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知識星球的一些心得和數據

我做知識星球的一些心得和數據

鉛筆道注:“知識星球”和創作者站在一起,鼓勵內容創作者、運營者產出高質量的作品。另外,創作者和運營者還可以和粉絲一起互動,瞭解粉絲需求。知識星球可以提供社群服務,為創作者提供一個流量池。

來源 | 騰訊創業

作者 | 吳魯加

這是一篇創業者投稿,來自知識星球創始人——吳魯加。

去年中旬,我和吳魯加在北京第一次見面時,知識星球已經獲得了騰訊的投資。當時,我們重點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如何才能做高品質社群?

第二,如何讓社群持續產生價值?

第三,和微信/QQ群相比,社群運營工具價值在哪裡?

第四,和其他知識付費產品相比,知識星球有什麼特別的?

知識星球誕生於2016年,一開始名叫“小密圈”。它的Slogan 「連接一千位鐵桿粉絲」源自凱文·凱利的:

任何從事創作或藝術的人,只要能獲得一千位鐵桿粉絲,就足夠生計無憂,自由創作。

在這款產品剛剛上市時,已經有很多有影響力的知名人士使用它來和自己成千上萬的粉絲保持連接,如科技博客小道消息作者馮大輝、caoz的夢囈作者曹政、可能吧創始人阿禪……

2016年8月,知識星球推出了社群付費工具,付費功能可以幫助社群運營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社群,彌補了微信和QQ群無法滿足的用戶痛點。

知識星球的機制,很巧妙地跟星主站在一起。一般來說,用戶對 APP 的耐心不超過30秒,但現在因為星球中知名創作者的背書,用戶對知識星球的耐心,從最初的30秒延長到了10分鐘。

如果星主能夠繼續深挖用戶需求,做好魔鬼細節,用戶的停留時長將會更長。

現在,對於去年我們曾經討論過的幾個問題,吳魯加又有了新的思考。在兩年多的創業過程中,他也常常被問到很多問題。

所以,他希望用這篇文章來表達自己的一些觀點和心得。

為什麼會做知識星球

回顧知識星球,我發現,可能可以從十幾年前說起。

我是文科生,但畢業兩年後,卻做起了技術工作——搞電腦,而且是看起來很酷的信息安全、黑客攻防——國內頂尖的黑客乃至騰訊阿里這些公司的安全負責人,很多都是我的好朋友。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畢業後我在南方工廠當銷售,剛接觸互聯網時,對網絡攻防技術生起了極大的好奇心——怎麼就能通過一根電話線,看到別人電腦裡的東西?

那時這方面的書很少,主要靠從國外網站拖回來有限的資料硬啃。那時上網按分鐘計費,所以需要撥號、快速打開幾十個網頁,內容打開後趕緊斷網,將內容分類整理閱讀學習。

後來慢慢地在聊天室裡,認識了一幫同樣沉迷安全的朋友,一起做了個小小的論壇。

在論壇裡,我們每天熱情地翻譯自己看到文章、分享自己理解的技術、對彼此的觀點無保留地批評和討論。學習探討之餘,也灌水聊天嬉笑怒罵,交了很多好朋友。

這些朋友,有人帶我進入安全行業教我怎麼寫方案做服務,有人跟我一起創業至今,有人從創業之初就給我各種幫助乃至投資——現在我最的好朋友裡,仍有很多是當年的網友。

所以我很懷念當年論壇裡的氛圍,也一直覺得,社群是基於共同興趣聚在一起的一群人,他們在一起:

共同學習,能達到單個個體夠不著的高度;

在學習過程中,人們可以在社群裡從陌生到熟悉,能積累深厚的感情;

某個個體,哪怕處於三四線城市,也能同樣接觸到新鮮事物,眼界一旦打開,朋友圈一旦拓展,能力圈也隨之拓展;

如果說微博是陌生人社交,朋友圈是熟人社交,知識星球在兩個巨無霸之間留下的狹小夾縫裡,你可以稱之為興趣社交、親密社交。

所以,說回做知識星球的初心是:社群對渴望學習的人們很有價值,知識星球希望通過提供易用的社群工具,讓更多人沉浸到學習討論的氛圍裡。

誰適合用知識星球創建社群?

一開始,知識星球是希望能夠成為微信群的有益補充——能夠有效沉澱內容。所以,可以將知識星球理解為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群論壇和微信公眾號論壇,每個認真經營的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都應該配上一個知識星球。

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論壇被群(包括微信群和 QQ 群)消滅了。當我們歡快地在各種群裡便捷地溝通時,一些問題出現了:

內容不能有效沉澱;

大群喧鬧,導致多數人加群之後就是先關閉群通知;

群的運營和管理艱難——尤其到了幾十甚至幾百個群之後。

舉一個例子,一家互聯網家裝行業的公司,運營人員每天跟用戶在微信群裡互動,往這些群裡發佈信息、調動氣氛、管理發言,最後還需要將這些群裡有價值的討論記錄彙總反饋。

一開始還行,慢慢地人越來越多,群越來越多,到了幾十上百個群時,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後來,一個知識星球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知識星球還做了很多細緻的工作,舉兩個簡單的例子,比如:

可以只允許特定用戶(比如星主、管理員、嘉賓)發言,其他人只能提問、評論,這解決了社群水化的問題;

可以禁止私聊、禁止查看通訊錄,這解決了群聊裡「友商」——其實是競爭對手混進來拉人的問題。

當迭代到具備收費能力後,知識星球就進化成知識付費領域裡的好工具了。有粉絲,愛分享的人都適合創建知識星球——當然這個說法比較粗糙,細化一下是:

微信公眾號大號(十萬粉絲以上)都有機會在知識星球有不錯的收入;

微博、知乎、簡書、豆瓣、B站、貼吧、頭條、喜馬拉雅、千聊……這些平臺裡的頭部大號,轉化率也不錯——你問我怎麼知道的,有人實踐過啊 :)

暢銷書的作者,如果有辦法將星球信息發佈並讓人知道這裡是“官方交流園地”,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微信群的運營人員,如果你運營著幾十甚至幾百個微信群,那你一定明白這裡面的苦惱——激發活躍不易,一旦活躍了,馬上又無效信息氾濫,最後好內容也無法沉澱。知識星球其實是微信群很好的補充——群還在,只是把內容沉澱轉過來了。

社群極富價值。知識星球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群產品。

更何況,在知識星球裡,粉絲都是自己的——鐵桿粉絲是會一直跟著你走的。

知識星球和其他的知識付費平臺有什麼不同

總被問起知識星球和其他知識付費平臺的差異點,其實很有意思——我們和大多數知識付費產品都不一樣,我們甚至可以為他們提供社群服務。

下面, 我聊一聊我們和其他產品的不同:

(這裡提到的知識付費平臺都非常優秀,知識星球向他們學到了許多。)

得到

得到和知識星球最大的區別是:得到抓頭部,知識星球聚長尾。

2016年4月,有人提問羅振宇,「得到」會向用戶開放內容製作嗎?羅振宇的回答是:

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我們不會向用戶開放內容製作。為什麼不會呢?因為它本質上不是一個平臺,它是一個頭部的產品。。。只有頭部才最有價值。

得到將羅輯思維的經驗橫向擴展,請來一批牛人開專欄、做精品課,商業邏輯非常棒。

知識星球沒有自帶光環,很弱小,很難做到這點。但我想,大多數內容創作者都有與粉絲或讀者溝通交流的願望,甚至大多數人,都有內容創作的願望,上不了得到,可以開知識星球。

Eric Raymond在著名的《大教堂和集市》裡提到:有兩種建築,一是集市,開放在那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種是大教堂,美輪美奐,幾代人幾十年嘔心瀝血才能建成。

在我眼中,知識星球是一個開放的集市,任何人都可以進來搭個攤子,有些人嗓門大,有些人東西好,他們自然能吸引來更多圍觀者和參與者。

我們更相信集市的力量,用集市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參與到內容創業、學習、教育裡,這件事如果做成了,我們會很滿足。

喜馬拉雅、千聊、荔枝微課

他們產品以「課程」為主——可以是一節課,也可以是系列課,而且都是「聲音產品」——滿足耳朵的,用戶主要在通勤(開車、地鐵)、健身、睡前收聽。

課程的特點是相對短平快,對內容創作者來說,可能花一週乃至一個月打磨課程,此後推廣就行。

而知識星球是社群,無論你有多少聲音產品有多少課程,你的粉絲還是可能需要有一個交流園地的,知識星球就是一個專業的園地。

小鵝通、有贊知識付費

他們是SaaS服務,提供一個平臺,讓創作者可以賣自家的產品,做自己的得到、喜馬拉雅。所以他們的產品線需要很長,需要什麼功能都有。

我們還是很簡單,做好社群,讓用戶願意在這裡面討論。

所以,無論你在以上任何一個平臺開了課,都可以再試試同樣開一個知識星球,讓你的粉絲到這裡來交流、沉澱——創作者可以嘗試將知識星球作為一個積累鐵桿粉絲的流量池,到這裡的用戶,值得更深入交流。

我如何說服用戶使用知識星球

目前市場上除了知識星球之外,也有些團隊跟進做同類社群產品。但我們仍會說服用戶使用知識星球,原因有以下幾點:

市場佔有率:每天知識星球有2-3萬的新增用戶(其中6-8k左右的APP用戶)。雖然看起來很少,但其他產品目前壓力還會更大些。

用戶更多,我們才有機會傾聽到更多用戶的聲音,我們可以不盲目給產品做加法,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在保持簡潔易用的情況下迭代改進;

付費轉化率:我們很在意付費轉化率——

用戶每次打開付費頁面,到哪步卡住了?麼地方的描述更精確些可以有效提升?哪個按鈕應該是什麼顏色、多大、擺在哪個位置轉化更高?

如果你做過對比測試,應該能發現,知識星球就是會高些——因為我們有專門的數據團隊在做優化呀;

內容打開率:iOS、安卓、小程序、微信H5、電腦版,一個都不能少——如果只有微信 H5 和小程序,用戶的注意力隨時會被聊天吸引。

但要做APP,市場佔有率就非常重要了——日活數十萬和日活幾千的APP,打開率差別可是相當大;

商業模式:知識星球一開始設計的收取 5% 手續費,其實希望用最低成本長期服務好內容創作者——收費保證我們能活下去,收儘可能低讓對手的進入更困難些。

將時間週期拉長來看,我其實不看好那些打著「免費」甚至「補貼」的牌做拉新的產品。

在和創作者溝通時,我們會和他們一起分析他們內容產品的類目、應該如何定價、星球說明怎麼寫、公眾號的文章應該怎麼寫效果最好。

這些當然來源於我們的數據,比如目前哪些類目的星球最受歡迎,哪些類目還有很大機會:

我做知識星球的一些心得和數據

比如知識星球裡的星球定價情況:

我做知識星球的一些心得和數據

知識星球未來會這樣做

這張系統循環圖,可以大致解釋知識星球是什麼,知識星球將會如何發展,搞清楚這個問題,或許你在選擇社群產品的時候會更放心選知識星球。

我做知識星球的一些心得和數據

知識星球系統循環圖

圖中循環著的四個部分分別是:

1.社群產品

首先,知識星球是一款簡簡單單的社群產品,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源自於此。

我們計劃,未來的一年左右時間裡,會精心做好的是「深度」這件事,希望能夠幫助創作者深度連接鐵桿粉絲——不僅僅是通過付費連接起來,而是有更多的工具,能夠讓這些人互動、交流,進而建立感情,更加親密。

此外,在兩年的運營過程中,我們發現「小圈子,更親密」。有門檻的社群,讓用戶更珍惜、熱愛社群,或許知識星球的這種「親密社交」,能夠區別於微博的「陌生人社交」和微信朋友圈的「熟人社交」,成為另一種彼此信任,由陌生走向熟悉的溝通渠道。

2.創作者成功

我們由衷地希望創作者成功。

知識星球的一個特質很有意思:創作者成功,我們才有機會成功。這決定了我們和創作者是站在一起的。下圖是知識星球裡付費用戶的增長曲線:

我做知識星球的一些心得和數據

知識星球裡付費的付費用戶增長曲線

社群產品越優秀,內容創作者、運營者越有可能在社群裡獲得成功——不同人對成功的定義可能不同,比如收入更高、社群活躍人數更多、交到了好朋友、自己學到了更多本領……

讓創作者、運營者能夠和粉絲們在一起充分互動,讓他們有機會輸出更好的內容,有更好的討論氛圍,掙到更多的錢,這件事就算在進步。

為此我們設立客戶成功經理職位,尋找輔助創作者成功的外部增長團隊,整個運營部門都圍繞協助創作者成功來工作。

3.用戶數量

創作者越成功,用戶增量就越多,在社群裡積累的內容也會越多。下圖是知識星球裡每日活躍用戶數(DAU)增長曲線:

我做知識星球的一些心得和數據

知識星球的每日活躍用戶情況

現在的用戶逐步從一線城市往更大範圍滲透,三四線城市愛學習的人們,他們一樣渴望能夠走近更成功的人,近距離觀察學習他的視野與生活,他們一樣渴望走近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成長。

有了更多內容之後,我們有機會通過數據分析,搞清楚什麼類型的社群最受歡迎,怎麼定價最合適,什麼樣的輸出頻率是恰當的,社群裡恰到好處的禮儀是什麼……

對社群工具的理解

有更多用戶時,我們就能從數據裡,從反饋中找到更多用戶需求。越理解用戶,就越理解社群,越能幫助知識星球這個社群工具改進。

在系統循環圖中,這是個典型的增強環。產品越好,創作者越容易成功,用戶越多,對社群工具的理解越深,於是產品更好。但是,反之也成立——也就是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變成「惡性循環」。

KK 的《失控》裡提到了分佈式生存、模塊化生長、自下而上控制……變自生變,我期待知識星球成為一個小小的系統,創作者、學習者們在裡面生長、變化、演進、循環,大家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