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不能忽视的作文要素——如何让语言表达更加协调

文章的表达是否协调,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很多同学对此并不重视,写作时随意性很大,结果就带来了表达不协调的问题。

写作方法|不能忽视的作文要素——如何让语言表达更加协调

一、表达方式单调乏力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在一种文体的文章里,当然应该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但是,如果记叙文中从开头起,一直叙述到结尾;议论文中,从开头起,一直空讲道理到结尾;散文中,抒情不断;如此这般的作法,只会适得其反:带给人的是单调,乏味,表达效果差。有些同学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写记叙文,不用描写和适当的议论、抒情。即使用,也不注意与记叙中心保持一致;他们写议论文,不用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或者说理与举例两张皮;他们写散文,不写景,不叙事,结果文章毫无生气,呆板沉闷,而且影响主题的表现。对于这些表达不够协调的文章,大多被阅卷老师判到中等及以下之列。

还有一种倾向就是依照惯性行事:写人,必定要先交待人名,叙写外貌,接着再概述事例来反映他(她)的性格或思想;写事,经常是开头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随后清起因、经过、结果。从表达方法上看,要么平铺直叙,要么空发议论,要么滥发感慨,让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的表达,可能不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但是,肯定存在表达乏力的问题。

二、体式要求不闻不问

有些同学爱选用日记、书信、演讲稿、节目直播、人物访谈、寓言、童话、通讯报道、说明书或者实验报告等非常规形式,但是不顾这些文体的基本格式、基本表述方式:比如,标榜是书信,相关的格式却不到位;标榜是剧本,却没有戏剧冲突,等等。

三、写作顺序无序转换

有些同学为了增添文章的神秘感,一会儿采用倒叙,写回忆中的事情;一会儿又回到现实中来,写眼前的事情;一会儿又插叙,写不相干的往事。这样一来,一件事可能被写得支离破碎,读起来也很吃力。

写作方法|不能忽视的作文要素——如何让语言表达更加协调

解决对策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优秀文章大多是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产物,单独运用某一种手法很难写出出众的作文。要实现表达协调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准确把握文章体裁

之所以要先把握未来文章的体裁,是因为一定的文章体裁是与相应的表达方式相配套的。比如,记叙文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说明文必须以说明为主,等等。有时候,拟题者给出的文章题目具有鲜明的文体倾向,比如“××之我见”、“说××”、“××综述”等题目,就必须写成议论文。这时候,我们就要遵循这样的文体导向,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至于文体让我们自选的题目,写作前也要先明确自己准备写什么文体的文章,从而好恰当确定主要的表达方式。

2、综合运用表达方式

这么做,使得文章有景有物,有人有事,有情有理,能够收到形象感人、意趣盎然的良好效果。一般而言,在记叙文里,除了记叙为主外,一定要以追求形象为目的,运用描写手法写好其中若干片段:比如人物的一连串动作,人物的神态变化,人物活动的场景,等等。同时,必要时要运用议论抒情,通过以情点染,以议升华,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在说明文中,要通过增加议论抒情,适当以议点睛,以情着色。在议论文中辅以叙事和抒情,可收到情理相济、形象生动的效果。对于 散文而言,更是要兼用多种表达方式,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启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抒发自己的情怀,做到各展其长。

具体到一篇文章里,到底该增加哪种表达方式,这没有定论。一般而言,这需要因文而异,因内容而异,因主题需要而异,因作者的认识而异。也就是说,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表达主题,更能显示你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你就增添哪种方式。同时,增加的表达方式在种类上应该多一些,在篇幅上应该少一些,做到简明扼要。

写作方法|不能忽视的作文要素——如何让语言表达更加协调

3、尝试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以记叙文而言,就有顺叙、倒叙、补叙或插叙等顺序;写议论文,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序外,还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等顺序。不同的顺序,使得文章的表达具有不同风韵,呈现变换迷人的风采。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交错交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运用过渡句,作出清楚的说明。

4、保持语言风格的一致

文章语言风格,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表达习惯、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适应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一旦确定或者轻松活泼、或者形象生动、或者蕴含哲理的语言风格,就应该保持统一,而不要随意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