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莫言的作品?

萤囊夜读


说到莫言,其实算是半个老乡,我老家与他所在的高密离着很近,都算是胶东一块。我是不喜欢他的作品的,我们那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他和他的作品。

为啥,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以来,他就一下子天下皆知,就现在的资讯发达,很快他的信息被曝光的一清二楚。他有那么多描写农村的作品,展现出来的场景却丝毫没有正常村落的景象,倒像是《西游记》里世界,如果是一个对中国毫不了解的人读他的著作,比如老外,可能会觉得他展现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妖魔鬼怪之地啊,这难道就可以代表中国农村?显然不可能。

就拿莫言早期作品《红高粱》来说,这部作品老早就很有名,因为张艺谋拿它拍了电影,在国际上获了大奖,这也是我觉得莫言比较正常的作品之一,虽然我对它的语言描述和情感表达都不赞同,但是我起码可以正常的读下去。

书中描写的我爷爷,我奶奶都不是一般人物,其实这样的人物在农村绝对是少数里面的少数,算是个大大的异类。他们的人生经历,我觉得真没有什么可以赞美的。这么说吧,农村里确实有少数喜欢惹事生非的汉子,也有少数泼辣大胆的女子,在那个战乱年代,这样的人无疑更好生存。“我奶奶”愿意跟“我爷爷”,这样的情节确实有可能发生,但绝不是为了什么追求个性解放云云,这样的人形式大胆自私,不顾别人,野合也好,苟合也罢,追求的不过是自己欲望的释放身体的欢愉和乱世里有个依靠。“我爷爷”本来就不是善茬,杀人放火的事情都会干,你不招惹他他都要来犯,这样的人精力旺盛,当然需要发泄释放,恰好就跟“我奶奶”走到了一起。然而到了莫言笔下,这两人的结合就像是得到了无限升华,可撼天地。

莫言写的农民,他也出身农村,视角却是一个文人的视角,把文人一切激烈的情绪想象都加在农民身上,对于在农村生活过的人看了真的很不舒服。而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看了他的作品会觉得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就高粱地来说,根本不会像电影上演得如此颜色诡丽,不过是黄咖咖,红褐褐的庄稼地罢了,对于见惯了它们的农民,有什么好看的,在战乱年代,宁愿去吃一个白面馒头。


这部作品还算好的,等他的其他作品《蛙》《丰乳肥臀》等等,真的真的很难读下去。有时候会想,作者怎么会有如此构思,如此情节,他是把自己看到的一点点丑恶加上自己想象规划,无限放大的呈现出来,而且不指出出路,深陷在想象的丑恶的泥潭之中。

那莫言的作品为啥获奖那么多呢,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因为不一样,他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都太诡异了,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思路,就是可以让普通人看了烦,让专业人士看了头疼,非要去好好研究一番。

为啥西方喜欢这样的中国作品呢,他们就是喜欢看到不好的阴暗的东西,他们希望我们可以挣扎在这泥潭里不出来。而我们盖了新房,买了汽车,开了工厂,出国旅游,对不起,他们不会看,对于这些,他们愿意装瞎子。可悲的是,国内有部分人也是这样,低着头看到的都是臭水沟,就是不知道抬头看看前面,看到已经得到的,看看未来与希望。


一览众河小



莫言说:诺贝尔奖是颁给个人的,跟国家没关系。言下之意是所有的荣耀都归他个人。可事实是一个国家发给人民最大的红利就是人身安全。换做是在中东乱区,脑袋都不知道下一秒还在不在头上,还谈什么写作呢?

另外诺贝尔奖地区比较高大上,明明奥黑子提起战乱,不也得诺贝尔和平奖了吗?😃

如果一个人离开了平台什么都不是,更何况是离开了国家呢。

这或许就是很多中国人不喜欢莫言作品的原因,暂且不说莫言作品本身的水平。一个国外的奖项给中国人,要么的确对贡献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发明和成绩,另一方面就是外国人喜欢中国人才颁发。哪为什么喜欢呢?一定是说了或者做了什么让外国人开心的事吧。



欢迎朋友们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进步,让我们一起见证祖国的全面兴盛,迎接伟大中国时代的到来。


崇儒





当一个作家获奖后,特别是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将不可避免地接受全世界的审视和批评。

2006年德国汉学家顾彬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作家要喝酒、吹牛,没有时间做太多事”。但他又不止一次地澄清过,当时他所指的只是卫慧、棉棉、虹影三位作家。

谈及对文学和作家的看法时,他对中国当代小说的不满表现出一贯的直言不讳,他说:“90年代以后,余华、莫言、格非、苏童他们都回到传统小说,但是传统小说落后得很。中国当代作家很难集中于一个主人公,写他的灵魂,莫言的小说里面有几百个人,夹杂了太多无关紧要的琐碎细节,使得叙述不够流畅。”顾彬觉得莫言获诺奖可能确实跟葛浩文的翻译有关。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说:“莫言是一个极致者,他是一位用作品调动人们各种感官的作家,尤其擅长陌生化的表达方式,用文章创造出全新的表达方式并且捕捉到现实问题。”

著名作家陈忠实说:“中国作家终于走进了诺奖行列,我觉得这不仅是莫言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荣耀,必将对中国文坛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莫言是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独特思维、艺术个性,都已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摘取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莫言得奖,太棒了!最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他的小说充满方言,可以彻底看到村落的经验是如何给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国际。每回读莫言的小说,都会感叹,我不如他。”



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赢得掌声的同时,也有国内40余位文学平论家和大学教受对莫言和诺贝尔文学奖进行了火力集中的地毯式轰炸。

李斌博士在《莫言批判》的序言中,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以及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对作家的鲜明态度,既对作家创作中的优点给予了褒奖肯定,也对作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批评一针见血。他说:“如果站在理性的高峰而不是极端偏激的立场上,无可否认,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有不小的成就,曾给读者带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与美的愉悦,也无可否认,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有不小的失误,也曾给读者带来假的误导,恶的困惑与丑的恶心。”他又说:“批判莫言也是我们对莫言,对文学的热爱方式。这种批判,是文学的批评——指出问题,奉上善意与期待。这种批判无损于莫言对中国文学的意义——但,更有益于文学。”



这就是说“大家”都是站在一个相对的高度来评判作家及其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真挚诚恳,无论好坏都足以引起人们思索。对于中国作家的作品,当然是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但是你不能人云亦云的对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恶毒的攻击——罔顾事实,进行诋毁与谩骂。

最不济,莫言获诺奖后,国际文坛从此会更加关注中国的当代文学。

现成的例子,瑞典现代文学就得过8次“诺奖”,那么下一个诺奖或许又是中国人也说不定呢!


百花袁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中国当代写长篇小说的人,最优秀的是余华,其次就是莫言。目前中国文坛,无人能出其右。但是题主的问题是关于莫言,我就对余华不展开了,单看莫言。

莫言的小说好在哪里?

举几个同样很优秀的作家作品,例如陈忠实《白鹿原》,毕飞宇《推拿》,贾平凹《秦腔》,都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代表,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然而,你有没有发觉,这些小说,虽然从文笔到情节,再到结构,都非常优秀,但是,叙事方式却比较传统,《白鹿原》算是叙事复杂一些的,但也就是两三条主线的线性叙事而已。贾平凹的《秦腔》想要尝试更为复杂的叙事模式,但是最终显得有点乱,我个人不太喜欢。

莫言的叙事结构与这些都不太一样,他大多用的是中国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整个叙事呈现出非线性的模式。虽然这在欧美来说,也不是很新鲜,但是中国这样写的还真不多,掰着指头数,一个手能数的过来。他小说的节奏,力度,都在这种结构中体现出来了。具体可参考他的《檀香刑》,《蛙》,《食草家族》以及《生死疲劳》等。具体我就不多说了。

纯文学的没落

许多人读不了莫言,其实并不是莫言一个人的问题,是纯文学类小说整体来说,受众群都变少了。原因有一下几个:1.影视,游戏等娱乐活动实在太丰富,而且这种文化快餐来的比文学这种需要反复细细品味的餐饮迅猛。2.纯文学原本就是小众艺术,硬让多数人喜欢,也没有可能。3.国民整体文化水准没有提升。近些年来,多数地区的多数中青年在学历水平上大有提高,但高学历不代表高的文化水准。4.价值观的问题。大家都在一切向钱看,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了纯文学的受众,写纯文学的都没啥钱(莫言,贾平凹等算是很阔气的了),那我学他啥呀?

总之,社会有点浮躁。纯文学被忽视了。

莫言是个大目标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所以各位有没有发现,莫言还没拿诺贝尔奖之前,骂他的人反而还不多,拿了之后,反而多了。以前大家就拿他当个著名作家,和别的著名作家没啥区别,众位网友也没有集中火力骂他。拿奖以后,大家火力集中了。我们的网络喷子实在厉害,这一点不服不行。看了两页莫言,就敢评头论足了。你一个平时看修仙,穿越,霸道总裁的水平,就那么有自信,能看得懂纯文学?


我就是J先生723


文学的本质是人学。人学的功能是描写社会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只要作家是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细节写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生,并且人生的主旋律符合逻辑推理,不是爱憎的口号和拉郎配,他的使命就完成了。至于喜欢不喜欢,作品的政治倾向,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的立场,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不同的观点。这是文学评论所允许的。作家也是普通人,是小人物,他左右不了自己作品的命运。一旦作品成为大众读物,他就成局外人了。是好是坏,只能由读者去客观评价。可问题在于,自从莫言的作品摘取诺奖的世界文学最高奖项后,网上许多无情的谩骂和诋毁就开始向莫言泼脏水。什么莫言做了什么让外国人高兴的事,外国人才把诺奖颁给莫言啊,什么莫言说文学奖与政治无关是目无国家政治啊,还把中东乱局扯进来,说什么要是没有国家政治清明,国力强大,人头怎样像中东难民一样搬家啊,等等等等。这不是裤裆里拉胡琴,扯蛋吗?如果稍有常识便会懂得,作家不是政治家,他既代表不了政客为国家说话和从事外交活动,也不能代表民族主义极端人士上街喊口号,你却要求人家既要做民粹主义者,又要做极端的爱国主义者,然后才做文学艺术家。如果是这样,莫言还是莫言吗?他岂不成了键盘侠和现代喷子?再者,诺贝尔文学奖机构是世界性的文化机构,不是联合国争吵国际争端的论坛。它的奖项历来只为受奖人究竟为世界进步事业作出了什么杰出贡献而授出,并不为什么正确的或反动的意识形态而专门服务。所以它只对某种文化现象发出肯定和否定之声。难道曾经得过诺奖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克白斯写作《百年孤独》,前苏联萧霍洛夫斯基创作《静静的顿河》,还有日本作家大江键三郎,川端康成,都是因为写了迎合外国人口味的文学作品,出卖了他们国家的什么民族感情和利益,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吗?所以作家的地位,跟种地的农民一样,都是个体劳动者。区别仅仅是,农民用锄头和种子对土地施加影响,而作家则是用笔和纸张对人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说白了都是普通劳动者。是劳动者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你认为莫言在写作他的代表作《红高梁》和后来获奖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就想到了要去争取诺贝尔奖,要去迎合欧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去博取外国人的欢心,才终于最后拿了这个奖。是这样吗?好荒谬啊!这是什么狗屁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观念?因此浅薄的键盘侠们不看或看不懂莫言的作品不打紧,你不看就是了。但切不可用网文臭嘴喷粪,高调充当什么爱国者作贱斯文。鲁迅先生说,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你若百般爱国,也做一两件为国家抢脸的事儿拿到圣坛上来,接受接受大众的检验如何?别唱高调拿莫言涮坛子博取骂名人的眼球了。何必不学蜜蜂找花朵,要学蒼蝇找厕所?嗡!嗡嗡嗡嗡嗡!


李老根2017


从古到今,直至现在,我还没有发现那位的作品能赢得全部人的喜欢。所谓喜欢,就有不喜欢的。他得没得诺奖,影响他的可能只有关注度。喜欢他的人可能更喜欢,不喜欢的依然不会喜欢。得了诺奖,他的作品销量肯定比以前好,不排除买回去,装逼的。

对于真正喜欢文学的人来说,自然有他的判断标准,不会轻易受外界的影响。

诺奖如果在80年代颁发,可能会引起全民轰动。在纯文学日渐式微的今天,在富豪遍地的时代,文学所附带的虚幻的光环,丝毫打动不了青年人。相比较他们更愿意听马云拿着话筒在讲坛上自由发挥。更愿意聊某位女明星又和谁幽会。

文学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可能作家也未必知道。因为作家更关心作品的销量如何。

大数据时代,人们不需要花时间琢磨作家的中心思想。现代人比猴还精,谁愿以浪费时间,读纯文学作品。


被褐有言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莫言的作品? 说到很多人都不喜欢莫言的作品,这有点带个人偏见吧,莫言先生能够成为中国获得诺奖的第一人,足彰显莫言先生的实力和文坛地位,一个靠文字征服世界的人,他的作品毋庸置疑。至于喜欢不喜欢,都是因人而异,再好的作品,不可能人人叫好,再多的庙,总有敬不完的神。所以,说很多人不喜欢莫言先生的作品,估计是统计、调研受众群上有偏差,但你喜不喜欢莫言先生的作品,永远是你个人的表达,大众的统一审美和评价才最为读者接受。 说到莫言先生的作品,多数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他的作品特别受到西方读者的喜欢和推崇,这说明了莫言先生的作品一出手就是世界的。他的作品在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文坛引起极大轰动,在《中国作家》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曾被著名作家张洁在西德的一次交流活动中,被称作是一个天才作家诞生的重要信号;同年发表的中篇《红高粱》更是轰动全国,而后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并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更为广大读者和观众熟知;2000年,小说《酒国》获得了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1年,该部小说又成为唯一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的40部世界顶尖文学名著的中文小说,2005年,他的《檀香刑》全票入围矛盾文学奖初选,同年并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11年,小说《蛙》获得了矛盾文学奖,一系列的获奖,在文坛上的地震,都说明了莫言先生是一位走在文坛前沿的优秀作家。莫言的作品从技巧、叙述、人物和文学价值,都彰显了一个伟大的作家与普通作家的区别。莫言先生的作品大部分都来自乡土、民间。他扎根于深深的土地,放眼到世界的版图,从心里、生理、视觉等方面震撼读者,将充满中国文学元素的作品置身到世界文学的海洋里,让西方读者震惊,让中国读者赞叹,他的意识流、丰富的想象空间、独特的幻觉现实主义手法的多样化,让我们读者兴奋、惊喜和疑问,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创新,一直站在文学前沿,给读者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丰富、丰满、鲜活的文学世界,有人说他的作过多语言、视觉暴力,虐心,残忍。作为一名大家,他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这种能力和感染力,这种飞跃的、质的代入感,我们应该感谢在这个时代,遇到如此新奇、另类、与众不同的作家,这是中国文坛的骄傲,是世界文坛的光彩。 所以,你喜欢莫言先生也好,不喜欢也好,对他作品的欣赏和翻阅永远都是个人的事情,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作家,受到众多的声音是正常的,不是站在同一体系的对话,沟通是有障碍的,所以对莫言先生作品的喜恶亦如此。



郑彦英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看过莫言小说«红高粱»,«风乳肥臀»,感觉很震撼。

对作者描述,离乱混沌蒙昧的社会大环境下,普通乡民根植在血液里的对生命的敬畏,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和不屈的历史记忆以及视野所折服。

莫言小说的本质还是根植文人心底的乡土文化。

莫言的成功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成名于电影«红高粱»,由电影实现国内走红,并走向世界舞台。

第二阶段从走向国际到获得诺贝尔奖,再回归国内。

根据个人观察,不喜欢莫言作品的人主要有两种。

一是对乡土文化了解不够痛彻,尤其是20-40年代半蒙昧,半殖民开化阶段中国乡土文明中的愚昧与野蛮,旧文明与现代文明间的差距理解不够,尤其期间还夹杂着抗争与革命,以及对抗争和革命理解有偏差的群体。

二是极度渴望诺贝尔和获得西方认可的文化人,而现实的诺奖却颁给了注重人文与人性的乡土文学作者后的失落。

从而苛责莫言作品只有丑陋迎合西方口味,意淫诺奖评委及西方文化阴谋论,从不确定的自信走向另一个极端用谩骂掩盖自卑。

摘录几个著名作家的正面评述。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说:“莫言是一个极致者,他是一位用作品调动人们各种感官的作家,尤其擅长陌生化的表达方式,用文章创造出全新的表达方式并且捕捉到现实问题。”

著名作家陈忠实说:“中国作家终于走进了诺奖行列,我觉得这不仅是莫言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荣耀,必将对中国文坛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莫言是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独特思维、艺术个性,都已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摘取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莫言得奖,太棒了!最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他的小说充满方言,可以彻底看到村落的经验是如何给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国际。每回读莫言的小说,都会感叹,我不如他。”


凯腾聚知


我不知道怎么会有如此提问,作为普通读者,我在他得奖之前就读过他的作品,我看到他对农村人或事描写,更加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小农意识,农民,整个社会最底层人生活艰辛,兴,农民苦,亡,农民更苦,因为他们的家族贫困,文化落后,没有赖依生存土地,谋生存主动权,只是被动出卖苦力,靠自然,老天赏饭吃,所以只求有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能够解决生存的温饱就满足了,然而就这样一个最起码的生存物质条件,却要经几代人的努力都得不到,还要继续倍加勤奋争取,为什么呢?就像毛驴拉磨一样,一代又一代,为人作嫁,却总吃不饱…难道是造物主的安排?农民只知道天天低头干活,收获却总是入不敷出…他们已经默认被剥削,不会想富人为什么不劳而获?更不会想政治,什么枪杆子里出政权?强权会带来财富?更不会想什么世界大同?什么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所以各按天命,自顾自,如散沙一样各自如动物般靠天吃饭生存…

莫言的`作品就像记录片一样真实描述了"民生之多艰“农民生存的困境与困惑?让人感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社会发展中的悲情与悲哀,使人深思感同身受,朴实的描述,真实感受,我喜欢读莫言的文章,也喜欢他的风格。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

至于本题问中现象也许是有些人羡慕嫉妒恨吧?


大厨老齐


各花入各眼,莫言小说也只是百花园中一枝花,不可能人人都爱。

再者莫言小说属于伤痕文学,一些年轻的读者很难深刻体会他作品的深度。再加上他描写的一些东西胆大,甚至露骨,中国人一贯的含蓄,对此他的读本目前不会作为光大家长必选项。

影视传媒,除了《红高粱》一部出来,很多作品审不过(莫言作品刻画了不少不可描述处);目前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一堆,由此推算,没有几个编剧能把他的作品编得有水准;投资商多投网络一些青春文学,迷妹多迷小鲜肉,你让小鲜肉去演蓝脸,豆官等人物,懂莫言的人会自戳双眼,不懂莫言的被这些人毁的懂不了了。这也限制了他作品的传播。

如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让他有了打开了知名度,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也没有成为大众读物,因为我们的国民文化层次还没达到那个高度。

这个时代,讨论图利者远胜讨论思想者,包括国内很多顶尖大学,请去演讲者多是商人,而少文人,国之栋梁考虑的是去国企还是外企,没有多少人能够沉得下心来去读一些有深度的东西。

但是他即使是一枝花,那也是一枝与众不同的鲜花。他驾驭语言的能力,他塑造人物,塑造环境的功力,他创造的世界里的神奇魔幻,他立意的胆大惊人,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只是岁月的问题。黄金沉沙,也是光芒万丈,只待大浪淘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