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专项能力培训第3期」许静:心房食管瘘的预防、早期发现及处理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第3期」许静:心房食管瘘的预防、早期发现及处理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心脏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心脏学会协办,天津市胸科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3期学术活动于2018年7月20日至21日在天津隆重举行。

7月20日上午,针对心房食管瘘(AEF)的预防、早期发现及处理,天津市胸科医院许静教授作了详细阐述。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第3期」许静:心房食管瘘的预防、早期发现及处理

许静教授作报告。

一. AEF虽少见,但后果非常严重

目前,导管消融已成为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房颤的主要疗法。作为房颤导管消融的并发症之一,AEF最引人关注,包括外科消融、导管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以及高频超声消融等都有并发AEF的报道。

2012年HRS/EHRA/ECAS专家共识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AEF发生率约在0.015%~0.04%之间,尽管发生率不高,但死亡率高达80%,故备受关注。冷冻球囊消融致AEF的发生率约为1/20000。

二. AEF的解剖基础和原因

左房与食管的近邻关系(<5 mm)是AEF发生的主要解剖基础。有文献报道,平均左房后壁内膜至食管前壁距离为2.6±0.8 mm(1.4~4.0 mm)。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第3期」许静:心房食管瘘的预防、早期发现及处理

图1. 食管与心房的位置关系。

热损伤是导致AEF的主要原因。动物实验显示,射频消融时食管表面温度可超过50℃,食管粘膜对热损伤更敏感。热损伤不仅直接损伤食管粘膜,而且影响食管微血管循环,导致粘膜缺血坏死。文献报道,3~50%的患者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有食管损伤。约15%~20%的患者存在食管溃疡。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第3期」许静:心房食管瘘的预防、早期发现及处理

图2. 食管损伤。

冷冻温度过低同样导致食管粘膜缺血坏死,食管周围神经损伤致贲门功能失调,反流性食管炎等,均是AEF的发生原因。据Koneryu等报告,截止到2014年5月,MAUDE数据库中冷冻球囊消融温度过低导致的AEF共有7例,发生率<0.01%,且AEF的发生有因可循。

三. AEF的临床表现

据86例荟萃分析发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AEF主要因损伤-溃疡-穿孔导致,一般于术后2~59天发生,平均20天左右,故早期识别非常重要。

一项纳入53例关于AEF患者的临床荟萃,包括外科消融12例,导管消融41例,患者年龄54±13岁,男性占73%。分析发现,AEF多于术后20±12天(2~60天)发生,未进行外科治疗者死亡率高达83%,接受外科修补者死亡率为34%。

一项关于5例AEF患者的研究,其中4例(4/387)由房颤外科消融导致,1例(1/464)由房颤导管消融导致,最大能量输出温度50 ℃,功率55W。AEF于消融术后8~28天出现症状,首发症状多为高热、严重胸痛,白细胞明显增高,胸部CT可见游离气体。5例患者,2例在外科干预前死亡,3例在症状发生24小时内进行外科干预后存活。2例存活者在症状发生24小时内进行了手术,无明显后遗症;第3例因手术延迟至症状后第5天,遗留有神经系统损伤后遗症。因此,早诊断、早外科干预是关键。

四. AEF的预防

目前尚无明确预测AFE的指标,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左房过大、体重过低、后壁过多消融操作及能量过高(>30W),消融温度过高(>40℃),冷冻温度过低(<-45℃)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等。

预防AFE的措施包括,(1)尽量减少消融能量,尤其在左房后壁;(2)避免过多重复的消融线;(3)进行食管温度监测;(4)行食管左房位置探查;(5)避免冷冻次数过多或长时间温度过低,尤其在左侧肺静脉;(6)术后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及胃粘膜保护剂30天;(7)查血象、C反应蛋白或食管对比剂CT;(8)避免食管镜检查,以减少栓塞风险;(9)如出现胸痛、发热、白细胞增高,提高警惕。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第3期」许静:心房食管瘘的预防、早期发现及处理

图3. 食管三维模型或造影剂显像。

AEF死亡率高达80%,救治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手术治疗。

表1. 食管支架和外科干预治疗AEF对比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第3期」许静:心房食管瘘的预防、早期发现及处理

六. 小结

最后,许静教授总结称,AEF是房颤消融时代的医源性并发症,尽管发生率不高,但后果严重。防治重点是术中预防,减少心房后壁消融是关键,术后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多表现为发热,如怀疑AEF,应及时行CT检查,尽量避免食管镜检查防止二次损伤。一旦发现AEF,外科干预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张莉娟┆美编 柴明霞┆制版 潘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