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爲請一人出山輔佐,發明了一個成語,一直被後世誤解

三國時期有不少人才,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概是司馬懿,荀彧,曹操,郭嘉等等。其實,有一個人的智慧並不遜色於這幾個人,但是卻很少被人知道,他就是司馬懿的老師——胡昭。

曹操曾為請一人出山輔佐,發明了一個成語,一直被後世誤解

胡昭字孔明,飽讀詩書,精通古典著作,但他與諸葛亮並不是同一個人。據說,胡昭在書法上頗有造詣,他的書法可以和當時的韋誕齊名。

胡昭年輕時候,剛好是朝廷腐敗,外戚宦官交替執政的時候。所以,雖然胡昭非常有才華,但是他卻不屑於入仕為官,一心想要隱居山林,過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三國鼎立,地域與實力的較量,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胡昭才華橫溢,各路梟雄早早都盯上了他。

戰火紛飛的年代中,胡昭為了躲避戰亂,在冀州一個小地方定居了。冀州是袁紹的地盤,袁紹聽說胡昭來了,連忙屈尊到他的住所拜訪請他出山。胡昭面對袁紹也不好回絕,但是也沒有答應。袁紹走了之後,胡昭趕緊收拾收拾東西離開冀州,回了自己老家。看來胡昭一眼就看出了袁紹將來成不了氣候,不願意輔佐他。

曹操曾為請一人出山輔佐,發明了一個成語,一直被後世誤解

雖然胡昭回歸山野之間,但並不代表他對世間事一點也不瞭解。當時有許多學生慕名而來拜胡昭為師,其中就有司馬懿。胡昭只是討厭混亂的社會,他對那些求學若渴的學子們十分欣賞。胡昭最喜歡的學生就是當時還是一介布衣的司馬懿。

胡昭有多麼喜歡司馬懿,從接下來這件事中就能看得出來。年少輕狂,司馬懿經常高談闊論,眼高於頂,看不慣許多人和事。正是司馬懿這股熱情和敢說敢做的性格,得到了老師胡昭的欣賞,胡昭經常在別的學生面前誇獎司馬懿。慢慢地,別的學生開始羨慕嫉妒恨,甚至有人想殺了司馬懿。

有一位姓周的學生,悄悄組織了一幫人準備給司馬懿一點教訓。好漢不吃眼前虧,司馬懿得到消息後連忙逃走,沒想到最後還是被這群人追上了。

鬧出這麼大的動靜,老師胡昭也坐不住了,緊隨其後追上了他的學生們。其他的學生一心要司馬懿死,胡昭著急地都掉眼淚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不願意看到學生們自相殘殺,更不願意看到自己得意的學生司馬懿成為眾矢之的。

曹操曾為請一人出山輔佐,發明了一個成語,一直被後世誤解

最後,在胡昭的勸說下,其他的學生放走了司馬懿。日後,司馬懿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司馬師和司馬昭,不知道是不是暗含著對老師胡昭的感恩與懷念。

三國梟雄曹操對人才也十分渴求,曾經三番五次請胡昭出山。胡昭對待曹操的態度和袁紹不一樣,他明白曹操腹黑,於是親自向曹操表示了感謝。胡昭自謙自己只是一介鄉野村夫,對江山社稷沒有什麼大作用,不如就讓他在鄉野間了度餘生吧!

曹操看到胡昭的態度,也不想勉強他。當著胡昭的面,曹操表達了讚美之情: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勉卒雅尚,義不相屈。“人各有志”這個詞就此被創造,但是後世卻習慣在這個詞後面加一句“不可強求”,間接讚美了曹操不強人所難的品質,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誤解。

曹操曾為請一人出山輔佐,發明了一個成語,一直被後世誤解

胡昭的學生司馬懿名留青史,他自己卻很少被人熟知,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