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为什么“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95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前边所讲的是“五阴”。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表现。

复次阿难:现在佛又叫: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怎么说这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本来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下边分别解释为什么六入是如来藏性。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佛叫,阿难哪!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目睛”,是眼目。就拿这个眼睛瞪着虚空,久而久之就生出一种疲劳的例子来说,兼全“目”和“劳”这两种的表现,都是不离开菩提,只是在真性菩提里边生出一种劳相来。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为什么我说这是菩提真性里头的瞪发劳相呢?阿难!你要知道,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因为藉着明、暗这两种虚妄的前尘境界,在这虚妄的境界中,就发生一个见了。

吸此尘象,名为见性:这个见,吸收前尘的种种形象,就叫做“见的体性”。这个见性,只是一个看见的体性,不是我们禅宗讲“明心见性”的见性。明心见性,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见着自己本有的佛性了。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这个见性,离开那明的尘和暗的尘,它毕竟没有一种实体,没有实在的东西。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如是阿难:像这个道理一样,阿难哪!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你应该知道,这个见性的见,不是从明暗来的,也不是从眼根生出来的,也不是在空里边生出来的。

何以故:什么缘故呢?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假设见性是从明这个尘来的,这个暗就灭了,那么就不应该再看见暗的东西。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假设见性是从暗那种尘生出来的,那么明就跟着没有了,应该也见不着明的景象了!因为明暗这两尘是不能并立的,明来则暗去,暗来则明去。所以见性也不是从明来,也不是从暗来。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你若说见性是从眼根生出来的,因为这个,也不会有明和暗这两种尘相。你若像这样子说法,这个见精,它也没有一个自己的体性。所以这个见也不是从眼根生出来的。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如果你说这个见精,是从空里边生出来的。向前边,它能看见尘相;那么这个见若回来的时候,也应该看见自己的眼睛才对。可是,它向前能看,那么向里回来,怎么就不能看了呢?也没有什么东西挡着,为什么就看不见自己的眼睛了呢?又空自观:又者,你要说它从空生出来的,这空自观空,空它自己看自己。何关汝入,这与你阿难自己的本心,也没有关连。你这个眼入不入,关“空”什么事呢?所以这也不是从空生出来的。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因为这个,所以阿难你应该知道,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六入第一个是“眼入”,就是眼根。这眼根也是一种虚妄而生,虚妄而灭;也不是由因缘生,也不是由因缘灭,也不是由自然生成的。它的来处,是从如来藏里边生出来的。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讲“耳入”。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比方有这么一个人,用两手的手指头很快地把自己的耳朵堵上。这也是假设,根本没有这么个人。他怎么样子呢?

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堵的时间久了,外边的声音听不见了;可是里边就作了怪,就听见头里边有声音了。因为我们听声音都是听外边的,现在你把耳朵给堵上,久而久之,耳根听不见外边了。好像你这个人总在一个房里头,不到外边看一看,所以时间久了,就觉得好闷,就要到外边去散散步,跑一跑。这耳朵它是听惯外边的,你这回不叫它听,把它堵上了,它听不见外边,就听里边的。里边有什么声呢?你试一试就知道了!你堵它两天,你看看都听到什么声音?然后你就知道了!所以现在我不讲会听见什么声音。

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种劳的相发生出来,就由耳朵兼着这种的劳相。这两种,同是如来藏里边的真性菩提,由于一念的无明生出妄来,然后才变成在耳根上有这种的作用。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因为藉着动、静这两种的妄尘,所以这其中又发出一种闻性在里头。这种闻性,就是听觉。吸此尘象,名听闻性:由耳根吸收尘境,这个名字,就叫一个“听闻的体性”。听觉吸收尘象,好像吸铁石吸铁似的,所以叫“吸”。这种尘象,都是不清净的,所以谓之“尘”。我们为什么自性里有染污?我告诉你们,眼睛就是看东西,这也是吸尘象,不洁净的。耳朵听听什么声音,这也是吸尘象的,吸一些不清净的东西。我们本来自性是清净,没有染污的;因为吸收外边这一些个尘境,所以自性里边,就变成有染污了!

这吸收,不要说旁的,就由这个“吸”字来说,中国人把抽香烟叫“吸烟”,这么“嘶”的一吸,把烟都吸到肚里头去了。烟到肚里头,你看不见的;吸烟的人,喉咙、肠子里边都有烟油渍,就好像烟囱。你没看过那个黑黑的烟油渍啊?你若吸烟的人,你的肚里头,甚至于肠子、喉咙,都变了烟油渍那个色了!不过你没有开刀打开看,所以你也不知道的。这“吸此尘象”,也就是这种道理。因为你吸收外边的尘象,你看不见;但是对你自性上,都有那种油渍、那种染污的东西了,就是不光明了,被遮住了!

所以神秀法师说:“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颂,本来说得也很好的,不过它不是见性的话。在没见性之前,是一个修道的位子──这个时候还在修道呢!修道的人,就好像抹镜子上的尘,擦来擦去,它就光亮了!

六祖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什么事情都办好了,修道已经证果了;所以证果之后,这些工作都不需要做了。

那么一般的人,就说六祖大师这个偈颂说得好,神秀法师说得不好。其实两个偈子是一样好,都好!明白佛法的,一切法都是佛法;不明白佛法,你说出佛法,他也不觉得是佛法。所以这个地方,就要认真研究一下;你明白这个道理,一切道理都可以明白了!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这个闻性,若离开动、静二尘,它没有自体,它毕竟是没有体性的。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如是阿难:像前边所说这个情形,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你应该知道,这种的闻性,不是从动生出来的,也不是从静生出来的,也不是从耳根里生出来的,也不是从空间里边生出来的。

何以故:为什么?这还是像前边的意思差不多,不过我们人不要嫌麻烦。这个道理,是要详细说;佛把六根的境界,详详细细地显示出来。

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闻性是从静中来的,那动的时候,闻性就应该随着没有了,就应该听不见动的声音。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如果闻性是从动中来的,静的时候,闻性就应该也随着没有了,也就不应该知道有静的相。那么既然在静的时候有闻性,在动的时候也有闻性;所以闻性不是从动、静这两种的尘相生出来的。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从耳根生出来的,这动、静两种的尘,也就没有了;好像前边所说,这个闻本来没有自己的体性。为什么?它若是有体的时候,就应该有一个体性;而现在这个闻性,你也找不着它的体性。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要是闻性从空间里边发生出来的,空若有一种闻性的话,就不叫“虚空”了!空是个没有知觉、无知无识的,这才叫“空”,所以这不是从虚空来的。又空自闻,何关汝入:就算它是从虚空自己生出来的闻性,这与你耳入又有什么关连?这与你这个人没有关系,风马牛不相及的。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因为这个,你应该要知道,耳入这种闻性也是一种虚妄的;本来也不是因缘所生的,也不是自然所生的。它的来处,是从如来藏里边生出来的。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前边把“眼、耳”这两种“入”解释已竟,现在讲“鼻入”。

阿难!譬如有人:比方有这么一个人,这么一个人干什么呢?他没有事干,自己和自己来开玩笑。怎么样开玩笑呢?就是急畜其鼻:怎么叫畜鼻呢?就这样(上人示范“吸鼻”)往里抽气,往里缩气。这鼻子,若有事情才这么闻一闻;但是这个“急畜其鼻”,他不但急,而且还时间久。

畜久成劳:你别看向里抽气没什么,你抽得时间久了,这鼻子也疲倦了。疲倦了,就有了一种的妄想,这鼻子也生出妄想了!生什么妄想呢?它大约也想休息休息了。可是这个人不叫它休息,于是乎它就有了感触了。有了什么感触呢?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就在鼻中,它觉得这个气凉了、冻了,非常寒冷的。

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在这个气的寒冷之中,有这么一种气到鼻孔里边的触觉,因这种触觉就生出一种分别心来。分别什么呢?分别“通、塞”:“我这鼻孔通不通气呢?”通,就是虚;塞,就是实。他觉得:“我现在鼻孔是不是伤风不通气了?或者左鼻孔通气,右鼻孔不通气?或者右鼻孔通气,左鼻孔不通气?”他就分别上来了。你说没有事情,他就找事情来干,生出来这么多的分别心。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像这样子的,以至于各种嗅气──就是臭气。怎么叫个“臭”呢?自大加一点。自己看着自己很大的,这就念个“臭”字。所以说“自大是个臭”。

有的人或者不懂,不知道什么叫臭,什么叫香?香,他也不知道;臭,他也不知道。我告诉你,你把鱼放到一个地方不理它,时间久了,它就臭了。臭的时候就生虫了!一般人觉得这鱼本来是好吃的东西,生了虫之后,再给你吃,你也不愿意吃了。你一想它那个味道,不要说吃,一想就要作呕了。这也好像一说“酸梅”,口里就生水了一样;或你一想到站在万丈悬崖上边,喔,脚心就酸了,发软了!这是同一个道理。你若想臭的东西,就要作呕,就要吐,吃的什么东西,都要吐出来了!

很奇怪的,上海人专门欢喜吃臭的,欢喜吃臭豆腐。我认识很多上海人,那个臭豆腐,臭得就和厕所的屎味道一样一样的;喔,他欢喜吃那个东西!你说奇怪不奇怪呢?真的,我不是骂上海人,真是这样子!

还有我到普陀山,那里的法雨寺和普济寺专门吃什么呢?就吃臭的甘蔗。做糖的甘蔗,他把它不知怎么样弄的,弄得味道臭得不得了。我到那个地方,本来我不选择食的,我什么东西好的、不好的一样吃,我在吃东西上,分别心的识还不用它,但是那个甘蔗臭得也很不容易吃的!但是那个地方的人,他一定要吃那个臭东西不可。这就是各有所好,他好那个东西,你想不给他吃,他认为你虐待他。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的东西,不同的人欢喜吃不同种类的味道,所以每一个地方人的性质不同。

总而言之,你不要自大,自己看着自己很大,那就是臭了。那比臭鱼、臭屎都臭的,就没有人敢近你了。你那么大嘛!谁也不敢接近你。为什么不敢接近你?不是说你大,因为你变成臭了。

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兼着鼻入和劳,这都是真性菩提的表现,这是真性菩提的瞪发劳相现出来这种的境界。鼻入的道理就这样子。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这一段文,是说鼻入没有体性的。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它依着通和塞这两种妄想所现出来的尘;这种不清净的东西,这其间就发生一种闻性。这不是耳朵闻的听闻,这个是一种嗅闻性,就是用鼻子这么闻。吸此尘象,名嗅闻性:因为它能吸收通和塞这两种的尘相,这就是叫“嗅闻性”。这个嗅闻性,也不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那个“闻性”。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闻自己的自性,得到耳根圆通;而这里“闻性”,就是能嗅闻的性,不是自己的性。

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这个闻性离开通、塞这两种的尘境的话,它自己根本就没有一个体性。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这还和前边的道理是一样的。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你应该知道,阿难!这种嗅闻性,不是从通、塞而有的,也不是从你鼻根生出的,也不是从虚空里生出来的。那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我也不知道!

何以故:什么道理我说它不是从通、塞、鼻根,或者虚空来的呢?我给你讲一讲,你听一听。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假设闻性是从通来的话,通和塞正是相反的,那么塞就不会有闻性;既然塞的闻性没有了,你怎么又会知道有塞呢?

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假设闻性是因为塞而有的,这个通就不会闻到了。怎么通也可以闻,塞也可以闻?所以这种闻性也不是从通来的,也不是从塞来的。这你应该明白了?既然通和塞都不是,那怎么又发明香和臭的触觉呢?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若闻性是从鼻根生出来的,也必然与这个通、塞没有关系了。如是闻机,本无自性:像这种闻的机能,讲来讲去,它也是没有自性的。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你若说这种闻性是从虚空里出来的话,那么在虚空出来的这个闻性,它应该又可以返回来,闻你自己的鼻子。空自有闻,何关汝入:又者,有一个说法,就算空它自己有闻,与你的鼻入又有什么关系呢?你想一想看,有没有这个道理呢?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因为这个,你就应该知道所以然的道理,鼻根生出这种嗅闻的能力,也是一种虚妄不实的,本来不属于因缘所生法,本来也不是自然生成的。

那么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前边不讲过吗?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出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一些个技能和它们的知觉,都是在如来藏妙真如性里生出来的。因为一念无明,而生出种种的妄见、妄相,生出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能见的;相分,就是所看见的形相。这都是由一念的无明,由妄想心所造成的!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在没有听经之前,我们天天和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起,但是天天也不知道它的来源,不知它们从什么地方来的;殊不知,它们都在如来藏里头。这么多的东西,都在里头装着,你说如来藏是有多大,可以装到这么多东西?

这个如来藏,比什么都大,所以才什么都能装!它要是不比什么都大的话,它就装不了这么多的东西了!你说,这么多东西,放到什么地方啊?你分开一类一类的,你有你的眼入,他有他的眼入;你有你的耳入,他有他的耳入;你有你的鼻入,他有他的鼻入;你有你的舌入,他有他的舌入。你说,这每一个人若是掺杂到一起,那他用的时候怎么样用呢?如果分开不掺到一起,一个人放一个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就要大了!你不要说每一个人,你就把人与人放到一起,恐怕也没有地方装。所以我说如来藏比什么都大,它什么都能装,无所不容。

我们现在都在什么地方呢?都在如来藏里边。你说:“我们没看见如来藏是个什么样子的。”哎,你天天看见,你不认识!你天天日用行为,都在如来藏里边;你眼睛所看见,耳朵所听到的,一切一切都是在如来藏里边。

你不知道“如来藏”是个什么样子?中国有一句话说,“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看见庐山是个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就因为你的身在这座庐山里边呢!所以整个的庐山你看不见的。明白佛法的人,知道一切都是如来藏的表现;不明白佛法的,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如来藏”,他总还谤佛。怎么谤佛呢?他说:“佛教徒尽讲‘如来藏、如来藏’的,什么东西佛都藏起来!”啊,他说佛的贪心比谁都大,把什么东西都收到如来藏里头!可是这样的见解是错误的,这个如来藏不是佛的,是每一个人都有份的。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我再给你说一个比喻。有一个人,他以这个舌头来自己吻自己的嘴唇子。“舐吻”,这么用舌头猛吻自己的嘴唇子。我再给你们说个笑话,这个人一定是没有女朋友,所以他自己和自己来接吻。哈哈,你们相信这个道理吧?相信我讲的道理是实在的。熟舐令劳:他不是就这么一吻就得了,他自己总时时都吻自己的嘴唇。吻的时间久了,也就生出一种疲倦了。

其人若病,则有苦味:这个自己吻自己嘴唇子的人,假设他要是有病的话,吻的时间久了,就会有一种苦,苦森森的那股味。苦森森的,就是苦味,这是北方一种俗语,说你“说话苦森森的”,就是那个滋味苦得很厉害。

这个人有病,什么病呢?这种病,中文叫“相思病”。什么叫相思病呢?就是尽想女人。所以他自己吻自己的嘴唇,吻得很久了,他觉得苦了,觉得这不是滋味,没有什么意思!哈哈,你看我讲佛法,讲得人都没有怎么样的明白;一讲这个问题,人人都懂了!

无病之人,微有甜触:那没有病的人,有很少很少的甜味道。

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由甜和苦这两种的滋味,才能把舌根的功能显出来。在舌头不动的时候,这个淡性常常在舌头上。“淡性”,就是没有味道,什么味道也没有。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舌和劳两种,都是真性菩提里边生出的妄,而有这种瞪发劳相。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甜、苦”,是有味道的,算一个;这个“淡”,它自己算一个,因为它是没有味道的,所以说“二种”。俗话说:“白水炖白菜,淡而无味”,用白水炖白菜,也没有加盐,也没有加油,就没有味道。因为甜苦和淡二种妄尘,在这里边,发生一种知觉。吸此尘象,名知味性:吸收甜苦和淡这两种的相,这个名字就叫“知道味的一个性”。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因为淡本来就是淡的,所以它才可以生出一种苦、一种甜;也可以说,这个淡,也就是苦,也就是甜。这种知味的性能,没有了甜苦和淡这两种的尘,它自己毕竟也没有体性的!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

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如是阿难:这和前边的道理是一样的。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你应该要知道,好像前边所说的,由自己的舌根去尝苦淡的这个知味性,不是甜、苦这两种的味道自己生出的,也不是因为淡而有的,也不是从舌头生出来的,也不是从空生出来的。

何以故:什么缘故啊?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这种知味性,是从甜苦来的,那么淡的知就应该没有了,怎么他又知道有淡的味道呢?

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知味性如果是从淡这个味生出来的,甜的知味性又应该没有了,怎么它还能知道是甜的,还是苦的呢?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假设知味性是从舌头生的,就不应该有这甜淡的味道,也不应该有苦的味道。为什么?舌头本身没有甜淡或苦味嘛!斯知味根,本无自性:从这里就知道,舌根这种知味性,根本没有自性的。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这种的知味性,如果是从空里边出来的,虚空自然知道它自己所尝的味道,你的口不会知道的。又空自知,何关汝入:若虚空自己出来的,虚空自己知道这个知味性;这味和你的舌入,又有什么关系啊?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因为这个,所以你应该要知道,阿难!你不要再这么样子糊涂,你不要再这么样子愚痴,你不要再这样不明白啊!你要知道,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舌入也是一种虚妄的,也不属于因缘,也不是自然性。它也是由真性菩提、如来藏妙真如性里边生出来的。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譬如有个人,用一只冷手,相接触于另一只热手上。若冷势多,热者从冷:假如冷的势力多,冷多了,那只热的手就也变成冷了。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假设是热的功力胜,也就是热得厉害;热多了,这只冷的手也会变成热的。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像这样子,以这种两手相触,才显出来而知道这种触。离开了就没有触,合上才有触。涉势若成,因于劳触:这种冷暖相若成了,它也是因为两只手相互接触的劳相所成的。

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身体再加上触觉的劳,这都是真性菩提里头,生出来一种瞪发劳相。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因为藉着“离开”和“合起来”这两种触觉的妄尘,这其中就发生了一种感觉。吸此尘象,名知觉性:在身上的两只手,吸取了“离开”和“合起来”这两种感觉的尘相,这个名字就叫“知觉性”。

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违”,苦的境界;“顺”,乐的境界。我们欢喜的,这就是乐的境界;我们厌恶的,就是苦的境界。我们这个知觉性的体,若离开“离”和“合起来”这一种妄尘,以及“违顺”这种妄尘;即离开离合、违顺这两种的尘象,这个触觉也就没有一个本体,它是没有自体的!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如是阿难:像这样,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你应该知道,这种的知觉性,虽然说他觉得有离合这种的尘相,可是这个知觉的性,不是从“离合”来的,也不是从“违顺”而有的,也不是于身根上生出来的,也不是从空生出来的。

何以故:什么道理呢?若合时来,离当已灭:要是因为相合起来有这种知觉性的话,那两掌离开的时候,应该就没有这种知觉性了。云何觉离:既然离灭了,怎么你还会觉得有离呢?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这个顺的境界和逆的境界,就是苦的境界和乐的境界;苦乐这两种的相,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怎么说不是从身根生出来的呢?假设你说是从身根生出这种的触觉,你就没有离、合、违、顺这四种的形相。这样,你的身自己知道自己,可是这种知觉性,也是没有自性的。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你若说这知觉性是从空里边生出来的,空它自己知道觉,这与你的身入又有什么关系啊?以上这种种的道理都不是,那么是怎么样呢?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因为这个,所以阿难你应该要知道,身入的这种境界也是虚妄的,本来不是因缘生、因缘灭,也不是自然生出的。这也是从真性菩提的妙性里生出来的。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阿难!比方有一个人,他太疲倦了,就要睡觉;等他睡得够了,就会又醒了。览尘斯忆,失忆为忘:醒来的时候,他看见什么境界就会想起来什么事情;如果想不起来,就叫做把记忆失去,lost了。“览尘”,览这种前尘,览也就是看。是其颠倒,生住异灭:这个就是意念里头的一种颠倒,这种颠倒有生、住、异、灭四种的情形。

譬如睡觉:想要睡觉,这是“生”;已经睡了,这是“住”;想要醒的时候,叫“异”;已经醒,不想再睡了,那睡就“灭”了。这就在一个睡觉里边,有生、住、异、灭;在我们人的念头,也有生、住、异、灭。

你最初想这一件事情,正在起念这时候,这是“生”;你正在想、正在这个念头上,你打这个妄想、跟着这个念跑的时候,这是“住”;你把这个想完了,这叫“异”,变异了;你不想了,就“灭”了。就在这一念之中,就有这么四个阶段。所以这佛法,你要是往深了研究,那无穷无尽的。好像方才我讲电话,电话一来,这是“生”了;正在讲电话的时候,这是“住”;要讲完的时候,这是“异”,变异了;不讲了,就是“灭”,没有了。无论什么,都有生、住、异、灭。

我们人一生,也有生、住、异、灭。生出来的时候,这是“生”了;在世间上这儿住的时候,这“住”了;有病了,这叫“异”了,变了;死了,这是“灭”了,没有了。那么没有了,是不是人生的生、住、异、灭就归空了呢?不是的。那怎么样子呢?他又有来生的生、住、异、灭,来生又变另一个环境。

所以这生、住、异、灭,在佛教里头是很要紧的,你在什么东西上都可以讲生、住、异、灭。譬如这一张桌子,造这张桌子的时候是“生”,生这张桌子了。甚至于树木生出来时,就有这种将来成一张桌子的因,这也是“生”。造成桌子,这是“住”;这张桌子不是永远都这样子,用久了,它就会变坏了,这是“异”;变坏以后,就又不能用了,不能用,连它的尸首都没有了,烧火了,什么都没有了,这个“灭”了。这生、住、异、灭,也就是成、住、坏、空;这个世界都是成、住、坏、空的。

怎么成、住、坏、空呢?我们这个世界“成”,要成多长时间呢?要成二十个小劫;“住”,二十个小劫;“坏”,二十个小劫;“空”,二十个小劫。那么每一个劫,是多少年呢?是十三万九千六百年;这算一个劫。一千个劫,这算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成、住、坏、空,就经过一个大劫。所以我们这个时候,觉得立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实这连一个劫都还没有完呢!所以我们所知道的太少了!

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在一个睡觉里边,有生、住、异、灭;在我们人的念头,也有生、住、异、灭。意根能吸入这种种的尘相,归到我们的意根里边,这叫“中归”。这种生、住、异、灭的念头,在意念里头就好像前边所讲水波浪似的,也是不相逾越的。这个名称就叫“意知根”,这个意根。前面不是说眼、耳、鼻、舌、身、意?现在就讲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兼这个意与劳,这也都是真性菩提里边的一种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这意念里边是意尘,意缘法尘;这法,就是生灭,有生灭法、不生灭法。现在它所缘的这个法,是一种生灭法。生、灭二种的妄尘,集聚到一起,这有一种知觉性在其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吸撮”,也就是吸取、吸收,和前边那个“吸习中归”的吸收意思一样。那么“吸撮内尘”,见闻这种的尘“逆流”,“逆”就是逆回来到第六意识里头去。流不及地,名觉知性:这种的逆流,到第六意识;这个第六意识,也可以叫“地”。这个心意识,在中文意思是差不多的,所以“流不及地”是说这个逆流,什么逆流呢?就这种的意念缘法,这好像有一种流似的,返回来,到意念里头,还没有到第八识

里边,这叫“流不及地”。所以“名觉知性”,是说在第六意识里边,它就有一种知觉性──见、闻、嗅、尝、觉、知,这是在第六意根里头的知觉性。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寤”,醒了;“寐”,睡着了。这种觉知性,离开寤寐和生灭这两种尘,终究是没有体性的!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如是阿难:像前边所说这个道理,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你应该知道,这种觉知性的根,不是从醒了和睡着了出来的,不是从生灭出来的,也不是从意根里出来的,也不是从空里边生出来的。

何以故:什么缘故呢?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这种觉知性,若是从醒着的时候来的,睡着的时候,它就应该没有了;既然睡着的时候没有,那又为什么叫“睡着了”呢?

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必定生的时候有,灭的时候也就没有觉知性了,还叫哪一个去受灭呢?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要是灭的时候才有这种觉知性,生的时候就应该没有觉知性;既然没有这种觉知性,又谁知道它是生出来了呢?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若说觉知性是从意根生出来的,这个醒着和睡着了的两种相,就会随你自己身体而有开有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离开开合的这两种体性,这个觉知性,就和空华一般,等于没有了!它终究也是没有自性的。

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若从空生出这种的觉知性,空自己知道,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要知道,这个意根入,也是虚妄的,也不是从因缘生出来的,也不是从自然生出来的。究竟为什么有这种觉知性呢?也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里边生出这一种瞪发劳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