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名录——欧洲篇(十三)

德国

莱茵河中上游流域

莱茵河是德国最长的河流,全长1320公里,从瑞士发源,流经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个国家。在德国境内有867公里。沿途风景最美的一段在中上游的莱茵河谷段,从德国的美因兹到科布伦茨间。

世界遗产名录——欧洲篇(十三)

为了保护自然风景的原貌,莱茵河河谷段没有架设桥梁,往来两岸都靠轮渡。两岸风景有点像中国的三峡,但山没有三峡的高、陡。沿河两岸山坡上遍布葡萄园,点缀着无数罗马时代的古堡。欧洲还没有哪一段大河流域风光能象这一段50公里长的莱茵河中游那样,荟萃了如此密集的、有几百年历史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景观。

延绵65公里的中莱茵河河谷,和她沿途的古堡、历史小城、葡萄园生动得描述了一段同多变的自然环境相缠绕的漫长人类历史。这里发生了众多历史事件,演绎了许多传奇,几个世纪以来,为无数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提供了灵感。


施特拉尔松德历史中心和维斯马历史中心

施特拉尔松德是德国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濒临东海的一座城市,靠波罗的海,他的位置就像吕根岛的门户,风景优美,都有着辉煌的历史。2002年6月27日与维斯马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施特拉尔松市政府大楼及临靠的尼可拉斯教堂,代表着施特拉尔松德市民的骄傲。

世界遗产名录——欧洲篇(十三)

施特拉尔松德和维斯马是13世纪到15世纪汉萨同盟文德地区的领导核心城市。17世纪到18世纪,施特拉尔松德和维斯马又成为瑞典抵御德国势力范围入侵的行政和军事管辖区,为发展波罗的海地区汉萨同盟城市极富特色的砖制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瑞典时代的防御系统的发展;

施特拉尔松德和维斯马是13世纪到15世纪汉萨同盟文德地区的领导核心城市。17世纪到18世纪,施特拉尔松德和维斯马又成为瑞典抵御德国势力范围入侵的行政和军事管辖区,为发展波罗的海地区汉萨同盟城市极富特色的砖制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瑞典时代的防御系统的发展。


不来梅的市政厅和罗兰像

德国西北部不来梅市市场的市政厅和罗兰骑士雕像是公民自治权利和贸易自由权利的象征,这些是随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发展起来的。

世界遗产名录——欧洲篇(十三)

不来梅市政厅是15世纪初不来梅加入汉萨同盟后建立的,为哥特式建筑风格,于17世纪初翻修成了所谓的“威悉文艺复兴”风格。20世纪初,在老市政厅旁修建了一个新厅,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免遭炮火轰击的建筑之一。罗兰骑士雕像高5.5米,其历史可追溯到1404年,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马斯科夫公园/马扎科夫斯基公园

1815年,当时的普鲁士王国大公赫尔曼.普克勒-马斯科夫Herman von Puckler-Muskau 下旨用了三十年时间在靠近波兰边境处建起一座占地七百公顷有几个宫殿的公园,即现在编入世界遗产的马斯科夫/马扎科夫斯基公园Muskaut Park/park Muzakowski。

世界遗产名录——欧洲篇(十三)

1945年德国和波兰重新划分国界时,公园被分为两部分,宫殿部分分在德国境内。这个公园的最大的特色是宫殿等建筑的景观融合到周围环境之中,人造与天然的配合像是达到天衣无缝,成为欧洲园林的典范。


德累斯顿易北河谷

2006年,因德累斯顿政府计划在河谷上兴建一座被认为可能会破坏河谷风貌的现代桥梁,使河谷风貌出现危机。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桥梁的建设会使易北河谷不再符合列名《世界遗产名录》的资格。因此,在2006年将易北河谷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并曾多次与德累斯顿市政府协商,但未能阻止建桥计划。

世界遗产名录——欧洲篇(十三)

2009年6月25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年度会议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由于当地政府的建桥工程破坏了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的独特景观,决定将这一遗产地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去除。易北河谷所在地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坚持在该世界遗产地的中心地带修建桥梁。易北河谷也成为成为自《名录》创立以来、继阿曼阿拉伯羚羊保护区之后,第二个下榜的景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