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首次進入中考的「小學科」這樣考學生 以後這些能力才是學習重點

揭秘|首次进入中考的“小学科”这样考学生 以后这些能力才是学习重点

中考進行時

中考進行到第三天,首次進入“新中考”的小學科也陸續露出真容,大缸君第一時間為您揭秘。

思想品德

大多數考生表示首次進入中考的思想品德題目不難,涉及到的熱點話題平時都有接觸,有的學生甚至留有半個小時左右時間進行檢查。

考生反映,時事熱點在思想品德試卷中隨處可見。比如,第1題考查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第2題考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第26試題選取了改革開放這一熱點話題。“時代性、思想性是思想品德學科的重要特徵。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關注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是思想品德學科的使命所在。”北京基教研專家表示。

與結束的前幾門科目“一脈相承”,傳統文化同樣是今年首次在中考中亮相的思想品德科目的考查重點。比如,第14題就取材於北京市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提供的絹人、剪紙、魯班鎖等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課程;古文詩句也在試題多處可見。

在緊貼時事熱點、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試題在素材上還體現了與初中學生生活的緊密相連:從“量子號團隊”到“北京防汛抗旱指揮部致市民的一封信”;從“機器人能不能完全代替教師”到“北京市的對口援疆”;從“做好垃圾分類活動”到“津京冀協同發展”........“試題的情境材料來自於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平實樸素、親切可感。對‘課堂教學對接社會實踐、學科知識聯繫社會生活’發揮了導向作用,引導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北京基教研專家表示。

在命題方式上,思想品德試卷在開放性上進行了一定探索,給考生一定的選擇空間。比如第21題提到,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學校準備修建文化牆,向同學們徵求建議;試題給出兩張圖片,一幅是“見賢思齊”、一幅是“一諾千金”,讓學生任選其一推薦給學校並寫出推薦理由。再比如,試卷中第23題(1)要求學生圍繞“感悟民族精神”的發言,運用所學知識對發言進行點評。北京基教研專家表示,這樣的問題設置比較開放,學生可以從“為英烈站崗”的活動中感悟民族精神、承擔社會責任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從看到浮雕內容的思考、今天的青年人應該如何承擔責任使命的角度去分析;還可從英烈保護法的角度分析。

生物

2018年是生物學科進入北京市中考的第一年,生物試題以考查生物科學素養為總目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貼近考生社會生活和實踐、貼近教材的內容作為命題情境,考查考生對初中生物主幹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考查實驗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命題堅持彰顯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反映北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和新中考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為考生搭建展示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果的平臺。

一、突出價值導向,服務立德樹人

試題著眼於將考生當前的學習與國家未來的發展相聯繫,注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將育人觀和價值觀導向放在第一位,服務於“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致力於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試題圍繞珍愛生命、健康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內容,引導考生關注生物學相關的社會問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如,第8題以位於我國深圳的世界第四大國家基因庫及其建設的意義為背景,第10題以我國科研工作者利用太空育種技術培育高產辣椒“航椒11號”為背景,反映我國當代生命科學發展的重要成就,增強考生民族自豪感。

再如,第20題引用我國古代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樸素認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前沿領域的突出成就緊密聯繫,引導考生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體現了生物學科的實踐價值。

二、創設問題情境,提升學科素養

試題以北京西山的森林生態系統、菜豆植株觀察、發酵食品製作等為情境進行問題設計,落實對概念內涵與概念間內在聯繫的考查,並運用“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等生命觀念解釋生命現象,探查考生的生物學科素養。試題素材的選取貼近教材、貼近考生生活和實踐,注重對課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使考生感到親切熟悉,在答題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促進考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如,第3、18題分別以教材中考生熟悉的菜豆和毛細血管結構特點為背景,結合課內觀察實驗,考查考生對“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這一生命觀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考查考生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

再如,第11題“植物繁育”和第15題“發酵應用”都來自北京市初中生綜合實踐活動;第16題“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資料來自地方課程資源,引導教學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為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支持,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

三、注重學科特色,展現學生能力

生物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不僅是一個結論豐富的知識體系,也包括了人類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一些特有思維方式和探究過程。試題圍繞生物學科性質,通過生命現象分析、實驗探究等,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試題對考生的考查注重“寬”與“活”,引導教學聚焦思維過程的指導和思維方法的培養,同時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摒棄紙上談兵,做“真”實驗、“真”探究。

如,第4題以教材中的細胞觀察實驗為背景,考查考生對顯微鏡觀察實驗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及觀察結果分析。

再如,第19題以教材中實驗為基礎,以備戰2022年冬奧會探究心理壓力對運動員的影響為背景,按照觀察、解釋、分析、推理這一邏輯鏈條設計問題,將考生的思維過程逐步外顯,考查考生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預期實驗結果等科學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四、聚焦主幹知識,迴歸課堂教學

試卷覆蓋《考試說明》全部知識內容的75%以上,其中Ⅱ級要求的內容佔80%以上。試題突出主幹知識的考查,引導教學回歸教材,重視基礎知識,聚焦核心內容,摒棄“死記硬背”、“題海戰術”,減輕課業負擔。通過不同梯度的問題以及開放性問題的設計,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考出課堂表現。

如,第1題考查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第6題以“球迷觀賽”為背景考查神經調節的知識、第7題以排球運動為背景考查運動的結構基礎和調節、第8題考查人的性別遺傳及性別決定等,均為對主幹知識理解和應用的考查。

再如,第19題通過不同層次、逐步遞進的問題,對實驗探究能力進行考查;第20題通過 “寫出一條健康生活建議”的開放性設問,給不同發展水平的考生搭建展示平臺。

五、發展學生潛能,促進終身學習

中考對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的具有“診斷”功能,是學生進入更高階段學習的“助推器”和“加油站”,是進一步學習的新起點。未來社會需要的人,不僅要具備紮實的知識基礎和科學的思維能力,還需要有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意識和人文精神。自主學習能力、閱讀能力是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素養,是終身學習的必要能力。

如,第14題通過流感防治措施討論,探查考生的社會責任;第16題通過對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文明建設等內容的考查,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滲透其中,寓教於考,體現生物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

再如,第 20題通過科普文閱讀考查考生的閱讀能力,基於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和把握、結合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考查考生敢於發表個人見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化學

這是化學首次與生物進行合卷考試。

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的總體設計思路是:堅持育人為本,貫徹北京市中考改革精神,體現《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突出化學學科特色,充分發揮考試的激勵功能及對教學的積極導向作用。素材選取緊貼生活、生產實際,關注社會熱點,體現我國化學、科技領域的新成果。問題設計注重基礎性,考查學習理解能力,關注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注重應用性,考查應用核心知識和學科思想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層次性,讓各水平的考生都有展示的平臺;注重探究性和開放性,關注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體現創新精神。

2018年中考化學試題的突出特點是:在保持試題整體穩定的前提下,注重基礎、堅持創新,落實改革要求,體現育人導向。試題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6個方面。

1. 體現育人導向,凸顯化學學科價值

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中,素材的選取密切聯繫生活、生產實際,體現化學學科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製造人類社會必需產品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關注我國在保護環境、變廢為寶等方面採取的有效措施,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充分關注我國在新材料研發、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成就,增強民族自信,彰顯新時代主旋律,落實價值觀育人導向。

例如,第15題以生活中常用的增氧劑為素材,體現化學實驗研究對提高增氧劑使用效率的作用;第12題、第17題以工業生產的核心反應和主要轉化為背景,體現化學在硝酸生產、鋼鐵製造等基礎工業原料製造中的作用;第14題以乾熱巖中熱能的利用為背景,體現我國在新能源開發方面的成就;第16題以能源的發展與利用為背景,體現我國科研工作者在新材料研發、電池發展、廢熱利用等方面的新成果;第18題以工業殘留鋇渣的再利用為素材,體現化學在保護環境、變廢為寶方面的作用,彰顯我國在充分利用資源、保護綠水青山等方面開展的有力行動。

2. 關注對學科素養的考查,突出應用性,體現“做事”能力

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關注對“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素養的考查,突出對考生應用化學核心知識、思想方法和關鍵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考查,逐步實現從考查“解題”能力向考查“做事”能力的轉變。

例如,第14題,考生結合乾熱巖發電示意圖分析,不僅瞭解了乾熱巖發電的原理,體會到“能量傳遞”這一基本觀念在實際問題解決中的應用,還要從微觀角度分析能量傳遞過程中物質變化的實質,實現了對“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素養的考查。第15題,要求考生通過對實驗數據圖的分析,發現溶液pH對過氧化氫作為增氧劑的使用效率的影響,不僅實現了對“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素養的考查,還提升了考生通過實驗研究、數據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16題,通過對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所佔比例變化趨勢的分析、科技進步與能源利用的關係、生活廢熱的再利用等問題,實現了對“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素養的考查。第24題,通過對碳還原氧化銅最佳實驗條件的探究,考查了變量控制這一實驗探究核心思想,及實驗方案理解、實驗證據獲取與分析、實驗過程反思等科學探究能力,實現了對“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素養的考查。

3. 難度適中,穩中求進,探索開放性試題設計,體現創新精神

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總體上保持了相對穩定,難度適中,試題考查內容廣,幾乎覆蓋了《考試說明》中考試內容部分的全部要求。試題的呈現形式和考查角度進一步創新,注重試題的開放性設計,注重對問題解決的思考角度和思維路徑的考查,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教學有引領和指導作用。特別是開放性試題的設計,不僅體現了答案開放、思維角度多元、思考空間多層次的特點,還建立了答題表現與素養髮展水平的關聯。

例如,第15題第(2)小題,考生可以關注數據圖中反映出的變化規律進行解答,也可以僅關注圖中的峰值數據進行解答,雖然兩種答題表現在本次測試中均得滿分,但兩種答題表現反映出考生的不同證據推理水平——局部孤立思考水平和整體系統思考水平,為未來指向素養水平的評價預留了空間。第24題第(5)小題,考生的答題表現反映出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素養髮展水平則更為豐富。處於水平1的考生僅能從宏觀、定性水平分析實驗現象,解答問題;處於水平2的考生能從宏觀、定量水平,關聯實驗現象和碳還原氧化銅主反應,進行分析,解答問題;處於水平3的考生能從宏觀、定量水平,關注到碳與氧氣反應對本實驗的干擾,綜合碳與氧氣反應和碳還原氧化銅的主反應,進行分析,解答問題;處於水平4的考生則能從宏觀、定量水平,系統分析包括碳還原氧化銅副反應在內的體系中的所有反應,解答問題。

4. 問題角度多元,層次豐富,為各水平考生搭建展示平臺

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問題角度多元,涉及到物質的組成、構成、性質、用途,物質變化的類型、微觀本質、定量分析,利用化學實驗研究物質性質、變化規律、探究最佳條件等多個角度,為考生提供了寬廣的展示空間。

2018年化學試卷在問題設計方面還表現出能力考查層級清晰、層次豐富的特點,為各水平考生搭建展示的平臺。有對教材中核心知識的辨識記憶能力的考查,例如第1題、第3題、第13題等。有對應用核心概念、反應規律、物質性質等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例如第4題、第12題、第16題第(2)(3)小題等。有對應用學科思想、認知模型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例如,第18題,要求考生從反應進行程度、反應類型與物質變化等角度,利用對化學反應的認知模型分析解決問題;第24題第(3)(4)小題要求考生應用變量控制思想分析解決問題。

總之,設問角度的多元、考查能力層級的豐富,讓各水平考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在化學學習中的收穫,感受學習的快樂,獲得成功的體驗。

5. 關注對學習理解能力的考查,突出基礎性,體現課堂學習過程

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非常重視對考生的學習理解能力的考查,不僅關注對基本內容的辨識記憶能力,更關注對重要結論、核心思路方法的概括關聯和說明論證能力,關注對課堂學習過程的評價。例如,試卷中涉及到對認識水的組成、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利用實驗認識物質的性質、探究可燃物的燃燒條件、實驗室製備物質等《考試說明》中要求的考試內容所蘊含的思路方法的考查。在對這些內容的考查中,試題一方面突出基礎性,以教材中的原型活動為素材;另一方面通過對所學知識、思路方法的概括關聯和說明論證考查考生的學習理解能力。例如,第9題,以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為素材,考查了考生對現象與結論的概括關聯能力;第22題,以可燃物燃燒條件的驗證為素材,考查了考生對實驗方案設計思路的說明論證能力。

6.圖文並茂,簡潔清晰,考查多途徑、多方式獲取信息的能力

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題目數量、題目文字量及考生答題文字量大幅度減少,題幹描述語言清晰、簡潔,與題目設問緊密關聯,保證了考生思考、解答的時間,為考生髮揮出應有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試卷編排圖文並茂、信息呈現方式多樣,有常見的文字信息,也有數據圖表信息(第10、11題、第24題),還有各種形式的圖示信息。全卷共22幅圖片,包括數據曲線圖(第15題)、數據餅圖(第16題)、微觀示意圖(第12題)、實驗操作圖(第5題)、實驗裝置圖(第8、9、19~24題)、物質轉化圖(第17題)、工業流程圖(第18題)、原理示意圖(第14題)、化學變化過程示意圖(第16題)等多種形式,充分考查了考生多途徑、多元信息獲取的能力。

歷史

一個人口味最好雜一點,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汪曾祺《五味》

2018年是北京市實施中考改革新方案的第一年,也是歷史作為選考科目正式進入中考的第一年。

追本溯源,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本次考試的歷史試卷注重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發揮學科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試題憑藉歷史學科追本溯源的特色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藏,增強文化自信;搭建經典理論與當代價值觀的橋樑,汲取全球優秀文明的營養。關注北京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北京“文化中心”的歷史學習資源,用實踐情境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倡導學生髮展為立足傳統文化,具備國際視野,富有創新精神,強於實踐操作的“新北京人”。

價值引領,增強國家意識與文化自信

試題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族復興等精神融入其中,重點考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實,突顯了文化立意和價值觀立意。同時考試內容古今中外混編,突出中國與世界的比較和聯繫,關注學生的國際視野。考查學生合理把握歷史與現實的聯繫,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1. 承載學科任務,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試題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基本立場,充分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通過唯物史觀對所認識的史事全面客觀進行考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構正確的歷史認識。

如第31題,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革命發展歷程、中國革命道路和經濟建設的探索,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通過完整的一條線索,結合蘇聯經濟建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中國改革開放等核心主幹知識,初步瞭解、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的成果。

2. 突出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試題通過對中國文字的起源演變、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中華文明對世界歷史的巨大貢獻、絲綢之路開放包容等內容,突出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養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第2題,通過材料與選項,勾勒了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第11題通過圖文材料展現中國古代文明成就。第34 題突出了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色,增強學生愛北京、愛中國的家國情懷。

學以致用,彰顯歷史服務現實的功能。

1.依據北京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歷史的智慧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凸顯北京特色。

如第3題,“……封周王室貴族於燕,燕都在今房山區琉璃河鎮,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第9題,“清朝修建永安寺(位於今北海公園白塔旁)”這些題目中題乾的描述,從情景和設問的角度,貼近學生實際,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聯繫。

2.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為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合作交流提供條件,並運用已學的歷史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解決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如第34題關於開展北京中軸線的考察活動,還原了完整的考察過程,從“路線規劃”到“文獻研究”到“實地考察”再到最後的“成果運用”,讓學生“觸摸”身邊的歷史,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其中第5問“北京中軸線申遺需要同學們的參與,請你提出一項助力申遺的行動建議”,聚焦問題解決,強調聯繫實際體現應用性,學生需要將自己三年學習積累的方法加以運用,體現學習所得,最終落位到對首都文化的理解、運用和熱愛,生成對首都文化的認同感。

立德樹人,凸顯歷史學科的育人導向

1.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浸潤心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認識態度。

2018年北京中考歷史試題通過融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念,啟迪學生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如第11題,創設了中國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設計的情境,將蔡倫、張仲景、華佗、祖沖之等歷史人物的成就與貢獻進行綜合考察;如第19題,一枚熠熠閃光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把學生帶回了那個熱血澎湃的年代,鄧稼先的光輝形象彷彿猶在眼前。學生做題的過程也是情感昇華、認識深化的過程。第34題圍繞華夏文明的精彩印記——北京中軸線,創設了學生實踐考察的情境。學生在作答的過程中,會再一次深深感受到明清北京城的壯美,感受到北京日新月異的發展。從而激勵學生不斷髮展自我,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2.引導學生在對歷史的追溯中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

2018年北京中考歷史試題通過精心選取素材,構建試題情境,設置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歷史與現實的聯繫。如第32題第4問,以歷屆世界旅遊日的主題口號為材料,要求學生生仿照示例概括世界旅遊日口號體現的21世紀的時代課題。此題構思精巧,將學生的生活與時代的發展巧妙融合,並引發學生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入思考。

3.凸顯革命文化,引導學生加深對中國共產黨革命與建設歷程的理解,加強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018年北京中考試題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凸顯革命文化。如第15題以紅軍長征作為考察重點,突出紅軍將士的革命精神與長征的偉大意義。第16題更是突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這些都在無形中強化了考生對中國道路的認同。

落實基礎,聚焦主幹知識與關鍵能力

1.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試卷命題體現了基礎性的特點。試題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查。試題立足主幹知識,以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線索和歷史主題等作為主要內容,體現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框架。

考查重要的歷史人物有第11題,概括蔡倫、張仲景華佗、祖沖之的科技成就。第19題,考查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是鄧稼先。材料分析題32題第1問,考查了孔子、張騫、玄奘與鄭和的遊歷及成就。

考查歷史事件的有第6題,考查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所處的時代。第14題考查新文化運動,17題考查三大戰役等等。31題第2問,考查了十月革命與五四運動。

考查歷史線索和歷史主題的有第7題,考查遼、宋、夏、金朝代的演變以及時代特點。第12題,以國土的割讓為線索,考查近代以來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過程。

歷史基礎知識的考查,考慮到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夠有所發揮,都能夠思考和回答,還有一些開放性和選擇性的題目,學生不同的知識儲備會有不同的選擇。33題第問、34題第4問、33題第4問,是開放性的,學生要結合自身,從不同角度說明。

2.試題注重對學生關鍵能力的考查。試題凸顯學科特色,強調史料實證、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試題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從歷史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如31題第1問,依據材料說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構想的未來理想社會的特點。這道題答案都在材料中,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從生產關係來講是消滅階級,消滅剝削;從生產力角度來講是極大發展的生產力水平;從社會發展角度講,是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

例如32題第3問,依據材料三,概括中國旅遊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只有少部分旅遊,近年來旅遊人口逐漸增多。改革開放以來,旅遊的人數由少到多。結合所學,分析變化的原因。變化的原因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

【點評人】

孔東梅 歷史高級教師 北京市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

王洪雲 歷史高級教師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

王緋 歷史高級教師 北京市房山區教師進修學校

陳化鋒 歷史高級教師 北師大三帆中學

丁丁 歷史高級教師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地理

作為“五選三”新四科中考科目首次命題,地理學科力爭在平穩中求創新,在樸實中展現學科特色。命題中將中考對初中地理教學的導向作用放在首位,試卷形式和內容均有創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凸顯思想性,凝練主題整體佈局

地理試題將人地協調觀(包括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家國情懷、領土意識、全球意識、國際理解以及對祖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立德樹人的具體體現,凸顯學科思想性,同時也作為命題指導思想謀劃佈局。

如選擇題圍繞鄉土、祖國領土、人口、大江大河、自然災害等國情,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凸顯思想性教育性。如用“在希望的田野上”激發學生對振興鄉村行動的理解和建設和諧宜居家園、美麗中國的情感;以我國空軍連續多次出動戰機繞飛祖國寶島為問題情境;以《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高官會達成對南海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誼之海的共識作為問題情境,不僅考查考生對南海、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等問題的理解,增強學生對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認識;還通過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我國再捧世乒賽冠軍等展現祖國實力的強大,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將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信、制度的自信予以體現。

地理中考試卷從首都城市總體規劃中的首都職能定位、科學考察認識區域環境、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多元合作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問題和熱點話題入手,凝練出綜合題四個主題:碧水環繞話北京、雪域高原科考行、絲綢之路續文明、多元合作謀共贏,聚焦主題精選命題素材,通過主題進行試卷整體佈局。

堅持學科素養立意,創設問題情境

地理學科圍繞人地關係、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學科素養,突出綜合性、區域性、實踐性的特點,將尺度思想、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滲透其中,體現從大處和高處著手的命題立意。

試題依託特定的情境,聯繫當前現實重大、熱點話題,貼近學生身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情境簡明扼要,生動鮮活。考查主幹知識和調用所學知識思考和分析解釋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如以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為情境,體現“四個一”工程。以“碧水環繞話北京”主題設計試題的意圖是:河流是城市發展的命脈,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頒佈為背景話題,以師生開展四個小組的探究活動為問題情境,用北京城變遷為時間軸線突出時空綜合思想。從金中都發展中供水水源出現問題遷都元大都的教訓及應對方法,到建國後北京市水資源解決供水、用水方面的成功經驗,考查學生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認識生態涵養區對北京生態環境改善的作用,培養學生面對未來思考首都職能和疏解非首都職能措施等問題,激發學生實現首都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

學科主線貫穿,注重教學導向

全卷突出學科特色,以區域認知、人地關係為學科思想方法作為命題主線貫穿其中,始終注重對初中地理教學的導向性。試題內容依託課標,實現考點高覆蓋,涉及50多個考點,重點考查區域位置和分佈、區域特徵、區域差異、區域聯繫等主幹知識,考點分佈均衡。

試題通過設問進行試題形式和內容的創新,注重對學生區域地理學習的一般方法和思維過程的考查,指向素養培養。

如綜合題聚焦“多元合作謀共贏”主題,以2018“漢語橋”中文比賽秘魯賽區決賽為情境,用秘魯中學生帕爾卡多用漢語設計的學習任務單引領區域認知,用形象的符號和框圖給考生搭設區域認知臺階,從秘魯的地理位置特徵、自然地理環境特徵、經濟發展等不同方面,突出區域位置、區域特徵、區域差異、區域聯繫等主幹知識和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等思想,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瞭解一個陌生區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落實區域認知素養。這對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多有死記硬背結論,不注意地理學科思維過程和方法;多有肢解知識、碎片化知識的堆砌,不注意整體認知等問題,釋放出的一個重要導向信息,充分體現考試評價對地理教學改革的導向作用。

圖文類型豐富多樣,形式和內容完美結合

地理試題圖文有機結合,凸顯學科特色。全卷共繪製了25幅組圖,有普通地圖、電子地圖、統計圖表、示意圖、照片、漫畫、手繪簡圖等類型,形式豐富多樣;除常規圖表的組合創新外,還有道路指示牌、植物掛牌、學生學習任務單以及區域地理學習方法的框架圖等創新形式;服務於內容,涉及鄉土、省級行政區、中國分區、地區、大洲等不同尺度的區域,照顧到中國和世界地理以及鄉土地理,體現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

突出開放性,提供選擇空間

心中始終有學生,把學生放在首位,是試題命制中的人性化表現。試題的表述,新的地理概念的呈現,都是以初中生水平可以理解的表述形式;設問的呈現,也以初中生設計學習任務單、小組探究活動報告等學生間交流的口吻切入。全卷照顧到學生的層次水平差異,用試題內容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選擇的空間,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答案的開放性;如關於北京市供水水源的變化和影響的答案不止兩個,讓學生任答出其中兩項,合理即可得分;二是設問的選擇性,從“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中,任選其一。這些設計都充分體現給學生搭建展示學習潛能平臺的理念,在設計風格和形式上也別具一格。

試題關注初高中內容的銜接和水平的遞進,為高中教學內容把握提供教學參考,對初中地理教學將發揮重要的教學導向作用。

文章來源:教學大缸 北京市教委 北京教育考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