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造韓寒怒懟!有人在用你的焦慮賺錢

簡單生財每一天!ID:ydjr_201510

4月6日晚,韓寒發文怒懟了一篇爆款“拋棄體”文章:“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造韓寒怒懟!有人在用你的焦慮賺錢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叫《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且不說連同部分債務的收購以及中後期進入的投資人需要優先結算的情況下,創始人團隊還能分得多少(那是他人的合法應得),對這種標題我都是極討厭的。它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沒有賺到大錢就叫被同齡人拋棄了嗎?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幹活認真生活,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身價千億的首富,面對一個園丁,一個美編,一個程序員,都不存在拋棄不拋棄的關係,時代裡不同人就是有著不同的分工和命運,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於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願,他人不可強加。

那篇文章裡有一段寫道:“要麼在北上廣的寫字樓裡,剛剛成為一個總監,小腹上長出贅肉,每月因為房貸不敢辭職。要麼在三四線城市裡,過著平淡,卻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日子。”我不明白這些有什麼不對不好的,當了總監肚子上有贅肉怎麼了?覺得爸爸肚沒問題的就留著,嫌棄自己有贅肉就去健身;因為房貸不敢辭職難道不正確嗎,沒有自己更喜歡的工作或者更明確的方向,辭職了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來養你嗎?三四線城市一眼能看到未來的日子不好在哪?有人就是不喜歡飄搖動盪起伏不定有問題嗎?

身邊很多朋友也在創業,成功失敗都有。類似這種文章,估計又得鼓動一批人頭腦一熱想著如何暴富。創業不等於發財,創業大多是挫折與失敗,尤其是你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和科學論證的情況下,創業基本也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死一生。如果你只是不想朝九晚五當員工,這個社會也有很多道路可以走,未必都要當老闆。若你義無反顧,內心堅定,而且性格就是如此,那你做好吃苦的準備就去幹一番。但如果你看了那篇文章,心潮澎湃想要去拋棄其他同齡人,以這樣的定力和心智,去開公司,估計也只能春夏秋冬,造福房東。

韓寒表示極其討厭這種標題,稱這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安於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願,他人不可強加。

韓寒還稱,創業大多是挫折與失敗,如果只是不想朝九晚五當員工,這個社會也有很多道路可以走,未必都要當老闆。

最後韓寒說道,如果看了那篇文章,心潮澎湃想要去拋棄其他同齡人,以這樣的定力和心智,去開公司,估計也只能春夏秋冬,造福房東。

韓寒的觀點得到不少肯定,但也有網友指出:“公眾號製造焦慮,這就是他們謀生的手段,沒有必要太過較真。”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造韓寒怒懟!有人在用你的焦慮賺錢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造韓寒怒懟!有人在用你的焦慮賺錢

起因是什麼?

4月4日,美團CEO王興發佈內部信,宣告摩拜已被收編麾下。摩拜創始人們藉此實現財務自由的結局,令許多創業者心馳神往、津津樂道。

其中最吸引眼球也最具話題性的,無疑是創始人中唯一的女性,而且還是位“80後美女”的胡瑋煒——一篇名為《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文章,成了這幾天朋友圈裡最火的“雞湯”。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造韓寒怒懟!有人在用你的焦慮賺錢

文中稱:

不過僅僅三年,她就把企業,做成了當紅的創業公司。這次收購,她可能從中套現15億。

現在的80後,多數都在做什麼?

要麼在北上廣的寫字樓裡,剛剛成為一個總監,小腹上長出贅肉,每月因為房貸不敢辭職。要麼在三四線城市裡,過著平淡,卻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日子。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中年都如約而至。

然而,三年前還是普通記者的胡瑋煒,不動聲色的走到,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看著照片裡胡瑋煒柔弱的樣子,你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叱吒風雲的商業女精英。

然而就是這樣,你的同齡人,正在無聲無息的拋棄你。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造韓寒怒懟!有人在用你的焦慮賺錢

在各路公眾號鋪天蓋地、極力謳歌胡瑋煒的文章裡,“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成了最“振聾發聵”的口號。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造韓寒怒懟!有人在用你的焦慮賺錢

不出所料,隨著時間推移,網絡上逐漸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俗稱反轉。

有文章指出,媒體已經過分誇大了胡瑋煒在摩拜中的分量,其充其量更像是一個對外的形象代言人。有人說,普通人的創業之路,如果沒有遇到一直鼎力相助的“貴人”,似乎也並沒有什麼值得說道。

然後,接下來有了這個文體,既充滿了段子的味道,又充斥著戲謔的滋味:

溥儀3歲登基,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哪吒7歲鬧海,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王俊凱17歲身家過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扎克伯格34歲身家4000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比爾蓋茨60歲身家5000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李嘉誠90歲身家2000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

就連如今熱衷於在微博插科打諢的賽車手韓寒,也忍不住寫文抨擊了。

目前來看,一篇10w+的“拋棄體”文章走紅了兩次,一次成功製造了焦慮,另一次成功引起公憤。

引發共鳴的焦慮感,是流量收割機?

焦慮似乎很容易引起年輕人的共鳴,而製造焦慮就成了製造10w+的快速捷徑,對於寫手來說是拿手把戲,對看了文章產生共鳴的用戶來說,這似乎有可能牽扯出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感的問題,將社會大眾的審美養成了潛移默化的“負面”偏好真的“大丈夫”麼?

有明星打call的“三點鐘無眠區塊鏈群”裡,流行著“幣圈一日,人間一年”、“連性生活也沒有了”等名言;曾經策劃出“逃離北上廣”、“凌晨四點的北京”等營銷案例的新世相,被某雜誌稱作“一家焦慮的公司”……

網絡上一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火了,伴隨著“中年油膩”,中年危機也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中年油膩”的走紅反映出了以70後、80後為代表工薪族的深層焦慮。這種焦慮包括人到中年,身體出了問題,頭髮脫落、腰痠背疼、每天端著保溫杯,和到了一定年紀無法突破事業的瓶頸。結果,小年輕拿來搞笑,中年人拿來自嘲,但是誰也不知道自嘲的背後到底是不是有點苦澀無奈的心情。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造韓寒怒懟!有人在用你的焦慮賺錢

A款焦慮:對被需要的渴望

無論你是否承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被需要”。這種感覺,會讓我們獲得價值感與力量感——“我有能力幫助他人實現願望”、“我受他人重視和感激”,還會讓我們直觀感受到自己與世界上其他個體的聯結。

對於A款“不忙碌焦慮”的人群來說,你也許沒有意識到,其實你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在工作中被人需要的人際滿足感。

B款焦慮:誤把成功與忙碌劃等號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催生了“永遠在線”(always on)的職場文化,這種職場文化帶來的是人們對於“忙碌”與“休息”看法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僱主與員工都開始認為“不停忙碌才意味著盡職盡責”、“休息就是消極怠惰”、“越是忙碌的人,對公司價值越高”等等。在這種職場文化中,忙碌,逐漸被與“盡職”、“成功”畫上了等號。

永遠在線的職場文化,讓每個人都感染上了一種競爭壓力。如果不這麼忙,自己會不會就變成一個失敗者?沒出息的人?就算自己並不想忙碌,一旦悠閒下來,也可能真的被老闆和他人評價為“懶惰”、“不盡責”、“不夠優秀”。

C款焦慮:一種深刻的存在主義絕望(existential despair)

我們無時無刻忙碌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那些讓人保持忙碌的事物,無論多麼世俗,都令我們的“存在感”/生命意義感得以存續。

有心理學研究人士認為,當不再有這些可以讓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時,人們很容易陷入對於自我有限性的過度思考之中。我們可能會強烈地感受到生而為人的平凡與渺小,懷疑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繼而陷入一種巨大的、難以承受的絕望。

總之,能引發廣泛共鳴,正是擊中了人們心中繃得最緊的弦,折射著時下瀰漫的中年焦慮、中產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團隊和寫手製造焦慮的同時收割著一篇篇10w+,在流量至上的當下,這樣的操作屢見不鮮,然而這樣有意無意間的情感放大和推波助瀾,於大眾而言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焦慮營銷”是好生意,但吃相不能太難看

製造焦慮、販賣焦慮這招屢試不爽,有社會焦慮、中年焦慮,自然也有“知識付費焦慮”。

邏輯思維的羅振宇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推出的知識付費平臺得到APP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獲取了1300多萬用戶,但另一方面則被批評為“那個販賣焦慮的人”。據騰訊科技,順為資本週航曾當面說“羅振宇不是販賣焦慮,是加劇了焦慮。”

但羅振宇對此表示:總有人黑我們,說我們是在販賣焦慮。我很無奈,周圍沒人比我更焦慮了,內容行業總是很焦慮的。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造韓寒怒懟!有人在用你的焦慮賺錢

焦慮的時代,焦慮經濟氾濫。製造焦慮、販賣焦慮、消費焦慮甚至成了一條產業鏈。

內容產業自然而然地趕上了焦慮興起的大風口,催化出了“知識付費”的新名詞,雖然很多人吐槽搞不懂“知識付費”和培訓有什麼不一樣,但擋不住知識付費駛向深水區。

去年11月,曾推出《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說來慚愧,我的助理才月薪五萬》等文章的咪蒙團隊宣佈在喜馬拉雅FM上線付費音頻課程《咪蒙教你月薪五萬》,號稱若聽課人員“三年後加薪不超過50%”,則可申請全額退款。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造韓寒怒懟!有人在用你的焦慮賺錢

當時有網友認為,這類似於“給我三萬,保證生兒子,不生兒子退錢”的套路;也有人擺出數據,正常工作三年加薪50%其實並不難。但事實是,據創業邦介紹,該課程12月1日正式上線後,第1天就銷量破5萬;上線第4天的時候,賣出了10萬份——事關升職加薪,能不焦慮嗎?

而更有趣的是,微信公眾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統計發現,隨著課程的持續更新,用戶給出的評價呈現走低趨勢,給出3星甚至1星的評價用戶逐漸增多,學員的聽課播放量也開始大幅下降。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造韓寒怒懟!有人在用你的焦慮賺錢

截至去年12月15日,喜馬拉雅上咪蒙前7期課程播放數據趨勢統計(來源:微信公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有人說,分辨販賣知識還是焦慮,或許最終可以通過內容質量和時間來檢驗。倘若披著知識付費的外衣過度營銷,最後也只會落得一地雞毛。

喧囂過後,“焦慮營銷人”是否還會利用共鳴策劃下一個刷屏事件?答案很可能還是“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