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邪不壓正》?可能你沒懂姜文的「野」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訪談節目截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0日電(記者 宋宇晟)“只有我高興了,觀眾才能高興。”姜文在一檔訪談節目中,這樣談論自己對於電影的看法。

上映一週:票房遞減、評價兩極

備受關注的電影《邪不壓正》上映已經一週了。

這部改編自小說《俠隱》的電影,講述了七七事變前夕的一個復仇故事。雖然大部分讀者對小說評價甚高,電影與小說中的人物也大體對應,但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對姜文的電影並不買賬。

7月13日上映的電影,從豆瓣高達8.2的評分,一路跌到7.1分,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也呈現兩極化的狀態。隨之走低的是電影的票房——上映首日票房過億,然後逐日遞減,到19日只有兩千多萬。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豆瓣截圖。

點讚的人覺得這部電影“講究”、“值得二刷、三刷”。同時網絡上不少文章熱衷於解讀作品中的“隱喻”。

甚至有人找出了“姜文藏在《邪不壓正》裡的20個彩蛋”,其中包括但不限於梁啟超的腎、愛寫日記的蔣介石、對李小龍的致敬以及以刺殺孫傳芳的施劍翹為原型的關巧紅。

吐槽的人認為影片“完全崩壞”,人物“立不住”,故事缺乏邏輯、令人費解,乃至於有人覺得姜文的電影陷入了一種困局。

有影評甚至認為,觀眾看完“都感覺看不太懂”。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影評截圖。

姜文的“野生性”

事實上,觀眾的這種懵懂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源於姜文“非套路”的電影語言。

在《邪不壓正》上映前,姜文已經做過很多場訪談。每次他都力圖跳出那種對電影套路化的理解。這種電影的“非套路”被許知遠稱為“姜文的野生性”。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邪不壓正》海報。

比如,竇文濤問“(拍電影)難的在哪”,姜文說“很多人說能不能把故事講清楚了,這不是事,這是技術。難的是你能不能不講一故事”。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訪談節目截圖。

比如,許知遠覺得姜文始終在電影中“處理成長的故事”。姜文說“我沒處理,我只是把那個東西反芻了一下”。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訪談節目截圖。

又比如,竇文濤問,要是拍攝超出預算了,聽誰的?姜文反問:“什麼叫預算?”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訪談節目截圖。

在許知遠採訪姜文的那段視頻開頭彙集了姜文電影中的各種聲音,而背景畫面是北京內務部街的那個姜文曾住了30年的大院。

在這個大院裡,你似乎能看到姜文電影中的影子——《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煙囪、老北京的院子、上世紀的筒子樓……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姜文住了30年的大院。訪談節目截圖

許知遠說,這裡好像沒什麼好逛的,但“這個院子把他所有的拍的戲、演的戲、導的戲全都鑲嵌在一起了”。

所以許知遠註定不能理解姜文,但他能理解姜文電影中那種自在的邏輯。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姜文在電影《有話好好說》中的劇照。

創作者與觀眾的“誤讀”

許知遠問,觀眾對電影的反饋會對你造成困擾嗎。姜文說,“我覺得沒有”。

“《讓子彈飛》大夥都覺得好。其實好多人過分解讀,我看著都吃驚——怎麼成這樣了?說看不懂的,我也吃驚——這就看不懂了?”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姜文電影《讓子彈飛》劇照。

姜文覺得這些反饋跟他沒關係,但他也不排斥這些反饋與解讀。“任何作品面臨欣賞著的時候,都是他們在表達自己。我還是那句話,人生就是建立在誤讀之上的。”

“一切都是誤讀。”這不只是說觀眾對於導演的誤讀,當姜文把《邪不壓正》描述成一個“李小龍進了卡薩布蘭卡的故事”的時候,難道不是也在誤讀《俠隱》嗎?

事實上,“誤讀”也可以說是姜文的一個習慣。雖然他的多部影片都源於改編,但在電影中,觀眾完全找不到原著的影子。姜文的改編更像是一種再創作。

他在和高曉松的訪談中也談到這一點。“所有的改編對我來說都一樣。就是我看一遍,看一遍給我的印象特別重要。然後我就把我記的這個東西,還有它撞開我情緒、理性閘門的東西,弄一塊寫成一個劇本。”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邪不壓正》海報。

其實從姜文執導的第一部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開始到《太陽照常升起》,再到民國三部曲,姜文一直在講自己的故事。

多年以前,在《讓子彈飛》還是“新片”的時候,曾經的《第十放映室》用兩集回顧了姜文出演、執導的電影。

彼時,《太陽照常升起》引發了“廣泛的不解”。十一年後,這部電影的評分在豆瓣上達到8.0分。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太陽照常升起》劇照。

《第十放映室》當時就認為,觀眾的這種“不解”,恰恰要由姜文來負責。“我們起碼應當相信一點,姜文絕對不是故意要讓大家看不懂,這裡面客觀存在思維方式的差異。這個在一般觀眾看來,顛三倒四不知所云的故事,可能在姜文那裡恰恰是最通順、最合理不過的。”

“作為講故事的人,姜文的出發點坦蕩而真誠,他就是這樣在如實地呈現他的所思所想,而不是挖空心思,僅僅只為再現一場個人化色彩濃重的夢境。”

看不懂《邪不压正》?可能你没懂姜文的“野”

《邪不壓正》劇照。

在節目的最後,《第十放映室》用了類似各打五十大板的一段話作為結尾,試圖彌合姜文和觀眾之間的“誤讀”——作為觀眾,我們應當尊重藝術家個人的語言方式;而作為創作者,尤其是電影的創作者,也應當考慮到觀眾的一個普遍的理解能力,而不能任意為之。

但顯然,對《邪不壓正》的評價上再次讓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產生了相互的“誤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