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四)從蒸青餅茶到炒青綠茶

當鮮葉採製完成,下面該是製茶了,在《茶經》中,製茶稱之為造,並列出了製作當時茶餅的七個步驟,只有這樣的一段計話:“﹍﹍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吳覺農先生對於唐代茶餅的製造法,進行了總結,他認為《茶經》中是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茶的採集和製作的過程。如採集可以歸納於下面三點。

採摘期:農曆二至四月間,即春採(春茶)。

採摘時間:睛天,凌露採。

採摘標準:長四五寸而粗壯的嫩梢。

而餅茶的製造過程,其工藝也能表述如下: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四)從蒸青餅茶到炒青綠茶

帶有框的是主要工序,也能從《茶經》中看到,當然在這些工序過程中,吳先生補充了一些工序,這樣使得整個過程更加的清楚。當然這裡還有一些關於工序的解談,如封茶的封,應為包裝,當然包裝後也是需要藏起來的,自然封藏也是適用的。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四)從蒸青餅茶到炒青綠茶

上述的茶餅製作在現代已經不再見到,我們今天談茶的製作,主要講的是近代的以炒青為代表的綠茶,以發酵為核心的其它茶類的製作,在介紹製茶的具體工藝對於茶的品質影響前,我認為還是有必要介紹一下有關製茶的歷史變革。在這方面請允許我引用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中的講述,我認為吳老先生的這些文字非常的詳實,需要更詳細的請參考《茶經述評》這本書。

其文如下:

唐代是中國第一個茶之盛世,一方面是製茶技術的興起,更重要的是唐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正如俗話所說,盛世瓷亂世金,而瓷器很多時候也是跟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聯繫。當然在唐的餅茶出現前,茶已經經歷了漫長的階段,通常這段時間的茶是以煮著吃,如唐代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詩序》中所說:“自周以降,及於國朝(唐),茶事竟陵子陸季疪(陸羽字)言之詳矣。然季疪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以湯煮物)蔬而啜者無異也。”

製茶工藝來源於民間的長期實踐,到了秦漢以後,才有如三國魏時張《廣雅》中所說的製茶方法:“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復之,用蔥、姜、橘子芼(即羹)之。”這裡的茶已經是先做成一個餅,後再煮成羹或煮湯飲之。

到了唐代,茶的種類已經很多了,“飲者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見《茶經》之六之飲)。這些茶種,只有原料老嫩、外形整碎和鬆緊的差異,但製作工藝基本相同,為蒸青不發酵的餅茶,而蒸青法的發明,是製茶技術史上一大進展。在當時最負盛名的“貢茶”即宜興陽羨茶和長興顧渚紫筍茶都是以蒸青製法。

其實在唐時,除了蒸青法制茶之外,還有另一種製法,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炒青法。如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有“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之句,旋摘旋炒已經成為唐時的另一種製茶方式。當然到了宋代,最名的北苑貢茶的製法,延用著唐代的製茶方式,但較唐代更為精巧細緻,特別是茶麵的紋飾在要求精美的同時,益趨向於浮華。趙汝礪《北苑別錄》對當時的製茶方法有了較為具體的論述,主要工藝包括: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於《茶經》的製茶法相比,其差別在於蒸茶前進行了再四洗滌,二是搗茶改為了榨茶,榨前進行淋茶;榨後研茶;三是改焙茶為過黃。北苑茶的製法主要是要出膏,把茶之汁液榨出來。

元代王禎在《農書》中對當時的蒸青茶工序進行了具體的說明。

“採訖,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溼略揉之,入焙,勻布,火焙令幹,勿使焦,編竹為焙,裹蒻復之,以收火氣。茶性畏溼,故宜蒻收藏者,必以蒻籠剪蒻雜貯之,則久而不浥。宜置頓高處,令常近火為佳。”

從唐、宋到元代,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蒸青工藝技術,其產品的演變從大餅茶至小龍團,由團茶到葉茶。到了明代,已有較多的史料記述炒青製法,這種製法,進一步發揮了茶葉的香味,是我國製茶技術上的又一次重大發展。明代發展炒青製法以後,相繼出現了曬青、烘青,再發展到全炒,製茶技術的較快發展,製茶花色的多種多樣,為發展綠茶以外的茶類打下了基礎。

因此明代的炒青製法在整個製茶史中還是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明代茶葉古籍方面,有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和羅廩的《茶解》,都對製茶情況進行了較為具體的敘述,這裡我們來看下許次紓的《茶疏》在炒茶中的詳盡描述:

“生茶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然必不耐勞,炒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勻,久於鐺中,過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不堪烹點。炒茶之器,最嫌新鐵,鐵腥一入,不復有香,尤忌脂膩,害甚於鐵……。炒茶之薪,僅可樹枝,不用幹葉,幹則火力猛熾,葉則易焰易滅。鐺必磨瑩,旋摘旋炒。一鐺之內,僅容四兩,先用文火焙軟,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鈔轉,以半熟為度。微俟香發,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鈔置被籠,純棉大紙,襯底燥焙,積多候冷,入瓶收藏……燥溼不可相混……一葉稍焦,全鐺無用……”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隻鐵鍋炒茶景像,運用高溫殺青的炒青製法,增進了綠茶的色香味,於當令全手工的炒青方式已經沒有多大區別了,如炒茶的手法、防焦防沾染異味、火候撐控、投葉量等方面都還有現實意義。

——摘自《茶經述評》第三章第二節《茶經三之造》述評。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四)從蒸青餅茶到炒青綠茶

對於近代綠茶的製作中,有炒青和烘青二種方式為主,其中炒青最為普遍,中國大部分名茶均以炒青綠茶的形態出現。我區的綠茶,如芽茶、綠珠都採用了炒青工藝,只不過在技術工藝上,更多的依靠了當代茶葉機械設備發展的成果,使得各類機械在茶葉加工中代替了大部分的手工炒制,使得綠茶製作的穩定性更好,茶葉品質更為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