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名著《 论 语 》第十二篇 颜渊篇 (13-18章)


中华经典名著《 论 语 》第十二篇 颜渊篇 (13-18章)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中华经典名著《 论 语 》第十二篇 颜渊篇 (13-18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中华经典名著《 论 语 》第十二篇 颜渊篇 (13-18章)

篇简介一览:

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中华经典名著《 论 语 》第十二篇 颜渊篇 (13-18章)

本篇共计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 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第十二篇 颜渊篇 (13 - 18章)

【原文】

12·13 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

【注释】

(1)听讼:讼,音song,诉讼。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原文】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

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释】

(1)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 子曰:“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 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 之美,不成人 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 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