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聯想、華爲、格力之所以成功,只因他們徹底明白這一點!

文章內容選自黑馬學院 - 高管營

《管理的真相》

講述人:華夏基石諮詢集團業務副總裁 - 夏驚鳴

現在的管理學教育很發達,管理的概念也特別多,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越學越糊塗,總是有不同的人講著不同的概念,總是有不同人用著不同的概念。有時候學習多了反而忘記了公司管理體系的出發點是什麼。

小米、聯想、華為、格力之所以成功,只因他們徹底明白這一點!

有時候學習多了反而忘記了公司管理體系的出發點是什麼

比如說,模式有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經營模式、業務模式,當這麼多模式混在一起的時候,你學完之後就會糊塗。有些人說不要管理要機制,那麼管理和機制有什麼區別嗎?其實沒什麼區別,因為機制本身就是管理,所以我們管理學,我經常講一句話叫不一定,理論也是不一定,因此活學活用,學的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學的多了經常亂用亂實施也是不對的,而且很多理論甚至我們今天的理論也不見得是對的,管理是一門實踐。

比如我們經常講我們到底是以崗定人,還是以人定崗?以人定崗?以崗定人?其實都不一定,因為在成長中的企業,我們理論上從權威上來講,它是以崗定人,雖然理論上是這麼講的,但是現在企業在管理實踐過程當中,以崗定人和以人定崗這兩個理論應該是相結合的。成熟的企業以崗定人,只有大企業能夠做到我有什麼崗,我需要什麼樣的人。而創業企業和中小企業應該更多的招聘擁有不同能力的人,根據人的能力去執行不同的任務,這就叫以人定崗。

小米、聯想、華為、格力之所以成功,只因他們徹底明白這一點!

崗位上的人不同,企業的放權一定是不一樣的

比如講,我們假設要放權,你們創業型公司也會面臨這種問題,放權到底是以崗放權還是以人放權?其實以崗放權也很正確,只不過它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崗位人不同,企業的放權一定是不一樣的。

中國有句老話,叫"爵以勳授,權以能授",爵就是封官、進爵,勳是功勳、業績導向,就是我們獎勵要業績導向,但是分權要以能力導向。比如說,霍去病那麼年輕有水平,就給他很大的權利,換一個人就不一定。

所以,我講的就是現在我們在學理論的時候,往往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但我覺得有這四個問題的概念是必須要搞清楚的:

第一,整個管理的框架是什麼?

第二,整個管理框架的導向是什麼?

第三,整個管理框架的本質是什麼?

第四,整個管理框架的方法是什麼?

如果說我們沒有整個導向,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對,什麼叫錯,如果說我們沒有整個框架體系,我們就只緣身在此山中,盲人摸象。

我們要問清楚一個問題。從導向來講,我們要判斷一個管理理論到底是對與錯,我們是怎麼判斷的?我認為答案是這樣的。我們要判斷一個管理理論對與錯,合適不合適。

第1, 就是你的管理理論一定要服務於企業業務增長,實踐要檢驗。就是我們所有事情都必須圍繞著業務增長來的運行,如果說管理不是服務增長,而是為了專業而專業,那這套理論一定就不適合你。

第2, 你的管理理論一定要激發奮鬥,這是個總的原則。

小米、聯想、華為、格力之所以成功,只因他們徹底明白這一點!

紅軍大學這個培訓內容就是為了打勝仗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做培訓,培訓應該怎麼做?所以我們看在井岡山紅軍時期,有一個紅軍大學,紅軍大學主要的培訓內容是什麼?

1、教大家怎麼打槍,為增長服務。

2、教大家怎麼籌糧、籌款,沒錢嘛,要去籌糧、籌款,怎麼去籌糧、籌款。

3、教大家怎麼去群眾工作,怎麼去做宣傳,怎麼去鼓動。

大家體會一下紅軍大學這個培訓內容是怎麼來的,沒有理論,沒有高深方法論,就是為了打勝仗,所以打勝仗就是培訓的主要內容。

那麼從管理上說,你只有把握了"業績增長"這個方向,企業管理才能糊塗,才能懂得取捨,才能把學來的東西根據目標定位去應用。

再有就是如果你的管理理不懂得在服務中去激發奮鬥,那麼你的管理理論就是再先進,也一定是錯誤的,一定是不實用的。

第二,當我們把管理框架落地之後,我們要明確企業管理戰略最重要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什麼呢?增長點,比如我們的目的是突破與持續增長,落到我們管理上,其實是增長點的選擇,你們選擇了一個業務,你們選擇了一個細分市場,一定是有增長的,你們做所有事情,就是為了把這個山頭要攻下來,而且要不斷的增長,今天攻一個山頭,明天攻兩個山頭,後天攻五個山頭,不斷去擴張擴大。

所以,我們戰略首要回答的問題,增長點在哪裡,比如你們學戰略的時候,所謂的SWOT分析,學完之後寫了很多篇分析,PPT做的很好,宏觀經濟,社會趨勢,技術趨勢都分析完了,機會在哪裡,威脅在哪裡也分析完了,但是戰略往往還是糊里糊塗的。

這個正題在哪裡呢?大家記住我們這所有的分析,所謂機會與威脅分析的分析,不是為了分析機會與威脅,主要是分析機會,就是回答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你們企業的增長點在哪裡,要明確回答出來,如果你們回答不出來,那本質上就是戰略模糊。

我們在做業務選擇,公司戰略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你選擇做什麼和選擇不做什麼。回答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要回答增長在哪裡。

關於企業增長點的分析,我曾經把增長戰略劃分了4種形態:

1、風口鷹,是你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自己能夠創造機會。

2、風口豬,是屬於你跟著別人跑,中國過去幾十年,包括2014年以前,絕大多數的企業幾乎100%都是"風口豬"類型的企業。他們找到一個大趨勢,跟著大勢跑。

大家都直到小米,但其實比小米更抓住風口的企業是聯想。電腦剛剛出來的時候,市場高速發展,這個時候聯想出現了,並通過告訴發展和併購佔領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小米、聯想、華為、格力之所以成功,只因他們徹底明白這一點!

聯想就是乘勢起飛的典型案例,社會互聯網轉型成就了聯想

華為、海爾、美的、格力無疑不是抓住了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趨勢,一個買方市場的機會,只要你能生產就能賣出去,所以是機會,包括滴滴打車、百度同樣是趨勢。

所以,我在這裡強調這個本質是你的增長點在哪裡。如果企業家創始人能夠非常清晰的定義他們公司的增長點,我就認為他們的戰略就成功了一半,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企業增長點是不清楚的,很多企業的增長點其實是偽增長點,或者說他對自己的增長點也不是十分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