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现状中国中小规模的制造业工厂普遍陷入了某种窘境

据了解,此次工业领域改革的核心演变要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整合生产准备工艺及现生产工艺职能,优化工业规划与投资管理流程,提升整体工业绩效;二是整合武汉地区三个工厂的辅助职能,统一各地区工厂管理模式,提升生产的组织弹性;三是集中工业领域绩效分析、改善、指导职能,强化现场改善,提升工业领域自主改善能力;四是集中物流规划职能,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

这反映了中国制造商今日面临的一个更大的技术挑战。在过去七年内,上海的人工不只翻了两倍,而且工厂母公司上海剑桥科技面临越来越多的海外高科技公司的激烈竞争,包括来自德国、日本和美国。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CIG希望在今年用机器代替3000名工人中的三分之二。再过几年,公司希望工厂运营可以实现几乎完全自动化,创造所谓的“黑灯工厂”。“黑灯工厂”的意思是,由于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人,你可以关灯走人,把工厂交给机器。

但是CIP包装线上的这台发呆的机器人仿佛在说,要用机器代替人类不是件容易事。大部分工业机器人都是经过大量编程,要它们好好完成工作,那必须要求每一样东西都按部就班、不出意外。但是工厂中的很多生产工作都要求灵巧度、灵活性和有常识。举个例子,如果流水线上出现一个摆放角度歪斜的盒子,工人在贴标签时需要调整手的角度。几个小时后,同一个工人可能在另一种盒子上贴另一种标签。第二天,这名工人可能转移去生产线上完全不相关的另一个岗位工作。

虽然挑战巨大,中国无数的制造商正在计划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用机器人和自动化改变生产流程。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别无他选。在中国,劳动力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廉价,尤其是与亚洲其他快速成长的制造中心比较。在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工厂,工资可能比位于中国城市工厂的三分之一还低。许多制造商——以及政府官员——相信,用机器代替工人是一种解决方法。

这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今天,全世界几乎四分之一的产品都是在中国制造。如果中国可以用机器人和其他先进技术来改造从未有过自动化的生产类型,这可能将中国从现在的世界血汗工厂变为高科技创新中心。然而,中国几百万工厂工人的未来则是前途未卜。

目前现状中国中小规模的制造业工厂普遍陷入了某种窘境

不过我看到更多的是自动化慢慢入侵工厂。当我们走过一排将芯片嵌入电路板的机器,一个大约迷你冰箱大小、带有轮子的机器人正将元器件送往另一个方向。黄钢走到机器人前面,告诉我机器会监测到他的存在,自己停下来。在工厂的另一边,我们看了一个机器人臂将完成的电路板从传送带上拿起,将它们放到一个自动检查其中软件的机器里面。黄钢解释说,公司正在测试一个可以焊接的机器人,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那种焊接工作,这个机器人可以比人更快、更可靠。

目前现状中国中小规模的制造业工厂普遍陷入了某种窘境。

在这个过程中,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企业获得了大好的发展时机。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往往学习西方管理模式更加深入,他们拥有规范的工艺部门和工艺指导文件,很多企业早已开始践行精益生产的管理理论。同时,他们具备自己的工业化部门(很多企业叫做设备部。按照西方的概念区分,设备部和工业化部是不同的,工业化部负责进行工厂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设计和实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产品特征、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自动化生产过程分析、模拟,进而设计出实施方案,经过反复论证,直到充分化解实施风险后,再将方案进行分解细化,每一个动作的节拍时间是多少?使用什么设备?设备之间如何衔接?产品如何输送?线下物流如何流转?等等问题一一解决后,形成最终招标文件。公开招标过程中,按照一项一项的具体要求筛选优质的供应商、集成商,最终完成自动化项目。

通过这样规范的过程控制,这些工厂的自动化项目往往都是成功的。

而在中小规模的手工工厂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在过去几年中,在中小规模原来采用简单手工劳动的工厂实施的自动化项目大部分是失败的,或者是部分失败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没有标准化的工艺文件,生产过程难以标准化;

2. 产品型号众多,难以做到并线生产;

3. 自动化项目引进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产品分析和工艺分析,引入的自动化系统不能满足工艺要求;

4. 需求不清楚,发现该有的功能没有。不断地进行需求变更,修修补补,工期长、投入大;

5. 集成商对产品的关键特性不了解,设计出来的系统能够生产出“形似”的产品,但是,关键产品特性不合格;

6. 工厂方面在和集成商博弈的过程中,压低了价格,也得到了对应价格的系统产品;

7. 工厂没有自动化设备部门或者工程师技术能力不满足新的需求,设备正常运转难以保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