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該不該成爲矽谷?這家公司的三年逆襲路給出了答案

上海該不該成為硅谷?這家公司的三年逆襲路給出了答案

逼迫上海成為硅谷,實際上就是逼著上海放棄其天然的優勢能力,從而削弱其本身仍然所具有的巨大潛力,降維成為一個發展中的普通城市。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艾川

到了這個月底,中國互聯網的又一個奇蹟,拼多多就要登陸納斯達克了,想來又一批億萬富翁就要誕生。這也許是中國經濟的日常拍案驚奇了,創業3年就上市的奇蹟,在中國已經上演了好幾回。

不過這次有點不太一樣的是:拼多多居然是一家在上海創業的公司!上海!還記得當年刷屏的一批文章嗎?上海為什麼出不了馬雲?上海為什麼出不了BAT?一時間,上海彷彿成了互聯網的棄兒。

上海該不該成為硅谷?這家公司的三年逆襲路給出了答案

圖/圖蟲創意

電商流水僅次於淘寶和京東的拼多多在上海出現,似乎叫人吃了一驚,也似乎是對上海互聯網創業之痛的挽尊。

不過,在我看來,實在是無驚可吃,無尊需挽。

紐約與硅谷

說上海缺乏互聯網創業環境,無非三個地方的比較:

一,互聯網公司扎堆的北京。現在的說法是,任何一家咖啡廳的杯子砸下來,都能砸中3個互聯網創業者,和2個VC。一個胸懷大志的小鎮青年,似乎只要有一個互聯網創業的想法,就能在北京找到熱情洋溢的投資人;

二,深圳。越來越值錢的騰訊在深圳,就已經足夠說明一切,況且還有華為;

三,杭州。這個城市越來越有硅谷的範兒了。有了阿里巴巴,周邊派生出來的互聯網公司足夠填滿西湖。

上海該不該成為硅谷?這家公司的三年逆襲路給出了答案

▲北京中關村大街(圖/圖蟲創意)

因為有這些比較,頗有些人急吼吼地期待上海要打造成為東方硅谷。上海的好幾個區裡,都有打著硅谷旗號的園區或者機構。對於上海來說,缺乏對互聯網創業公司的支持,已經形成了一種真實的壓力和擠迫。

這倒是一個很奇異的壓力。我在美國,從來未曾聽說過紐約有過要成為硅谷的焦慮感。相反地,紐約和擁有硅谷的加州幾乎是天然的相互鄙夷。紐約人認為加州這群暴富的new money富而無文,而加州的互聯網新貴們覺得紐約的這些old money實在是對時代的反動。

但是這對天敵卻有著彼此無限的交集和互動。New money從來都不肯錯過紐約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和影響力,而old money的投資人如同過江之鯽一般排著隊送錢給硅谷創業的窮小子們。

紐約最好的大學是哥倫比亞大學,盛產的是金融家、律師和文化學者;紐約大學擁有最好的電影學院;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社區大學,都有著全美排名最靠前的人文科系;加州最好的大學是斯坦福,盛產最好的生物學家,計算機學科;加州理工大學是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大學,全世界的理工大學基本上都在模仿加州理工的學科設置。

所以你看,分庭抗禮的地方是華爾街和硅谷,是哥倫比亞和斯坦福,是巴菲特和喬布斯。他們互相敵視,或者彼此擁抱,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羨慕過對方,因為他們都是美國的發動機。

遠東巴黎的動力和魅力

這一組數據想來沒有人會感到吃驚:

2017年上海的社會零售總額為近12000億元,杭州和深圳均為6000億元左右。

2017年,上海的外資企業總數為4.76萬家,地區總部616家,研發中心419家。

2017年上海服務業佔總GDP的70%。

這三組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數據實際上都在說明一個問題:上海是一個成熟的經濟體,而不是一個發展中經濟體。這種情形,類比於國際經濟形勢,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異。

上海該不該成為硅谷?這家公司的三年逆襲路給出了答案

▲上海浦江高科技園(圖/圖蟲創意)

上海的發展是從19世紀被人成為“東方巴黎”就開始的。從那個時候開始,來自於全球的資金、產品和人才,都在往上海聚集。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上海以及其周邊的整個長三角地區都進入高速的發展期,經過20年的發展,上海的GDP已經足夠媲美一箇中型發達國家,而整個城市的發展與階段,早就已經進入了城市經濟體的範疇。

這就是前面數據所提到的社會零售總額、外資企業總數與服務業佔比所呈現出的現象。

社會零售總額所傳達的一個概念是:外地生產,上海消費。這就好比硅谷所生產的蘋果手機,保有量最大的未必是硅谷,而是紐約;而外企在上海整個所創造的就業人數,佔到了上海總就業人口的20%。服務業佔比到達70%,意味著上海已經脫離了基本的生產型經濟,而進入了以高端產業為主的經濟生態鏈上游的位置。

上海創業環境為人詬病的無非在於人才難得。但這是市場競爭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經過艱難的、昂貴的高等教育的人才,自然選擇薪資更加有競爭力的外企和成熟企業;而豐裕的人才儲備又使得全球500強總部和民企總部競相落戶上海,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但薪酬體系還不是人才選擇的惟一要素。整個企業所能夠提供的保障系統,包括五險一金的福利系統、休假系統、培訓系統、進修系統……成熟企業所提供的一系列成長設置,都是人才選擇的關鍵要素。

滿懷激情的創業者富有冒險精神。但英雄永遠只有少數,從者卻是主流。對於生活而言,多數人的選擇都是穩定而持久的薪酬和福利體系,而不是一夜暴富的冒險。

上海該不該成為硅谷?這家公司的三年逆襲路給出了答案

▲上海摩天輪下的孵化基地(圖/圖蟲創意)

對於一個城市而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有那麼幾個冒險家得以成功,而是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是否穩健,多數人的薪資水平是否可以支撐起城市的消費活躍,以及這個經濟體是否不斷在產業向上遊移動。

上海在這些年的確沒有BAT,但是它錯過了什麼嗎?

拼多多憑什麼?

拼多多終歸還是出現了。同樣作為一個互聯網創業企業,拼多多為什麼能夠快速地在被有些人認為“創業不友好”的上海出現,並且在3年的時間裡就成為了獨角獸、巨無霸?

實際上,上海從來不是對創業不友好,而是對“概念型創業”不友好。在一個成熟的商業市場裡,創業的本質是商業。也就是在現有的商業環境中,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服務或者是升級型的產品:也就是說,在上海的商業環境裡,利潤型創業是主導方向的。

上海該不該成為硅谷?這家公司的三年逆襲路給出了答案

圖/圖蟲創意

對於上海的環境而言,金融型企業在上海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餐飲企業在上海的機會無盡,流通型企業幾乎極少在上海有大的挫敗,教育型創業也是上海的主流方式。這些性質的創業企業,是對於傳統商業或產業的優化或升級,互聯網不過是一種手段。

概念型的創業是從無到有的一種創立,它需要從邊緣人群和邊緣服務開始創建,在經過篳路藍縷的市場教育和公共傳播,逐漸成為主流市場。這就容易解釋,優步從紐約起步,而滴滴從北京起步,騰訊從深圳起步,阿里從杭州起步的差異。

拼多多的新電商模式,實際上是基於上海現實的一種升級型創業,它建立的基礎有兩個:經過10多年的淘寶電商教育與5年的微信社交傳播習慣。

拼多多極其合乎上海現實的一個案例,在其發佈的2018年戰略所提到的“助農戰略”中得到驗證。其中,拼多多提到要“深入500產地投入100億”的“拼農貨”計劃。

我們都知道拼多多是以價格便宜得以快速風行全國的,其核心就在於“從工廠到顧客”的去中介化電商流程。於是,對於拼多多而言,兩個方向變得極其有利可圖:上行與下行。

上海該不該成為硅谷?這家公司的三年逆襲路給出了答案

圖/東方IC

一條路徑是直接從製造業或者農業中獲取產品,向城市進行銷售,破除中間環節,降低城市生活的成本,提高城市生活的質量。對於製造業和農業集中的區域而言,市場是一個大問題。拼多多所做的,就是通過直採模式,使商品售價直接降低。這對製造業或農業地區當然是一種幫助和扶持。

另外一個面是下行,也就是說,把城市中過剩的乃至是過時的產品向下銷售給發展中的地區。無可否認的現實是:一二線城市之外的城市與農村,與發達城市之間,存在著消費水平落差與消費信息時差。一二線城市中的“剩餘產品”,以更低的價格傳導到這些相對落後地區,反而是對這些地區的“消費升級”。

拼多多符合了上海這個城市本身的商業邏輯,以一個產品替代了整個城市的消費經濟方向,自然形成了爆發性效應,成為了上海互聯網的創業奇蹟。

在我看來,這是順應了上海城市本真的一種創業,因此,無需吃驚,不必挽尊。任何一種創業,無論是互聯網、製造、服務,還是哪怕做最基本的人力服務,只要符合上海成熟的經濟體體質,就可能成為獨角獸,巨無霸。

上海不要做硅谷的夢

批評上海缺乏互聯網創業環境的人,或者是歷史的短視主義者,或者是天真的大而全主義者。

任何一個城市都與一個人一樣,其長期形成的體質與基因決定了它是一種怎樣的現象與本質。

上海該不該成為硅谷?這家公司的三年逆襲路給出了答案

▲上海外灘(圖/圖蟲創意)

一個適合創業的城市需要大量廉價的房產租售產業,需要符合創業者的低價餐飲服務,需要普遍性較低的薪資和靈活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適合創新者思考和試驗所需要的便宜園區和辦公場所,需要狼奔豕突所需要的空曠的交通系統和快速交通工具。這些恰恰都是上海所缺少的。

如果要把上海變成硅谷,就需要把上海已經成熟的整個經濟體和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全部打碎,從而變成一個新生的、粗獷的、躁動的城市。

那樣還是優雅的、小資的、多元的、精緻的上海嗎?

一種可笑的看法是上海的服務業是生活型的服務。上海佔據70%的GDP服務業來源是其極其龐大的綜合服務實力所構成的,餐飲、酒店等生活服務不過是其中微小的一個部分,包含了金融、商業、流通、房產、教育、文化、創意、運輸……等等龐大的產業綜合,才是成熟市場的服務業的真義。

在上海的規劃之中,五大中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創,切中了上海作為一個成熟市場,在向總體國際經濟格局的上游移動的肯綮。它本身乃是依賴著這五大中心之間的聯動,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總體經濟格局,是上海經濟整體上行的方法論。

不要誤會,科創的意思遠非科技創業所能替代。科創的意義乃是為整個科技的發展奠定總體的發展服務,包括了教育、研發、基礎研究、前沿探索以及產業化的總體規劃。科技創業不過是科創之中的一個元素。

上海該不該成為硅谷?這家公司的三年逆襲路給出了答案

▲上海陸家嘴(圖/圖蟲創意)

對於那些幼稚與天真的批評家們,上海完全可以置之一哂。

上海這樣的成熟經濟體需要的是穩定與升級,尤其在教育、研發與文化上進行大規模的投入,以便繼續向整個亞洲乃至整個亞太經濟中心的位置進發。

拼多多在上海的成功看似具有偶然性,其實它正好切入了上海作為內貿聚合中心,商業上以互聯網為方法,執行了上行聚合與下行分發的功能,它是符合上海的天性與基因的。

上海不要做硅谷的夢,既是不能,因為無法降維成為一個發展中城市;也是不應,因為它的前程,在更加廣闊的國際空間。上海的夢,是紐約和倫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