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帝世界盃營銷變「反面教材」,看體育營銷的幾點教訓

袁國寶

資深媒體人、知名評論人、新媒體營銷和品牌傳播專家,NewMedia新媒體聯盟創始人。

从华帝世界杯营销变“反面教材”,看体育营销的几点教训

最近華帝退款一事上了各大網站的熱門榜,隨著世界盃的落幕,作為世界盃冠軍------法國隊贊助商華帝股份的“奪冠套餐”退款活動也隨之拉開帷幕,此前華帝宣佈,對於2018年6月1日0時-2018年7月3日22時購買華帝“奪冠套餐”,併成功參與法國隊奪冠華帝退款權活動”的消費者,華帝將按所購套餐實際付款金額退款。這一積極姿態擺出來,社會各界無不拍手稱快。

从华帝世界杯营销变“反面教材”,看体育营销的几点教训

但事情隨之發生了變化,根據媒體報道,所謂的退款活動在線上線下存在區別對待的情況。用戶在線下門店渠道收到的退款是現金形式,相關成本將由經銷商承擔,華帝表示會給予經銷商其他補貼。至於線上平臺,用戶收到的華帝退款並非現金,而是京東、天貓、蘇寧、國美各大電商平臺的購物卡,僅限於對應的平臺內使用。

消息一出,一片譁然,不少媒體認為,華帝此舉是在“玩套路”、“耍小聰明”,甚至是對消費者赤裸裸的“忽悠”。我在百度新聞內以“華帝 購物卡”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前兩頁幾乎被負面新聞淹沒,可見華帝此次世界盃營銷已經“弄巧成拙”。

在仔細梳理此次事件之後,我發現,華帝從一開始可能就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畢竟在一眾球隊中,法國隊奪冠的幾率並不高。說白了,這只是一次博取眼球的營銷,可偏偏法國隊又拿到了冠軍,這下華帝騎虎難下了,畢竟7000萬不是個小數字,之前不少人認為,華帝花7000萬搞了一次漂亮的世界盃營銷,使其曝光度遠高於競爭對手,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然而,從一開始我就不看好這次營銷,華帝扭扭捏捏的態度更印證了我的觀點。

一,為何線上線下存在區別對待的問題?

首先,本次世界盃營銷華帝需要解答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何線上線下存在區別對待的問題?單說退款形式,購物卡明顯不如現金靈活,它其實是一種“捆綁消費”的老套做法,雖然購物卡可通過XX折進行回收或轉讓,但畢竟存在較高的門檻,而且不可能100%變現。

然而,雖然線下退現金比線上退購物卡更受期待,但線下的成本由經銷商承擔,部分經銷商為了最大程度降低損失,為消費者設置了重重門檻,目的就是不讓消費者輕易拿到好處。而且,世界盃期間,華帝在京津地區的代理商王偉被曝跑路,隨後,華帝在北京、天津的倉庫傳出被封,經銷商無法正常發貨。看來,指望經銷商是不靠譜的,其實作為經銷商的角度我完全理解,他們與華帝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一旦自己墊付資金把款退給消費者,無疑就加大了自身運營的風險。華帝的補貼到底有多少,何時能到位均屬未知數。

對於京東、天貓、蘇寧、國美這類大的電商平臺而言,這一風險並不存在,由於他們處於強勢地位,所以針對這些平臺,華帝只得硬著頭皮拿出現金來支持------我估計上述電商平臺不會接受華帝對其他經銷商的策略,去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同時,以購物卡的形式可以把消費者牢牢綁定在平臺之上,讓相關平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簡單點說,如果華帝真的慷慨的拿出7000萬現金來退款,那麼相關問題都不存在,現在華帝想的是如何降低損失,而線上線下需要平衡的利益關係不同,這就直接導致了區別對待的問題。

二,7000萬能帶來什麼?真實的銷量還是虛假的曝光度?

接下來我們說第二點,如果華帝捨得全部以現金方式退款,這又會是怎樣一個局面?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方案將為華帝帶來更好的名聲,推動其品牌形象優化,正面的媒體曝光度也必然會大增。然而,這是華帝真正需要的麼?並不是。

眾所周知,華帝的主業是廚電產品生產經營,這是一個相對細分的行業,而且競爭激烈,稍微梳理一下,華帝的競爭對手包括但不限於方太、老闆、帥康、海爾、美的、格力、海信、奧克斯等等。從品牌知名度上講,方太和老闆並不比華帝低,海爾美的格力則更勝一籌。因此,就算這次營銷堪稱完美,也不可能讓華帝在品牌知名度上對其他競爭對手實現全面碾壓。從消費者角度講,大致存在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對品牌存在極大的依賴性,比如喜歡方太和老闆的,你華帝再怎麼打廣告,他可能都不會考慮;第二種是對品牌不存在依賴的,這種消費者一般是橫向對比,選擇性價比較高的產品,沒有任何的忠實度可言。

再說說廚電產品的市場特性。首先,廚電並不是什麼高科技含量的東西,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介入該領域,也證明其市場門檻非常低,既然產品層面無法樹立高門檻,那麼企業就必須花功夫在營銷和服務方面,這顯然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其次,廚電屬於“剛需”產品,用戶只有需要時才會考慮購買,這和很多可買可不買的商品不同,換言之,世界盃營銷不會激活更大的市場需求,華帝只能在競爭對手口中搶食。

基於上述兩個層面分析,華帝此番世界盃營銷的效果將很難衡量,也許曝光度是上去了,但銷量提升卻微乎其微,這顯然是華帝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正所謂“步子太大難免會扯著蛋”,想靠著世界盃的熱度完全顛覆市場格局,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三,體育營銷侷限性大,企業應當謹慎投入

从华帝世界杯营销变“反面教材”,看体育营销的几点教训

接著華帝這事兒深入討論下去,我認為,企業營銷發展到今天,應當根據多方面的情況謹慎選擇營銷方式,避免“賠本賺吆喝”。從分類來看,娛樂營銷、體育營銷堪稱最典型的營銷模式,不過我認為,娛樂營銷未來的發展路線會越來越寬,效果會越來越好,而體育營銷的發展路線會越來越窄,效果會越來越差,這怎麼說?

首先,從時間線上看,娛樂事件明顯比體育事件更緊湊,比如世界盃和奧運會這兩個體育盛事都是四年一次,四年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也可以產生很多東西,因此,利用這些體育事件做營銷,很容易出現“斷層”的情況,一旦事件結束,立馬就“涼了”。相反,大多數的娛樂事件存在連貫性,比如前些年湖南衛視的選秀節目以及浙江衛視的好聲音,幾乎都是每年一次,連續做幾年,這就可以很好的保證營銷的熱度。

第二,從遊戲規則上看,娛樂節目比體育活動更多元化,更創新。近年來各種各樣的娛樂節目層出不窮,玩法千變萬化,有效避免了觀眾“審美疲勞”。但體育活動不同,體育活動的規則是既定的,只是參與者發生了變化,很大程度要靠體育明星去吸引觀眾。但是體育明星的數量、人氣都不能和娛樂明星相提並論,吸粉能力有限。

第三,從事件本身關注度的持續性上看,娛樂節目比體育活動更穩定。以本次世界盃為例,剛開始時熱度非常高,朋友圈內世界盃呈現了絕對的刷屏效應,但越到後面,相關內容卻越少,說明很多人是“偽球迷”。同時,在賭球盛行的情況下,本次世界盃出現了很多“冷門事件”,令無數賭球者損失慘重,一度導致“天台不夠用”。而這也令網絡上產生了世界盃被博彩公司控制的討論,既然有不少人開始質疑世界盃的信用問題,那麼越到後面球隊越少關注度自然就越低。

从华帝世界杯营销变“反面教材”,看体育营销的几点教训

當然,上述三點只是理論分析,而從實際案例上看,做體育營銷的企業似乎也沒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可供參考。在我印象中,最成功的是三星,靠贊助奧運會迅速躋身全球一線巨頭之列,但我認為,奧運會帶來的只是品牌影響力的提升,如果三星沒有紮實的產品功力,贊助N次奧運會也沒用。而失敗的案例就比較多了,當年搜狐試圖靠贊助奧運會復興,結果非常不理想。聯想也贊助過奧運會,結果又如何呢?

再一個,就算體育營銷可以帶來一定的業務量,但相比其他營銷模式,這是否屬於最划算的選擇呢?我在網上搜索到一個說法,稱按照傳統營銷方式,品牌的知名度每提高1%,就要花費2000萬美元的廣告費,而藉助體育賽事,同樣的花費可以將知名度提高10%。不過我認為這種看法並不科學,也無說服力。例如,對存在國際化需求的企業來說,藉助世界盃奧運會營銷或許可以迅速打入海外市場,但如果不存在國際化需求,可能效果就沒這麼明顯。再者,如果海外市場仍然屬於藍海,那麼這種策略的效果會比較好,但如果海外市場競爭激烈,體育營銷反而會拉高成本,導致產品喪失價格優勢,適得其反。

最後一點,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用戶攝取的信息相當多元,體育只是其中一個部分。而且,從內容產出的質量、數量,從明星效應等層面橫向對比,體育版塊也無明顯優勢,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當用戶分攤到體育版塊的時間越來越少時,體育營銷將越來越不靠譜。

想成為獨角獸企業,就要學習它的生存發展之道。獨角獸企業也會倒下,要避免發生和它一樣的危機。我的新書《引爆獨角獸: 如何讓你的公司估值10億美元》已面市,用多個獨角獸案例解讀行業掘金機會,點擊“閱讀原文”可購書。

从华帝世界杯营销变“反面教材”,看体育营销的几点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