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佛学,一生以刻经为己任的妙空法师(扬州江都)

妙空法师(1826-1880),俗名郑学川,字书海。先世福建人,后迁江都。

郑学川的祖父以售烟草为业,设肆于扬州东关街疏理道之侧。父郑应房,别号咫观居士,为廪膳生。

郑学川出生前,其母唐氏梦一行脚僧至,梦醒后生下了他。其父闻之,喟然叹曰:“此儿异日长成,将飞黄腾达,以显家声乎?抑或枯槁憔悴,以终桑门乎?举不得知,听其自然随转而已”。

郑学川幼年聪颖,总角入塾后,12岁修完《十三经》,13岁即能制艺成篇,不假雕琢,自成妙谛。14岁院试报捷,与姚梦华、郑幼樵合称“江阳三神童”,岁试列高等,以能文有声于庠序间。

郑学川家庭较为富裕,在砖桥及焦家荡都有田地房产。但他既不愿做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富家子弟,又厌倦读八股、求功名的仕途生涯。尤其是面对列强入侵、清王朝腐败与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他无意于功名利禄,思索着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因求道心切,他不慎与白莲教徒为伍,有司闻风密捕,幸其敏捷,得以逃脱。过后,他表示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当局亦以为,其过出于无心,与作奸犯科者迥异,未予深究。

献身佛学,一生以刻经为己任的妙空法师(扬州江都)

雕版印刷的佛经

郑学川后从砖桥喌鸡院主刘道士问学。刘见其相貌清癯,高颧广额,健眉朗目,睛作黄金色,光彩奕奕射人,似异乎常人,便对他说:“汝非道门中人,乃大乘宗匠”,但又不忍拂其一片诚意,就略授以养生炼气之方,藉作参禅悟性之功。因院中藏书颇丰,郑学川备加研索,深得道旨。

母亲去世,郑学川欲以超荐报母恩。在念《地藏菩萨本愿经》时,引起了他对佛学理论的兴趣;读《妙法华莲经》时,又“明开示悟入成佛知见之旨,慨然欲究大事因缘”,更加萌发了超脱红尘,投身佛教之业的念头。

清咸丰元年(1851),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出任高邮知州,邀请北京红蠡山(怀柔境内)瑞安法师来邮弘法。许灵虚居士(杭州人,号息庵,后出家)又延请瑞安法师住在扬州藏经院,郑学川便赴扬城问道于瑞安法师。以后,郑学川学道精进,博通教典,尤长净土之学。

郑学川笃信“以生化杀”,其意以仁慈之心化解凶杀之念,通过念佛、放生,导人为善。念佛表示皈依佛祖,不生恶念;而放生更直接体现了好生之德。他先在江都砖桥镇西喌鸡院后建了一座念佛社,名“接引禅院”,奉养老父,以避兵燹。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武汉,扬州也战云密布。郑学川为实现其心愿,又在砖桥河西建放生庵,由其妻胡氏在内奉养继母汪太夫人。胡氏是甘泉进士胡文渊的胞姊,法号身空,主理庵政。放生庵前后三进,前进为天王殿,中进供佛,后进住人,再后设放生园,放生动物有飞禽走兽鱼鳖之类(同治三年江都县令勒石备案)。太平军攻克南京后,郑学川避居海陵(今泰州),再创放生社一所。他曾在夜间至仙女庙大河中放生(因砖桥河道窄,渔船多,放生鱼仍有被捕获之虞),每次步行敲木鱼从砖桥至仙女庙,往返二十里,历时三月有余,风雨无阻。他在焦家荡与砖桥闭关时,昼夜宣诵“南无阿弥陀佛”十五、六万声。于此可见其念佛、放生心愿之坚。

献身佛学,一生以刻经为己任的妙空法师(扬州江都)

雕版印刷的佛经

他持戒精严,日食芝麻三合,饮清水一盂,过午不进食,十数年如一日。仙女庙多富商,有人对他说:“只要屈尊就教,必获实惠。”但郑学川笑道,“我岂是向人化缘乎!乃向虚空十万菩萨化缘也!”同治五年(1866),41岁的郑学川正式“祝发南京,受具戒”,法名绪乘,号妙空,仍回砖桥住持接引禅院。

佛经历来是木刻印刷,为折叠式,称为“梵箧”。明万历以后改成线装刻印本,称为“方册”。方册梵典全套经版藏于浙江嘉兴愣严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宝贵的佛学文化遗产。咸丰年间,太平军因狭隘的宗教政策将其损毁殆尽,佛学界人士无不忧心如焚,痛心疾首。

见此情况,为拯救濒于毁灭的佛学经典,妙空法师奔走呼号。正如他后来在《募刻全藏疏》中所说的那样:“际江之南,梵宇鞠为茂草,自明以上,古刻化为云烟……誓竭半生之精力,募镌全藏之原文”。同治七年(1868),妙空法师与杨仁山居士(名文会,安徽石埭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均与其交往密切)、许灵虚居士等人同发重刻经藏、以广流通之愿,在金陵北极阁首创“金陵刻经处”。后来,佛学大师、杨仁山的弟子欧阳竟无在《杨仁山传》中记载,首创金陵刻经处“独江都郑学川最切至”。从此郑便自号刻经僧,可见其献身佛学,以刻经为己任的决心。

根据杨仁山居士手订《募刻全藏章程》与《金陵刻经处章程》规定,刻经处设主僧一人,由妙空法师担任;妙空外出劝募时,则另一人代理。其后,又设局于如皋、杭州、常熟、苏州。妙空法师设在砖桥的刻经处则称为“江北刻经处”,总揽一切事项。各刻经处以共同汇成全藏为目标,分工合作,相互补充,江北刻经处以刻般若类为主,接引禅院则为庋藏经版之所。

刻经并非易事,妙空法师四方募化钱粮,并从镇江、丹徒等地聘请刻匠数人,当年就刻出第一卷经书。为搜集南藏刻本,妙空法师曾乘船至武汉。途遇风浪,船舵断裂,随风漂流60多里才侥幸靠岸,但他没有退缩,又去衢州,可谓出生入死。为募集资金,他身背黄布袋,披星戴月,四乡奔走,可谓千辛万苦。光绪六年(1880),《大般若经》方才刻了425卷,尚有175卷未成,妙空法师身体已越发不如从前。九月初六,他病重垂危,自知圆寂之时已至,想到平生之愿尚未完成,不禁手抚已刻之经,潸然泪下,对本贤居士(号镜之,俗名胡广礼)说:“勿忘此事!”并将龙藏交付其徒之手。众人回答:“愿竟师志!”他才溘然离世。后在秦邮放生寺清梵法师的大力相助下,历经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大般若经》600卷的刻印任务。

妙空法师善文。他少耽经史诸子,长而立志出家,潜心净土有得,学益浩博无涯。一生中除了刻经、讲学以外,就致力于著述。因其由儒入佛,又能融会儒释道,故有“佛中之儒”之称。他一生著述甚丰,汇编成《楼阁丛书》,又名《宗镜堂丛书》,大多为阐扬净土之学,可分为劝俗、规范、哲理三类。因其深入浅出,故受化者甚众,其中不少人后来蔚为人望。另著有《莲邦消息》、《地藏经论》、《华严念佛图》、《西方清净音》、《四十八镜》、《法轮室忏注》等。

妙空法师还兼工八法。他初临孟頫、香光,得其神髓,及矢志学佛,又善作“金翦书”,不拘行楷,有龙飞凤翦之慨。妙空法师亦工诗,尤清隽耐诵。

献身佛学,一生以刻经为己任的妙空法师(扬州江都)

妙空法师的书法(下图)

妙空法师一生,不为名,不逐利,刻苦自励,奉行水陆道场9次,创办刻经处6所,募刻“全藏”3000余卷,著《念佛丛书》48种(一说240种),可谓毅力精诚,得未曾有。也正是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刻经事业,才使“南藏”经典延续至今,可谓功德无量。(朱毓麒 朱华锦 郑志 剑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