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宣传:从“司马光砸缸”,看历史故事编撰

地域宣传:从“司马光砸缸”,看历史故事编撰

司马光

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人物,自然也是地方宣传的宝贵资源。司马光这张“名人牌”,河南光山打得相当精彩,值得各地参考借鉴。

《宋史·司马光传》载:“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辞海》等权威工具书等,亦明确记载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宋史》中的这几个字,一定让光山人看得背都凉透了——司马光除了名字中有一个“光”字,跟“光山”还能扯上什么关系呢?

地域宣传:从“司马光砸缸”,看历史故事编撰

司马光睡“警枕”

2008年,河南省光山县启动了申报工作,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作为史实,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经多方专家历时数年的考证,终获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五课106页”,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 “孙权劝学”,注释由原来的老版语文教材“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正式修改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中国人一千年没做到的事,光山人用十年做到了!

司马光一生的辉煌,是著就《资治通鉴》,怎么扯跟光山都不会扯上关系。现在的河南光山,有个“司马光故居”,里面有个醒目的雕塑《司马光砸缸》——这就是重点与亮点。

地域宣传:从“司马光砸缸”,看历史故事编撰

全国中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中,有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且这故事妇孺皆知,故事情节大体是这样的:司马光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儿捉米藏的游戏,有一个小伙伴爬到假山上,一不小心从假山上摔了下来,正好掉在了大水缸中。这水缸又高又大,小伙伴快要被淹死了。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就在这紧要关头,司马光抱起地上一块大石头狠劲儿向水缸砸去,水缸破开了,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缸中的小孩儿得救了。司马光机智勇敢的举动,受到了大家夸奖。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真的吗?不必当真。从故事传播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吸取别人编撰历史故事的经验与技巧。这四点可供借鉴与参考:

地域宣传:从“司马光砸缸”,看历史故事编撰

光山司马光故居

第一,必须言之有据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源自《宋史》。《宋史·司马光传》的原文是: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司马光传》的记载很明确:司马光砸过“瓮”,没有砸过“缸”。

当然,司马光确实砸过什么东西,最后救人了。

有《宋史》记载,这就够了,不要计较许多。历史故事编撰有诸多条条框框,但不必句句有交待,字字有着落,将故事写成学术论文。

地域宣传:从“司马光砸缸”,看历史故事编撰

故宫明代大缸

第二,把握细节取舍

没有细节的故事,谈不上是故事。

《宋史》记载司马光砸的是“瓮”,教科书写马光砸的是“缸”。“瓮”与“缸”是两种不同的器物,从文史考证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大有问题,甚至可以通过这个细节鉴别出事件的真假。但历史故事编撰不是文史考证,细节可以选择性忽略,也可以杜撰,并且有明确的目的性。

“瓮”,是古代一种口小的器物;“缸”,是一种口大的器物。注意:“瓮”是古代的,“缸”古代有现代也有!这一点非常重要,编撰不是瞎编,千万不要干吃力不讨好的事。

“瓮”由于口小,制造难度比较小。“瓮中捉鳖”“瓮中之鳖”都是成语,说明“瓮”在古代十分常见。

“缸”由于口大,制造难度比较大。这涉及材料与制造工艺问题,制造一个足以淹死人的大“缸”,至少在宋代没有这个技术。到目前为止,全中国的文物收藏中,还没有发现一件高度超过一米多的宋代大缸!北京故宫有明代的大缸,是铜做的,司马光一辈子也砸不碎。

地域宣传:从“司马光砸缸”,看历史故事编撰

清代缸

“司马光砸缸”是不是假的呢?可以这么肯定。因为小孩掉“瓮”里,几率太小。即便被人推下去,也可以自己抓住瓮口,不必砸瓮。如果小孩掉进是缸里,缸很浅,淹不死,不必砸缸。

无论是“瓮”还是“缸”,在宋代都是很贵的,砸不是聪明不聪明,还要看胆子大不大。

既然都砸不起,倒不如去“砸缸”。

编故事的奥妙是:要挑大家都明白的说。瓮,知道的人已经很少;缸,差不多人人都明白。讲故事前,先硬给人科普数分钟,听众早就跑光了。

把《宋史》上的马光砸 “瓮”,改成马光砸 “缸”,细节篡改了,效果出来了——故事一定要有演讲效果!

地域宣传:从“司马光砸缸”,看历史故事编撰

郭朴“仁义巷”

第三,创新故事主题

历史故事的生命力,传奇性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要蕴涵生生不息的主题,时代主题,具有永恒的“正能量”。

“司马光砸缸”,大众接受的主题是“聪慧”,时代接受的是“见义勇为”,传统而主流,这就叫广泛性,也是这个故事的持久生命力所在。

故事主题不是硬贴上去的。“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主题,具有主人公本质上的真实性。司马光确实聪慧无比,一二三写出《资治通鉴》,普通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读懂,这就是智商的差距。很多人读这个故事,关注的都是故事的主题,注意力不会和在细节上。

成功的历史故事很多,比方说“六尺巷”故事。

“六尺巷”故事是普世的,现在则被认为是桐城张英的。其实,光山县也有这种故事。光山人胡煦,是清代理学家,胡煦为官时家人也与邻居争地皮,胡煦高风亮节,最终当事双方共同礼让,让出的巷道称“仁义巷”,故事在其家乡光山县家喻户晓,亦被载入《光山县志》。但是,胡煦比张英晚,同主题竞争处于劣势,光山没有干过桐城。

注重主题,不等于主题扎堆。历史故事的差异性是很重要的,主题创新不足,真的也是假的,也很难传播,让公众认同,光山“仁义巷”故事就是个教训。

地域宣传:从“司马光砸缸”,看历史故事编撰

桐城“六尺巷”

第四,动脑不如动手

编故事也要有行动,出手太晚意义就不大了。桐城“六尺巷”的成功,关键是人家玩了真的,不是单纯的时间迟早。

桐城张英是清朝人,早在明朝,“六尺巷”故事便屡见不鲜。崔桐是明代的 “探花”,做京官时老家的人与邻里起了地皮纷争,家人写信给崔桐。崔桐给家人回了一首诗:“邻里不和为围墙,让地三尺也无妨。人生早晚一回事,万贯家产又怎样?”

崔桐的故事比较可信,他忠介廉静,明武宗任性出巡,崔桐曾与状元舒芬等连章谏留,结果惹怒武宗,挨了一顿打,还被午门外罚跪数天。

有意思的是,曾经与崔桐一道被罚的状元舒芬,家里也曾与邻居争地皮。舒状元同样用一首诗解决问题,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舒状元留下的巷子,不叫“六尺巷”,而叫“让墙巷”。

明嘉靖年间的“宰相”郭朴,也有相同的故事。不过,他诗作的第一句是“千里捎书”,不是张英的“一纸书来”。

林瀚正德年间任南京吏部尚书,其诗名曰《诫子弟》:“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他们故事,全都大同小异。远在南唐,工部尚书杨玢的故事也跟张英的故事差不多……

现在,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均已淡远远。他们为什么都比不过桐城张英呢?桐城的文化氛围一直很浓,有文化情结,有文化作为,“六尺巷”被拆了,但又建起来了。

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两个字。脑袋想破,不如赶紧动手!

花巨资大兴土木是建设,动笔墨白纸黑字也是建设。

地域宣传:从“司马光砸缸”,看历史故事编撰

桐城“六尺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