗?如果有,那该是怎样的一座寺院?

2012年10月7日清晨,杨金奎和杨军月等几位村民来到村东一片梨园,打算将二十多年前搭建的小庙重新翻修。平整土地时,平土机似乎碰到了坚硬的石头,杨金奎有点惊讶,地下怎么会有石头?莫非是杨扈寺里的遗存物?

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村民们果断放弃平土机,开始动手挖,挖了几铁锹,石头露出来了,渐渐的,整个坐像的轮廓显现出来了。接着又发现了一尊埋在土里的造像,杨金奎他们加快了掘土速度,并叫来了拖拉机,将两尊石造像拖出了地面,这两尊石像均为人物坐像,高度都在1米左右。可惜的是,两尊石像都被砸掉头颅,但从服饰上可以清晰地区别出一文一武,无头的文人衣袂飘飘,衣间的绳带雕刻得异常精细,武士则一身戎装,护胸、护肘、护膝等铠甲纹路清晰可见,肩部雕有“龙的二儿子睚眦”的装饰,造像身板笔直,右手紧握拳头,拳心朝上,放置在大腿上,左手扶膝,尽管无法见到其面部的神情,但能感觉到其八面威风。宁晋县孔小营一个老乡,看到出土文物对村干部杨京朝说:“大概是2006年左右,我在杨扈村会朋友,回家时天黑了,路过寺院遗址时,见土路上停着一辆拖拉机,车斗里装着两座无头石像,吓得我头发都立起来了。现在一琢磨,可能是盗窃文物的蟊贼干的!”可见,这里的地下文物早被文物贩子盯上了。

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一条穿越梨园的土路,把我们带到挖掘现场,这里与邢台辖区的宁晋县孔小营遥遥相望,县文物部门已经开始进行保护性挖掘。一套完整的大型石碑组件——赑屃、碑身、碑首被相继发掘出来,文物部门正在往下拓石碑的碑文。这是一通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正月初一所立的石碑。碑文有“重修赵州杨扈村大乘寺碑记”字样,碑首篆体雕刻有“重修大乘寺记”也吻合了碑身上的碑文内容。碑文记载,该碑由赐进士第、四川布政司致仕参政进阶通议大夫、古赵郡人李旻撰文;赐进士第出身、中议大夫、陕西延安府知府、古赵郡人宋隆篆刻;奉议大夫、山东东昌府同知、古赵郡人王辅书丹。刻碑石匠为临城县张钦和张环。这通碑刻,除赞誉西域之神(即佛祖)的内容外,还记载了大乘寺自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以来的历次修缮后殿三间、伽蓝祖师堂、前殿三间、钟鼓楼、天王殿三间和佛殿三间的时间。镌刻了国子监生宋含美、州庠生员石渠、柏林寺主持净恩及本寺耆旧等立碑人名字。根据碑文显示,这座寺庙最少应该有9尊佛像和12间殿宇,通过这些数字,我们还是能够想象出大乘寺当年的恢弘与庄严。

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河北省文物局出境鉴定中心文物的专家来到杨扈村,认为杨扈东门村出土的文物均为明代,“其中4尊石像应为道家的物品,其他的则是佛家的。”为何道教的物品和佛教的物品同时出现?石造像在什么年间、因何被全部砸掉头颅?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高跷与背阁

赵县鸣鼓节上,博得头彩的节目往往是杨扈东门村的踩高跷。100多年前一位叫艺人只身到宁晋县胡家庄学习高跷表演。四十年代又回村收徒传艺,到八十年代踩高跷风靡全村,技艺精湛者不下三十人,并组建了杨扈东门高跷队。高跷队演员两腿缚一尺半至三尺高的木质高跷,穿戏曲服装、画脸谱,演员扮成生旦净末丑各种形象,他们经常到周边村镇闹市中心表演。每到一处他们手握铜锣敲打一番,然后在越聚越多的观众面前穿戴好行头,绕场一周,接着进行高难度的表演。 杨扈高跷属武高跷,注重个人高难度技巧表演。表演时,头高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最后丑汉压阵。表演动作主要有“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 “大劈叉”、“撩叉”、“单杠”、“双杠”、 “扑蛾”、“麒麟送子”、 “老牛驮象”、 “倒上桥”等。杨扈东门村的高跷队曾参加石家庄市民艺调演,荣获表演一等奖。

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背阁,又叫背杆,是杨扈村又一拿手绝技,已有数百年历史。背阁由背杆人和蹬杆人共同表演。背杆演员为一壮汉,背上背一长杆,由铁箍将杆子固定在腰间。蹬杆演员为体态轻盈的儿童。杆上演员的双腿绑在杆上,身穿彩服或古装长裙,手执彩扇、彩帕,随着背杆人舞动而自然摇摆,上下协调,做一些滑稽可笑或天真活波的动作。七十年代出生的孟令彪,从1990年开始拜本村的艺人孟学军学习背阁,他说,“我是杨扈背阁的第四代传承人,到过县城表演,去周边庙会上表演的机会比较多,但都不收取报酬。我就想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玩意儿’传承下来。”

河北石家庄赵县杨扈村探秘: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

除了这些,流行于杨扈村的乡间花会还有诙谐风趣的姜公背姜婆、振奋人心的挎鼓等等。这个古村落里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视觉审美感受,表达出了先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