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绛县,地名两千余年,晋之故都,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山西省绛县,地名两千余年,晋之故都,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绛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总面积993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绛县是尧王故里,晋之故都,周勃封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

一、历史沿革

1、春秋属晋,周惠王八年(前669年),晋献公派大夫建都城聚(县城南5公里南城村,名车厢城),始将此地命为绛,定晋都于绛,命大司空修筑绛城。

2、周简王元年(前585年),晋景公迁晋都于新田(今侯马市一带),命新田为绛;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韩、赵、魏灭晋,三分其地,晋亡。绛属魏曲阳地。

3、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绛县,属河东郡。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县境东北为翼城县,西南为闻喜县。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改绛县为绛邑县,属河东郡。故治在今曲沃县城西南。

4、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置南绛县,县治在车厢城(即聚邑,今城关镇南城村)。西魏恭帝时去“南”字,直为绛县,治今县南,为绛郡治。

5、隋开皇初属绛州;大业初复属绛郡,义宁元年(617年)改属翼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县治从车厢城迁至今址,属浍州;四年浍州废,改属绛州。五代、北宋因之。金兴定四年(1220年)属翼州。

6、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垣曲县并入绛县,元至元十六年复置垣曲县。明、清属绛州。

7、1914年属河东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2年属太岳区。1949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属运城市。

二、地名来历

绛县,史称古绛,因“县北绛山为名也”。据清乾隆《绛县志》:“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紫金山。草木不生,土色俱赤,且以此取名焉。

三、风景名胜

山西省绛县,地名两千余年,晋之故都,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1、太阴寺。位于卫庄镇张上村,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以及明清基都曾进行过大修。太阴寺坐南向北,因原上寺建于太阴山(也称东华山)上,因而得名“太阴寺”。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绛县,地名两千余年,晋之故都,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2、景云宫。位于横水镇灌底堡村景云初中院内,创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明嘉靖年间进行过大修,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进行修葺。民国二十二年(1933)宫内建筑毁于火,现仅存元代建筑玉皇殿。殿内现存唐贞观八年元始天尊像碑一通。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绛县,地名两千余年,晋之故都,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3、董封戏台。又称泰山庙戏台,位于安峪镇董封村中部,属原黄飞虎庙(又叫泰山庙)中的一单体建筑,元代建筑风格,重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修葺。2001年山西省古建所曾落架大修。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绛县,地名两千余年,晋之故都,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4、横北倗国墓地。位于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000米处。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共发掘墓葬1326座,其中西周早期偏晚到西周晚期墓葬1299座。在发掘区域内共发现西周时期的车马坑或马坑35座。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绛县,地名两千余年,晋之故都,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5、绛县文庙。绛县文庙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元、明、清历代分别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原庙自南向北连续五进,分别建有棂星门、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过厅、戏台、献殿、大成殿、明伦堂、麟经楼、敬一亭、崇圣祠、射圃亭、文昌阁等。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

山西省绛县,地名两千余年,晋之故都,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6、长春观。位于陈村镇东荆下村,始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现存献殿、混元宝殿、配殿、东廊房。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绛县,地名两千余年,晋之故都,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7、南樊石牌坊。位于南樊镇西堡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时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司运的贾宗洛奉旨旌表为其祖母诰封中宪大夫贾凝端、继妻李恭人所建的节孝牌坊。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绛县,地名两千余年,晋之故都,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8、乔寺碑楼。位于横水镇乔寺村,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是周氏家族为资政大夫周万钟所建的功德碑楼。

山西省绛县,地名两千余年,晋之故都,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9、南柳泰山庙。位于南樊镇南柳村西南约1000米处,具体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有正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龙马王庙、阎王殿、虎头门、圣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